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粉彩瓷的主要特點

光緒年間(1875—1908),此時的滿清政府已經變成對內鎮壓剝削人民、對外投降帝國主義的腐敗政府。為了滿足腐朽的生活需要,朝廷曾撥款到景德鎮燒製皇宮用瓷,包括日用瓷、陳設瓷、為慈禧太后做壽用的壽瓷、賞賜大臣的用品、仿三代青銅禮器的祭器、有吉祥如意的洗餐具等。這一時期的粉彩瓷器燒造量非常大,品種及傳世品都極為豐富,既有日常生活用瓷,也有陳設瓷及文房用瓷,多承襲傳統形制,其胎體較薄,成型工藝較好,釉質細膩均勻,有近代瓷的特徵,紋飾的繪工雖不甚精細,但色彩的過渡較為自然;而此時民窯燒製的粉彩瓷器,質量不是特別高,胎質有點粗松,胎體也較厚重,器物紋飾多是類同官窯器物。

1。主要器型

光緒粉彩瓷的器型多仿效前朝,主要有天球瓶、百鹿尊以及各種規格的碗、盤、蓋罐、大缸、吸杯、花盆等。

2。主要紋飾

光緒粉彩瓷器除了傳統的裝飾花紋、吉祥圖案、龍鳳仕女外,還出現了綬帶鳥、杏林春燕、松竹梅、纏枝蓮、三星人、王秋獻瑞、野鶴圍獵、水仙、遊園仕女、富貴白頭、金石文字等,紋飾題材比較豐富,充分體現了“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內涵。

● 光緒粉彩瓷題材和風格探例

下面以河北博物院藏光緒粉彩瓷為例,對其題材和風格略作分析和探討:

光緒粉彩瓷的主要特點

清光緒黃地粉彩大雅齋花盆(圖1),長20、寬13、

高13釐米。長方形,斜直腹,底漸收,平底四足。內壁及底為白釉,外壁以黃釉為地,繪紫色葡萄、小鳥和紫藤蘿、牡丹花。藤蘿由一面延伸到另一面。畫風細柔,圖案精巧。外壁有紅彩款“大雅齋”,足內紅彩楷書“永慶長春”四字款。“大雅齋”是清景德鎮官窯瓷器堂名款,是光緒朝慈禧御用瓷。

清光緒粉彩百鹿尊(圖2),口徑19、腹徑32、高40釐米。直口,垂腹,圈足,肩部飾鹿頭耳,胎體厚重,造型端莊。底足書“大清乾隆年制”紅彩篆書款。通體以粉彩繪百鹿圖,百鹿神態各異,或奔跑,或嬉戲,或覓食,或休息,神態生動傳神,自然逼真,以遠山、近樹、花草樹木、瀑布溪流作襯托,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又“鹿”與“祿”諧音,百鹿內含受天百祿的吉祥含義,一直受到官宦的欣賞。此器為陳設器中的精品。

光緒粉彩瓷的主要特點

清光緒粉彩九桃紋天球瓶(圖3),高54、口徑12、腹徑41釐米。造型碩大挺拔,直口,圓唇、長頸、圓球腹,平底。底心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紅彩篆書款。器身繪桃枝,挺拔的枝幹,翠綠的桃葉,含苞待放的花蕾,怒放的花朵及累累果實,無前期費傭出手上拍:壹叭零,壹叭柒,伍柒,叭貳伍。腹部和頸部錯落有致地分佈著九個豔麗豐滿的大桃子,將畫面渲染得喜慶祥和。傳說桃木可以驅鬼,桃為長壽之果,“九”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至尊之數,“九桃”寓意萬壽無疆,體現了人們祈盼長壽幸福的美好願望。

光緒粉彩瓷的主要特點

清光緒粉彩荷花形吸杯,長19、高7釐米。此杯通體作荷花瓣形,杯體釉色以粉色為主,勾勒有脈線。花梗翹起,為淡綠色,中空,做杯柄及吸管用,杯柄上豎寫墨字楷書“大清光緒三十四年安徽太湖附近秋操紀念杯”十九字,故又稱“秋操杯”。構思巧妙,造型、色彩運用恰到好處。

傳說蘇東坡守杭州時,常和賓客到湖邊樹林中避暑,命人取來大蓮葉,盛酒三升,用簪刺穿,使葉與莖相通,又將莖彎曲成象鼻狀,依次傳給每個人喝,名為“碧筒杯”。後來人們根據“碧筒杯”的原理,製成了瓷質吸杯。

這種吸杯,最早見於清康熙時期。這裡的太湖是安徽省的一個縣,與江西、湖北相近。清光緒三十四年是公元1908年,在這一年,清廷共有兩次秋季軍事操練,9月21日,清廷的江南湖北陸軍在安徽太湖秋操,陸軍部右侍郎萌昌、兩江總督端方為檢閱大臣。11月14日至18日在太湖舉行由湖北、江蘇、安徽新軍參加的秋操,“秋操杯”是為紀念清軍秋季操練而特製的紀念杯。

