智慧梵香——佛法與中國傳統意境美學之“香道”(二)

智慧梵香——佛法與中國傳統意境美學之“香道”(二)

智慧梵香

——佛法與中國傳統意境美學之“香道”

(二)香道中的中國傳統文化

主講人:德光法師

智慧梵香——佛法與中國傳統意境美學之“香道”(二)

影片

智慧梵香——佛法與中國傳統意境美學之“香道”(二)

智慧梵香——佛法與中國傳統意境美學之“香道”(二)

二、香道中的中國傳統文化

香道中的中國傳統文化,主要從中國香文化的

“三養”

角度來講。

智慧梵香——佛法與中國傳統意境美學之“香道”(二)

智慧梵香——佛法與中國傳統意境美學之“香道”(二)

【中國香文化三養】

中國香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從最初的祭祀和驅瘟避疫到後來影響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五千年來的香文化發展歷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

三大體系

,那就是

養禮

養生

養心

。從

“三養”

可以看出,

中國傳統香文化絕不僅是擺個香席展示香料的味、意、韻那麼簡單,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承載和體現。

下面我們分別來講。

智慧梵香——佛法與中國傳統意境美學之“香道”(二)

智慧梵香——佛法與中國傳統意境美學之“香道”(二)

【一】香道養禮

中華民族是“禮

之邦”,(大家注意是“

禮義

”,不是“禮儀”,

《禮記》

中說:

“禮之所尊,尊其義也。”

,禮的核心在於義。

“禮義之邦”

的提法在公元四世紀就有了,而“禮儀之邦”明末才第一次出現,後來以訛傳訛,現在很多人都不知道原本正確的了。)

“禮”

體現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出行有禮、坐臥有禮、婚喪有禮、祭祀有禮

,小時候家長經常教育我們說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要“站如松、坐如鐘、臥如弓、行如風”,這就是最初對我們禮的塑造。婚喪嫁娶都各有各的儀式,所有的儀式背後都是中國傳統禮的體現。當然香的使用也離不開禮。

中國用香乃至香道的形成,是華夏祖先幾千年生活實踐中逐漸形成的。

無論是先秦時期的“紉秋蘭以為佩”,還是漢代尚書“懷香握蘭,趨走丹墀”,亦或是唐代的內閣“夾香案分立”,這無不是禮的體現。

香是吸收了天地靈氣的聖物,焚香是與天地的溝通,上可達九天,下直抵黃泉。

焚香之禮就是透過一招一式的構建引導人們的思想和行為,警醒人們常懷敬畏之心。

智慧梵香——佛法與中國傳統意境美學之“香道”(二)

智慧梵香——佛法與中國傳統意境美學之“香道”(二)

大家應該都點過香,當香點燃以後會產生煙,這個煙會變來變去,一會兒寬散,一會兒又細直,有時候聚成一團,有時候又散開,飄忽不定,明明是室內是沒有風的,但是這個煙也會產生各種變化。其實這是香跟人產生的一種相互的感應,香會隨著人的心境的變化而變化,因為人會產生一種“場”,而這種“場”會對萬物都產生影響,當然也包括香。

你會發現德行高遠之人,身上常懷香氣,而品行低劣之人,身上常有濁氣。

當身上有濁氣的時候,香都不會往你的方向飄,因此我們透過香道要懂得

“養禮”

智慧梵香——佛法與中國傳統意境美學之“香道”(二)

智慧梵香——佛法與中國傳統意境美學之“香道”(二)

【二】香道養生

香文化中的

“養生”

從中醫藥學的角度來說,香藥同源,很多香料本身就是能夠祛疫療疾的良藥。古人研究合香就是根據藥性採用不同的配伍原則,經過炮製,而使得香具有養生的功能。

宋代的香方中還第一次出現了類似中藥的

“君、臣、佐、使”

的概念。

香的配比跟中藥有相近之處,中藥講究“君臣佐使”,而香是

“君臣佐輔”

《素問·至真要大論》

“主病之謂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

中藥的方劑中有很多味藥,作用各不相同,對主要症狀起治療作用的藥物稱為君藥;輔助君藥治療主症或者治療兼症的稱為臣藥;配合臣藥治療兼症或者抑制君臣藥毒性,起反佐作用的稱為佐藥;指引諸藥直達病灶或者調和諸藥的稱為使藥。這就是中藥的君、臣、佐、使。

