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弼之謨∣舉《張遷碑》中一個例字,談談書法臨帖的目的與方法

忠弼之謨∣舉《張遷碑》中一個例字,談談書法臨帖的目的與方法

忠弼之謨∣舉《張遷碑》中一個例字,談談書法臨帖的目的與方法

一、忠

忠弼之謨∣舉《張遷碑》中一個例字,談談書法臨帖的目的與方法

這個“忠”字處理起來最大的難點是:它的重心要大幅度向左偏移

——不但“中”的擺佈明顯偏離了整個字的中軸線,而且我們仔細觀察“中”的一豎,不難看出它也存在向左偏轉的趨勢——在這種不對稱的格局下,如何保持重心的穩定是一個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

而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個人認為,

就在“心”字底的左點上

忠弼之謨∣舉《張遷碑》中一個例字,談談書法臨帖的目的與方法

二、弼

忠弼之謨∣舉《張遷碑》中一個例字,談談書法臨帖的目的與方法

我看過不少這樣的案例:臨帖的時候臨得惟妙惟肖,可一進入脫帖創作,水平立時出現大幅度的下滑。

這促使我不得不認真思考:

臨帖,我們究竟要學什麼?又該怎麼學呢?

我個人的觀點是,臨帖與創作水平的脫節很可能跟下面這件事情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面對拓片上的字形,我們太想把它寫“像”了。

可問題是,假設書寫《張遷碑》的原作者能夠復生,我們請他隨手再寫一個“弼”字,很可能,他寫得並不像上面這個字的模樣,雖然我們仍能從手跡上看出兩個字出於一人之手。

這就提示我們:一個字形並不具有唯一正確、唯一得體的寫法——事實上,《張遷碑》中那麼多重複出現的字,寫得形態各異,已經足以證明這一點——我們好不容易才跟著原碑的作者模像了這個字,可等到下一個相同的字出現,他又變化了寫法。

這難免讓我們臨帖時付出的許多努力看起來好像刻舟求劍一樣可笑。該怎麼做才能突破這種困境呢

要想把碑帖上死的字形寫活,我們所要做的並不是跟著拓片去描它的樣子,而是要透過分析拓片上的字形,儘可能還原出作者當初的書寫狀態。

在臨帖的時候,我們不妨把自己想象成作者,身臨其境地去體會他書寫時的考慮、設計甚至是顧慮。

當這樣的訓練越做越多,我們能夠越來越頻繁地體驗到這種書寫的情境感,那麼,這種書寫的感受就會自覺不自覺地被移植到我們自己的創作中去,而這才是保障脫帖創作與臨帖水平不會脫節的關鍵。

就以這個“弼”字為例。它的左右各有一“弓”,為什麼作者將它們寫作左小而右大呢?

我想,原因很可能是:這個字的左中右結構比較複雜。下筆之前,如果不存著一個念頭,刻意把字形收緊一點,它很容易寫得比其他的字大很多,從而破壞章法的和諧。

因此在甫一下筆的時候,原碑作者很謹慎,他寫了一個小小的“弓”。可是這種緊張感會隨著書寫的推進而逐漸得到釋放,所以後續的“ ”寫得大過了左“弓”。

而寫到右“弓”的時候,由於字形已經完成過半,作者對最終成形的比例和尺寸已經有了比較高的把握,他徹底放鬆了,於是右“弓”寫得更大,形態也呈現出了明顯的舒展之勢。

臨摹這個“弼”字,如果我們像背公式一樣去死記硬背左“弓”小於右“弓”,這是沒有用的,因為下一個“弼”字出現的時候作者的書寫狀態如果有了改變,他很可能就不會再寫出這個字形。

所以深入體會原作者的書寫狀態才是我們臨帖的時候“進得去,又出得來”的關鍵

忠弼之謨∣舉《張遷碑》中一個例字,談談書法臨帖的目的與方法

三、之

忠弼之謨∣舉《張遷碑》中一個例字,談談書法臨帖的目的與方法

四、謨

忠弼之謨∣舉《張遷碑》中一個例字,談談書法臨帖的目的與方法

—THE END —

文字|晉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圖片|張遷碑&晉公子原創

忠弼之謨∣舉《張遷碑》中一個例字,談談書法臨帖的目的與方法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