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騷”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屈原寫的詩篇稱為《離騷》?

“離騷”從字義上解釋,“離”是離開、別離。“騷”是動亂、憂愁。根據對“離”和“騷”的字義,這兩個字組合在一起,應該是離開動亂、離別憂愁的意思。

“離騷”這個詞是屈原寫了一首詩叫《離騷》之後,“離騷”這個詞才開始叫響的。才有了一系列新的詞義,如騷客、騷人、風騷等等。可見,“離騷”這個詞的產生有幾千年的歷史了。

“離騷”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屈原寫的詩篇稱為《離騷》?

我們知道了“離騷”含義是離別憂愁,來自於屈原的一首詩《離騷》。那麼,我們再瞭解一下屈原曲折的從政經歷,就知道了為什麼屈原要寫一首名叫《離騷》的詩篇了。

屈原為什麼寫的一篇詩稱之為《離騷》呢?這與他精忠報國,卻遭遇誹謗,不被重用,流放他鄉,報國無門的思想情緒的從政經歷有著極大的關係。

屈原生活在我國古代戰國末期的戰亂年代(約公元前340-前278)。他出身楚國貴族,得到楚懷王信任,任職左徒、三閭大夫,併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屈原具有強烈的家國情懷。他性格直率,正義感強。他經常向楚懷王進諫,主張內舉賢能,提倡“美政”,外聯齊國共同抗秦。

屈原內主修明法度的治國主張,遭到了貴族階級的打壓排擠。楚懷王聽信了妒賢誤國的讒言,先後流放屈原到漢北和沅湘流域,遠離朝政。

屈原為國忠誠,得不到重用,心中鬱悶。他目睹著秦國的咄咄逼人的態勢,心急如焚,內心不安。他有種預感,楚國即將被秦國戰敗而消亡。此刻,屈原仰天長嘆,無可奈何,憤然拿起手中之筆,激動地寫下了憂國憂民的詩篇,起名《離騷》,同時還寫了《天問》、《九歌》等許許多多的詩篇。

屈原寫的《離騷》是在講自己離別時的躁動不安的心態。屈原早有預感,楚國即將面臨滅國之災。那種離心的悲傷油然而生,但是,他的力量是微弱的,渺小的,自己是無能為力的。他坐臥不安,心急如焚,躁動不安,因此,屈原選擇了“離騷”兩字,做了這首詩的題目。用“離騷”二字做題目,寫出了《離騷》這首詩篇再恰當不過了。

“離騷”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屈原寫的詩篇稱為《離騷》?

《離騷》詩篇,把作者為崇高的理想境界而奮鬥終生的思想,描述得淋漓盡致。整篇詩章強烈地抒發了作者自己遭讒言誹謗被害的苦惱鬱悶的矛盾情緒,以表現自己為國獻身,家國情懷共存亡的情感,同時表現了作者追求真理、正義的鬥爭精神,揭露了當時楚王為首的貴族集團的腐朽,抨擊了他們妒賢嫉能、邪惡誤國的滔天罪行。

《離騷》詩篇是我國古代著名浪漫主義詩人屈原代表作之一。《離騷》表述了作者一種離心離德的憂憤,其中包括憂愁、傷感、報國無門、惋惜、悲憤等等的切身感受。這是作者根據當時自己所處的糟糕處境所表達的憂患意識,讀後令人十分感動,受益匪淺!

屈原寫了《離騷》之後,各國爭霸達到了白熱化。公元前278年,正如屈原所料,秦軍佔領楚國京都。屈原目擊著眼前所發生的一切,心如刀割,他怎麼也不敢相信自己的祖國就這樣被秦國侵略而佔有。

屈原心灰意冷了,萌生了離開這個世界的想法。但他難捨難離祖國的懷抱,他左思右想,最終還是決意離開了這片土地。臨終前,他寫下了《懷沙》絕筆詩,然後,抱著一塊石頭投入汨羅江自盡,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情詩。這一天正是農曆的五月初五日,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屈原赤膽忠心的愛國情操,深深地打動了當地百姓。百姓獲悉屈原投江,立刻劃船營救打撈,很遺憾,沒得到屈原的屍體。為了寄託哀思,每年五月初五端午節這天,百姓划船盪舟在汨羅江遊行,後來逐漸地發展成龍舟大賽。百姓擔心屈原的屍體被魚吃掉,紛紛往汨羅江投放粽子餵魚蝦,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這就是後來為什麼端午節吃粽子的原因。

“離騷”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屈原寫的詩篇稱為《離騷》?

屈原,是我國古代浪漫主義詩歌的奠基者。他在楚國民歌的基礎之上,創立了新的詩歌體裁——楚辭,這一文體在中國文學史上獨樹一幟,與《詩經》一起在詩壇並稱“風騷”二體,對後世詩歌的創作思想、內容與寫作技巧,有著積極的影響和意義。

總而言之,“離騷”就是別離憂愁。屈原寫詩篇稱之為《離騷》就是為了表達和抒發自己,被流放別離憂愁之後,憂國憂民,壯志未酬的家國情懷。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