香不需要內服,不需要直達病灶,因此不需要“使”而只需要“輔”就夠了。

一般小配方是一君、三臣、五佐、九輔,中配方和大配方相應的藥量增加,多的甚至可以達到上百種藥的配比。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這個配比的數字一般都是單數,也叫奇數,這個在中國傳統中叫做陽數。

陽數的配比才能最大程度地產生能量。

古人說:

“香是聚天地純陽之氣而生。”

因此香最好是經過配比的合劑,中國香道主要是合香。有些人玩香是點單一的香,比如沉香或者檀香,但是這裡面有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因為燒單一的香首先藥效不能很好地綻放,其次藥效容易走偏。很多經常點沉香的人,臉上容易起疙瘩,這就是上火了,因為沉香火氣重。經過了一系列的加工,平衡藥性就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

中國傳統香的製作過程中,包括其中的每一種藥在什麼地方採?什麼時候去採?如何配比?這裡面都有講究。比如說艾蒿,艾蒿採製必須是五月端午早上五點之前採摘才行,端午節也稱為正陽節,這一天是陽氣最合適的一天,很多人說夏至不是陽氣最盛嗎?沒錯,但是陰陽有個特點,那就是盛極而衰,當陽氣到了最盛的時候也就意味著要由陽入陰,因此這時候的陽氣不純,端午這天最合適。為何要五點鐘之前採摘呢?因為五點鐘之前露水還沒消散,艾蒿原本就是火性,而這個露水可以消火,使其達到一種平衡。

智慧梵香——佛法與中國傳統意境美學之“香道”(二)

智慧梵香——佛法與中國傳統意境美學之“香道”(二)

藥採回來之後,為了保持住氣不散,需要各種複雜的炮製。炮製的目的有兩個:

一是

去掉雜質,便於使用,

二是

導順治逆,理其藥性。

炮製的方法很多,有蒸、煮、炒、炙、炮、焙、飛等。

比如說檀香的炮製,可以用清茶喂,因為清茶去火。用上好的清茶泡好了澆在檀香木上面,等吸收了、幹了再澆,反覆多次,這樣檀香木裡面的火氣就會緩和很多。沉香的炮製就更講究了,需要找一個大甕(年輕的可能不知道什麼是甕,現在不用這個東西了,可以理解為一個大號的罈子)甕底下架上柴火,而且這個柴最好是柏木和松木。很多人說現在有煤氣有電,不是比燒柴更方便嗎?

方便是方便,但是卻少了氣。

這個氣是看不見摸不著,但卻實際存在。大家在家裡可以做個試驗,同樣的水,一部分用電水壺燒,另外一部分用柴火燒,開水的味道是不一樣的。這是用科學無法解釋的。很多人說是不是電和火的溫度不同,水的沸點就是100度,因此肯定不是溫度的問題,是氣的原因。繼續說沉香炮製,這個甕裡面放上水,但是不要放太多,沉香要拿繩子懸吊在甕中,不能碰到水。用這個水蒸氣燻,炮製沉香的這個人也需要齋戒清淨,什麼時候是炮製好了呢?水蒸氣在甕口盤旋,不往外擴散了,這個時候就說明炮製好了。這時候沉香的氣是高度的內聚,用它來做香,它就會把眾香的藥性合在一起。古代的沉香不是單獨燒的,而是被稱為

“香中閣老”

,類似中藥中的甘草,是合眾香之性的,這是沉香的作用。如果單獨點沉香,就如同讓一個宰相干事情,但是又不給他幫手一樣,再大的本事也很難全部發揮出來。一些特殊的香,不僅對用料、炮製、配比有講究,在制香的日子選擇上也有要求,

比如

《靈虛香》

記載:

“甲子日和料、丙子日研磨、戊子日和合、庚子日製香、壬子日伴以寒水石(石膏)封包窖藏。”

