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法會,功德怎樣才更殊勝?

參加法會,功德怎樣才更殊勝?

佛教的法會,是以三寶為親、如法修行的勝會,禮拜、梵唄、誦經、懺摩、供養、發願、迴向……諸多行門集於一場法會,讓許多人透過整肅的威儀、清澈的梵唱隨文入觀,開始瞭解佛教的魅力。

參加法會,不僅可以蠲除業障,也為修行集聚資糧,增福增慧。更為重要的是,在參加法會的過程中,收攝身心、隨文入觀,能夠直接契入佛陀說法的本懷,以此指導自己身、口、意的行為。

法會作為接引眾生的方便,藉著共修的力量,大眾以音聲為佛事,其功德比起獨修殊勝得多,而以海潮音共同諷誦經文、禮佛贊佛、懺悔發願,將個人融化於大眾,則能夠感受到三寶與同參道友的加持力,不僅是消除自我中心主義的良方,也是增強信心、奉獻自我的契機。

在法會中,感應是大眾津津樂道的,要想在法會中有所感應最重要的是要將修行落實於當下,在法會中全身心投入、遵守秩序、隨眾共修、拓寬心量、隨文入觀、淡化我執,避免散心雜話。但是執著於外相的感應,往往事倍功半,真正的感應是內在的信心增長、執著減少,這就是福慧雙增的標誌。

01誦經禮懺有訣竅嗎

走進壇場,迎請、供養、誦經、懺悔、拜願……繁多的法會內容讓人眼花繚亂,許多人感嘆參加法會不解其意,只是“圖個熱鬧”,不免辜負了祖師苦心,領略法會內涵的殊勝,就能安住當下,專注、清明、綿密,領受無上甚深微妙法義。

參加法會,功德怎樣才更殊勝?

誦經是最基本的修行方法之一,佛經是佛陀親口宣說的聖言量,是人生最寶貴的鏡鑑與指南。在法會中,大眾一同恭敬專注地誦經,既能夠領略諸佛菩薩的巍巍功德,又能對照自己的身口意,已生惡令斷,未生惡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誦經時,一邊誦一邊聽自己的聲音,如雨點般,滋潤心田,如法輪轉,利益天龍八部、三塗眾生。若能澄神靜慮,諷誦經咒即能截斷世間雜染生滅之念,“般若智以現前,菩提心而不退”。

禮懺就是大眾在佛前來作法懺悔,懺就是懺除我們過去的業障,悔就是悔改,未來更不再造諸多的業障。是我們至誠懇切地禮佛、唸佛、稱念佛的名號,由佛菩薩的慈悲攝受,發露自己的罪業,誓願未來永不重做如此惡業,並在懺悔後復不再造,來洗滌心垢罪業,獲清淨解脫。禮懺拜願並非是祈求佛能夠赦免自己的罪愆,而是透過在三寶前發露懺悔,以慚愧心、厭離心、菩提心、怨親平等心,來洗刷汙染了的心,使之恢復清靜,並在佛前發願止惡修善。

法會還有唸佛繞佛、佛前大供、迴向、齋天、焰口等內容,其中“宣疏”是人們最容易散漫的環節。宣疏即誦讀祝禱文,在法會中,有一位悅眾法師在佛前獨白疏文,以上達聖聽,下達三塗,即是為此次法會所有參與者、見聞隨喜者乃至一切眾生祈願。在宣疏的過程中,大眾應當整肅威儀,至心聆聽悅眾法師的宣讀或梵唱,並隨文發心,為一切眾生祈願,不可散心雜話或隨意出入,禮拜也應隨眾。

02前行資糧準備好了嗎

法會的實質是一場佛法的共修,參加法會最重要的是以自己的身口意投入共修,領受佛法的智慧功德。而參加法會就有共修的功德嗎?