就在這年11月14日 光緒皇帝駕崩,所以,它是研究清史不可多得的一件實物資料。清光緒粉彩花鳥紋枕(圖4),長23。5、寬15。5、高19釐米。長方形,枕面前低後高,左右兩側鏤空雙錢紋孔,周圍繪粉彩折枝花卉。枕兩側露胎並以黃地梅竹紋為邊飾,正前面粉彩繪荷花、蜻蜓、翠鳥,枕面繪花鳥、蝴蝶。造型規整,畫面清新。

光緒粉彩瓷的主要特點

清光緒粉彩軋道盤碗(圖5),盤為敞口,淺腹,圈足。碗為侈口,深腹,小圈足。盤內施黃釉,四個圓形開光內繪桃枝、蘭花等折枝花卉,富貴典雅。開光外採用軋道工藝,繪有不同的折枝花卉。盤外壁繪紅色蝙蝠。碗內壁施白釉,外壁圖案與盤心圖案相同。底足內均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紅彩篆書款。

開光是瓷器的傳統裝飾技法之一。在器物的主要裝飾部位,以線條勾畫出圓形、方形、菱形、花瓣形等多種形式的欄框,稱為“開光”,是借鑑古建築的開窗形式。在開光內描繪主題紋飾,可加強裝飾效果。

瓷器上的軋道工藝為乾隆首創,是先在未燒的坯體上用一種像針一樣的工具刻劃出非常精細的鳳尾紋、花卉紋。然後施釉燒成素胎,再在瓷胎上彩繪粉彩紋飾,構成一種十分華麗的錦地花卉紋飾。在錦地開光內繪山水、花鳥、人物,或題乾隆御製詩篇,故有錦上添花的美稱。

光緒粉彩瓷的主要特點

清光緒粉彩雲蝠紋賞瓶(圖6),口徑10、腹徑24、高39釐米。撇口,長頸,圓腹,圈足。足內書“大清光緒年制”六字兩行紅彩楷書款。口部、肩部、脛部分別繪如意雲紋、寶相花及壽字、蓮瓣紋,器身滿繪彩雲和紅色的蝙蝠,因蝙蝠的“蝠”和“福”諧音,故畫面寓意為“洪福齊天”。賞瓶是清代雍正朝新創造型,一直延續至清末宣統朝,多用於皇帝賞賜臣下,故有“賞瓶”之稱,為清官窯傳統器型。

光緒粉彩瓷的主要特點

清光緒黃地粉彩花卉紋瓶(圖7),口徑8、腹徑12、高24釐米。撇口,長束頸,斜肩分兩層,腹漸斂,圈足外撇。頸部兩側附變形夔耳,口部飾回紋,器身以黃色為地,繪粉彩牡丹花卉。造型精巧,色彩典雅。牡丹豔麗嫵媚、雍容華貴,有“百花之王”之稱,牡丹自古就受到人們的喜愛,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越來越高,象徵著繁榮昌盛、美好幸福。

光緒粉彩瓷的主要特點

清光緒粉彩蓮荷紋鼓釘繡墩(圖8),口徑28、腹徑35、高47釐米。鼓形,平頂,折肩,弧腹中空,外壁上下各飾一週鼓釘,將墩分為三層。器足無釉並向內呈滾圓狀。鼓面平微內凹,以清代流行的抽象鏤空的錢紋作裝飾,上部繪變形如意雲紋,如意雲紋內繪纏枝紋,以“萬”字錦地紋與中部分開。器身中部滿繪荷塘景色,荷花盛開,荷葉碧綠。中間有相對的鏤空雙錢紋,下部飾蓮紋。

墩是一種坐具,它的出現可追溯到中國南北朝時期,多為木腔鼓造型。坐墩屬於高坐具椅凳類,明清時多作鼓形,平頂微凸,折肩,弧腹中空,外壁上下邊沿各飾一週鼓釘,故又稱鼓墩。由於它上面多覆蓋一方絲繡織物,又名繡墩。此墩造型大氣穩重、流暢簡潔,體現了中國古代質樸、自然、規整的審美情趣。

光緒粉彩瓷的主要特點

清光緒粉彩壽字紋鼓釘繡墩(圖9),口徑29、腹徑36、高46釐米。鼓形,平頂,折肩,弧腹中空,外壁上下各飾一週鼓釘,將墩分為三層。器足無釉並向內呈滾圓狀。鼓面平微內凹,以鏤空的錢紋裝飾,並繪福字和壽桃。上部分別繪藍地乳釘紋、黃地如意雲紋、席紋開光花卉紋。中部為黃地繪五蝠捧壽、壽桃,中間有相對的鏤空雙錢紋。下部繪蓮紋。通體畫面呈現出一種吉祥美好的氣氛。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