這個日子有什麼講究呢?大家看

甲、丙、戊、庚、壬這都是天干中的陽日,子為十二地支之首,本身屬陽,但是又具有陰陽兩重屬性。表象屬陽,內裡是陰。地支藏幹,子中藏的是癸水,癸是陰水。

很多對天干地支不瞭解的人無法理解剛剛這些內容,沒關係,道理聽明白就行了。總之就是選擇的陽日去

和料、研磨、和合、制香、封藏等

,但是這些陽日,陽中還藏陰。不同的日子有不同的能量,干支紀年法就是透過天干地支的陰陽五行來顯示天時的一種紀年方法。順應天時製出來的香才能最大程度發揮養生的效用。

智慧梵香——佛法與中國傳統意境美學之“香道”(二)

智慧梵香——佛法與中國傳統意境美學之“香道”(二)

【三】香道養心

香的種類不同,氣味也有分別,但無非是四性五味,

四性

寒、熱、溫、良

五味

辛、甘、酸、苦、鹹

。四性對應的是陰和陽,五味對應著五臟和五行:辛對應肺,五行屬

;甘對應脾,五行屬

;酸對應肝,五行屬

;苦對應心,五行屬

;鹹對應腎,五行屬

。同時

五味

還有自己的功能,比如辛味發散解表,甘味滋補和中,酸味收斂固澀,苦味燥溼堅陰,鹹味軟堅散結。正是因為香具有這些特性,因此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相應的香來調節我們的心。

不同味道的香給人內心的感受是不同的,能喚起人不同的情緒。人的

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

可以歸納為

五志——喜、怒、憂、思、恐

而配五臟。比如心情不好,生氣鬱悶的時候可以點溫暖甜馨一點的香,平和一下;遇到高興的事情,喜而發狂的時候可以點苦一點的香、涼一點的香,抑制一下,等等。

我們也可以透過香寄託自己的情思,向天地、向他人傳遞你的感受,這是以香為媒介的交流。

智慧梵香——佛法與中國傳統意境美學之“香道”(二)

智慧梵香——佛法與中國傳統意境美學之“香道”(二)

香由鼻入心,以心領會,尺席之間,五感澄明。

香道作為香文化的核心,是藉助香菸渺渺的浪漫境界感悟生命,昇華人格,達到汲養身心的作用。

品香的過程中,是生命的美好綻放的過程。

香料散發的香氣,不僅與人的身體親密接觸,更是與心靈展開對話。

香道並非是對香料的品評,更重要的是透過品香獲得心靈的收穫。人們在喧囂浮躁的塵世,透過焚香拭去心靈上的塵垢,吸入嫋嫋香氣,滋養淨化身心。

在香中有體悟,才能對人生有領會。

在茫茫天地間,我們每個人何嘗不是一片早晚要融入進大千世界的香片?

香道即人生,習香是修身養性的過程,也是正念覺悟的開端。

智慧梵香——佛法與中國傳統意境美學之“香道”(二)

(未完,後一篇為第三章)

(部分素材來源於網路)

文字整理:慧之

美術設計:經年

剪輯製作:翊穎

智慧梵香——佛法與中國傳統意境美學之“香道”(二)

智慧梵香——佛法與中國傳統意境美學之“香道”(二)

【佛法與中國傳統意境美學】簡介

………………………………………………。。。

妙法芳華

——佛法與中國傳統意境美學之“花道”

·(一)中國插花藝術簡史

· (二)花道中的中國傳統文化

·(三)佛教經典中的花

………………………………………………。。。

琴語禪音

——佛法與中國傳統意境美學之“琴道”

·(一)古琴與琴道

· (二)琴語與禪音

·(三)從古琴曲入耳根圓通

智慧梵香——佛法與中國傳統意境美學之“香道”(二)

聲音明明看不見 為何名為“觀世音”菩薩?

修行是與自己心作鬥爭的過程

學佛修行不是一種“時尚”

再小氣,都不要吝嗇迴向!

《奪冠》與修行

以清淨的身心擁抱和諧世界

師父是否能代弟子背業?

如何走出中年危機困境

歡迎轉載,功德無量

圖文轉載請註明作者和出處

智慧梵香——佛法與中國傳統意境美學之“香道”(二)

智慧梵香——佛法與中國傳統意境美學之“香道”(二)

微訊號:OneStoryOnePiece

一別塵埃 菩提花開 福慧雙修 歡喜自在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