淨慧長老提倡“將信仰落實於生活,將修行落實於當下,將佛法融化於世間,將個人融化於大眾”。修行貫徹於生活的在在處處,而不是在法會中“臨時抱佛腳”。故要在法會中成就殊勝的功德,平時的用功也必不可少喲。

在參加法會前,有積累資糧與前行的修行,智者大師《法華三昧懺儀》就提出了“前方便”的重要——“若不先嚴淨身心,卒入道場,則道心不發,行不如法,無所感降”。而匆匆忙忙進入壇場,和周圍的道友談笑嬉戲,法會開始時又怎能收攝身心呢?

故參加法會以前,有必要做好功課,不僅要好好懺悔、發願,更建議大家能夠在清晨多唸佛,或念《大悲咒》、《心經》等若干遍,瞭解此次法會有關的佛菩薩的功德、經典。及早進入壇場,找到自己的位置後安心念佛,這樣在法會過程中,自然內心更加安定、喜悅。

03唱誦有什麼技巧嗎

“唱得出來、講得出來、寫得出來、坐得出來”是淨慧長老對僧眾的四種能力的要求,以梵唄歌詠佛陀的功德,是接引初機、大眾共修的勝方便,大眾一起跟隨木魚、引磬的節奏,以海潮音將經文唱誦出來,只要是參與過的人,就會感受到其中非凡的攝受力。而“梵唄”不同於一般的歌唱,需要大眾在共修的過程中對治煩惱,淨化身心,以期能夠妄念止息,乃至親見本來面目。

梵唄如海潮音般平穩、和諧,在唱誦時要專注於當下,全身心投入到所緣境中,一字一句清明而安定,內心法喜充滿。法會大眾在唱誦之時,切忌將莊重的壇場當成演唱會來刻意展現,應念念“將個人融化於大眾”,透過唱誦觀照自心,消融我執。

參加法會,功德怎樣才更殊勝?

剛剛參加法會的人,不一定熟悉法會內容,往往會看不懂、跟不上,這時候可以靜下心來,安靜聽法師怎麼念,並小聲跟著大家一起唱誦。法會的儀軌大都類似,曲調簡單易學,大家只要留心,就能夠慢慢跟上大眾。而在這個過程之中,只要清淨專注、不驕不躁、不放逸,就能夠與佛菩薩的本願相應,慢慢地口誦、耳聞、心投入,便能有所感應。

04填寫牌位,您的理解正確嗎?

在法會開始之前,人們往往會填寫牌位,將在世的親友名字填寫在紅色的吉祥牌位上,將往生的眷屬名字填寫在黃色的超度牌位上,並在法會期間供奉,將功德迴向給這些眾生。中國傳統以“牌位”為信心的寄託,在佛教法會中,也書寫牌位來方便接引,而祈福、超度是否有效力,重點不在於牌位大小,而取決於對佛法的信心、參加法會的願力、共修的行持與諸佛菩薩的感應加持力。

牌位的型別各不相同,填寫不同的牌位常常會收取一定的費用,來用於護持法會圓滿進行,成就大眾的佈施功德,並不是所謂的價值交換。填寫牌位實質上是以供養之功德迴向使其受益、增強自己的信心、與大眾結法緣。

“信三寶尊,念六道苦,如此發心,是名施主”,在為親友乃至法界眾生祈福祝願時,自己心量的大小對功德的大小有著直接的影響,故在填寫親友名字時,要生起慈悲心、恭敬心與淨信心。至於牌位的大小、供養的財物多少、是否是功德主與功德大小並沒有必然的關係,切不可作買賣交易來對待,既不可心生攀比,也不可心懷貪吝,只要結合自己實際的經濟情況,量力而行,以清淨供養的心態來填寫牌位即可。

05功德怎樣才更大?

