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齡偶遇知音,心情激動地吟誦了一首七律,尾句充滿了理趣

人生經常會遇到各種坎坷和磨難,在危急關頭有人鼎力相助,自己必然會牢記終生。而有時心情孤寂和無助時,也希望有人勸解和支援,這樣的朋友堪稱知音。

每個人內心都有一處不願讓人觸及的角落,那裡可能深藏著憂傷、困惑,以及難以實現的夢想,如果有人可以走進這個角落,彼此間的友情必然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情感。

清代有一位落魄書生,就有幸遇到了讓自己非常欽佩的才子,下面介紹蒲松齡偶遇知音,心情激動地吟誦了一首七律,尾句充滿了理趣。

蒲松齡偶遇知音,心情激動地吟誦了一首七律,尾句充滿了理趣

偶感

清代:蒲松齡

潦倒年年愧不才,春風披拂凍雲開。

窮途已盡行焉往?青眼忽逢涕欲來。

一字褒疑華袞賜,千秋業付後人猜。

此生所恨無知己,縱不成名未足哀。

蒲松齡偶遇知音,心情激動地吟誦了一首七律,尾句充滿了理趣

說起蒲松齡,大家一定會異口同聲地說出他的名作《聊齋志異》。可是要是讓您背誦一首他的詩作,估計只有百裡挑一的人,才能從記憶深處想起一兩句。蒲松齡不能算一位優秀詩人,但是人生只要有一部偉大作品可以傳世,也就此生無憾了。

蒲松齡曾多次應鄉試未中,屢試屢敗讓他心力交瘁。為了生計,他不得不一邊讀書一邊設館授徒。他曾在濟南畢府坐館,而且一干就是30年。正是在此處,他遇到了畢家的一位親戚。

其實蒲松齡創作之初,很多人並不看好,他自己也缺乏信心,直到有一天他偶遇這位大才子,才終於不再彷徨,也正是此人改變了他的人生道路。

蒲松齡偶遇知音,心情激動地吟誦了一首七律,尾句充滿了理趣

這位才子就是王漁陽,他細讀了蒲松齡的幾篇文章,立刻被故事裡的人物形象強烈吸引,更讚賞其文采卓越,於是便鼓勵其繼續創作。詩人得到這番鼓勵,於是又振作精神,終於讓聊齋志異得以面世。詩人感謝知遇之恩,於是賦詩抒懷。

首聯交代了自己的窘迫處境,每年都去積極參加科考,但是每次都羞愧而歸。如此潦倒,幾乎沒有人看得起他,完全酷似魯迅小說裡的孔乙己。可是王漁陽的出現,卻彷彿“春風披拂凍雲開”,讓他立刻感受到,自己人生的春天已經悄悄來臨。

蒲松齡偶遇知音,心情激動地吟誦了一首七律,尾句充滿了理趣

接下來又抒寫內心的感受,詩人正覺得窮途末路,忽然有人對其青眼相加,讓他頓時感到一種極大的榮耀,也對自己信心十足。“行焉往、涕欲來”,分別表達了不知何往的迷茫,以及遇到知音的感激涕流。如此鮮明的對比,正委婉地表達出詩人內心的感激。

王漁陽雖然並沒有給他提供物質支援,也沒有提出什麼改進建議,但對方的讚賞和鼓勵卻是一種精神食糧,也激發了詩人的無窮力量。從此以後他幹勁十足,信心百倍,就像一朵含苞欲發的花蕾。

蒲松齡偶遇知音,心情激動地吟誦了一首七律,尾句充滿了理趣

所以詩人緊接著就表達了自己的堅定信念,蒲松齡覺得對方的褒獎和讚譽非常珍貴,甚至比賜給他貴族的服裝還要榮耀。他也深信,“千秋業付後人猜”,若干年之後,自己這塊埋在灰土裡金子,一定會閃閃發光。猜,這裡是指後人的評價。

最後兩句抒寫感慨,“此生所恨無知己,縱不成名未足哀。”作者在過往的歲月中充滿了沒有知音的惆悵,此次得遇王大才子,不僅是機緣巧合,也好像是上天的暗中幫助。此前的“所恨”,與之後的“未足哀”也形成了對照,表達出詩人重知己勝過重聲名的心理寫照。

蒲松齡偶遇知音,心情激動地吟誦了一首七律,尾句充滿了理趣

蒲松齡的這首七律不能算上佳之作,更無法與杜甫的七律相提並論。但是全文對比鮮明,作者也動情地講述了自己的不凡經歷,並感謝有人在自己最困惑的時候,給予理解和支援。

再細味最後7個字,每個人都希望建功立業、光耀門庭,可是成功既靠實力,也需機遇,不可能每個人都能隨心順意。詩人失敗多次,沒有退縮;遇到知音,更受鼓舞。所以他說“縱不成名”,也不感到悲哀。命運喜歡捉弄人,但是隻要遇到貴人,就能得到精神上的慰籍,從而煥發出新的生機!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