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患者遇到五個中醫,確認過效果遇到對的人

中醫雖然是一套完好的科學系統,但在醫治上卻沒有一個量化的規範系統。換句話說,關於同一種疾病,找100個威望中醫(掃除不知名的醫師)望聞問切,開出的丹方也會千差萬別,誰是規範?誰是正確的?

當患者遇到五個中醫,確認過效果遇到對的人

圖片來自網路

其實無所謂誰正確誰錯誤,由於這兒自身就沒有一個能說的出、寫的下的規範。中醫屬於籠統醫學,是運用陰陽五行理論和四診八鋼辯證的辦法為患者診病,更偏重於個人經歷。

當患者遇到五個中醫,確認過效果遇到對的人

圖片來自網路

比方,古代有聞名的金元四我們,都是那個時代的出色的中醫代表,分別是劉完素建議“熾熱致病”善用寒涼藥物的“寒涼派”;張從正建議“病由邪生”‘善用“汗”、“吐”、“下”辦法的“攻下派”;李杲建議“內傷脾胃、百病由生”善用“補益藥物”的“補土派”;朱震亨建議“陽常有餘陰常缺乏”善用養陰降火的“養陰派”。

當患者遇到五個中醫,確認過效果遇到對的人

圖片來自網路

假如這四位醫師聚在一起為一個患者會診,會是什麼成果呢?

即使是同一張丹方,不同的藥物用量、藥材產地及藥物的加工等等,最終藥物發揮出的效果也截然不同,比方經典丹方六味地黃丸,組成藥物分別為地黃、山藥、山茱萸(酒炙)、牡丹皮、茯苓、澤瀉。六味藥的組成配比分別為:8:4:4:3:3:3 。這個配比沿用了幾千年,不行改動。由於這些藥物的劑量配比發生了大的改變,其醫治效果肯定會受到影響。

當患者遇到五個中醫,確認過效果遇到對的人

圖片來自網路

所以說,中醫看病有著自己的優勢,但卻難以有一個量化的規範,同一種疾病,不同中醫開出的丹方肯定不會相同,這和個人的中醫造就、劑量拿捏、用藥的習慣等都有聯絡。

究竟誰是正確的呢?只能看效果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