填寫的牌位類似於請柬,是邀請眾生蒞臨壇場,以佈施供養的功德迴向給他們,與親身參加法會的功德並不可以相互取代,故填寫牌位後,應儘量抽出時間來參加共修,以身口意切實的修行來生起真實的功德。若沒有因緣參加法會,也不要焦慮,在生活中淨化三業亦是殊勝修行,這也是“生活禪”的意義所在。

“心量越大,功德越大”!法會的功德,並不會被人“分走”,相反,抱著結緣分享、放低自己、成就別人的心態,拓寬自己的心量,邀請更多的人來一起共修,功德會更大,如一千人共造一塔,每個人都有造一座塔的功德。同樣的,我們願意把功德迴向給更多的人,功德就會像火球一樣越滾越大,如果只願意分享給自己的家人,功德便如燈燭一般微弱,這與大乘佛法亦不相應。

一起共修的功德不可思議,我們也不妨問問自己心量有多大,可以抓住多少功德呢?

06法會空間有什麼奧秘?

莊嚴的法會壇場是大眾共修之所,認識壇場、有秩序地進出是法會進行的保障。在壇場正中央前方是佛像,經過佛像面前要問訊後合掌前行。主法法師站在佛前,帶領大家一同禮佛,並代表大家拈香,責任重大,一般由方丈和尚或年高德劭的法師擔任。維那法師帶領敲木魚、引磬、鈴鼓、鐺子、鉿子等法器的悅眾法師,站在佛像的兩側或者壇位的第一排。

在壇場中,壇位分為東單和西單,面朝佛像時,左手邊為西單,右手邊為東單,一般來說男眾站在東單,女眾站在西單。在壇位的每一排,靠近壇場中央的位置為“排頭”,離壇場中央最遠的位置為“排尾”,一般個人進出壇位,都是從排尾進、排尾出,不可隨意從排頭進出,影響法會莊嚴的秩序。而集體出位拈香或繞佛時,則是從排頭出。

在同一場法會共修,是難得的緣分,站的位置與功德並無關係,在壇場裡爭搶、攀比是我執的表現,是最耗費福報的行為,而互相謙讓能夠降伏自心,與菩薩的胸懷相契,產生真實功德。

在壇場有限的空間裡,遵守站位與進出的秩序,守規矩、聽招呼,切勿特立獨行、搶快或者拖沓,避免打擾他人,是莊嚴壇場、收攝身心重要的環節,唯有心存恭敬、尊重賢聖與在場的大眾,才可能威儀具足,發揮共修的力量。

參加法會,功德怎樣才更殊勝?

07紅包要多少才好

在法會中,有人發紅包給法師,是修集福慧的好機會,透過這種方式,居士菩薩們把自己的善根因緣、跟三寶的關係,以非常強有力的、看得著摸得著的方式強化了。從這個意義上說,居士供養師父、給師父紅包,他應該感謝師父。因為是師父成就他修集福慧,成就他供養三寶,師父給了他一個結緣的機會。

那有人可能會說,我看這個師父不見得比我強吧!這樣起分別的時候,這個福就沒有了。法師若貪圖供養,也會有他的因果,但在寺院供僧第一要平等。在一個寺院裡面做供養的時候,要平等地面向大家,不要特別偏重某幾個人,普遍地供養僧團,心裡所想的不僅僅是眼前的僧團,還有十方三世的一切僧眾,包括佛陀時代的大阿羅漢、聖賢僧、凡夫僧。你把眼前的這些師父作為內心生起對所有師父進行供養的這個念頭和行動的一個緣,雖然目前做的事是有限的,但是因為你心所緣廣大無邊,所以其功德是無限的。

供養的功德,也在於對治貪心,供養的內容包括飲食、衣服、醫藥、臥具等。當今時代,可以每個師父給他結緣幾塊錢,也可以將供僧的功德款統一交到客堂。別看這個紅包裡面沒有多少錢,他就是要結緣的。一塊錢也是結緣,這樣能修集福德資糧。在這個世界上,只要有三寶住世,有僧人穿袈裟唸經,那麼眾生就有修集福德資糧的機會,這個機會是很難得、很珍貴的。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