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文化】《統一經典》系列談之六:《儒家經》中的素履往事之一

【爻辭】

初九:素履,往,無咎。

【譯文】

初爻陽爻:依“本質、本心”行禮,以此行進、前往,便不會有所偏差、錯誤,這樣做沒有過錯。

【註釋】

:本義指未經加工的本色絲織品;沒有染色的絲織品叫做

是細白光澤的絲織品,也就是白色或本色的生絹。“

”是本色的絲,由此引申出“白色、本色”義,進一步引申出“本性、本質”義。

:從金,從措省;“

”義為“用手復原”,“

”指“金屬器皿”(西周時期“

”為青銅),“金”與“措”省合起來表示“動手(磨擦、塗飾等)使金屬器皿恢復本色”;本義:

恢復金屬器皿本色

。轉義:非原來的(顏色、位置等),《

說文解字

》“

,金塗也。”,解為“用金塗飾、鑲嵌”,即今天所謂的鍍金,將“錯”解作“

”。

通俗文

》“金銀要飾謂之

鏤”,春秋時期已經開始在青銅器上飾金銀紋飾,鑲金絲或金片的稱錯金,鑲銀片或銀絲的稱錯銀。

”在爻辭中為“

恢復本性、本質

”義。《

廣雅

》“

,磨也。”;《

尚書·夏書·禹貢

》“荊河惟豫州……錫貢磬錯。”;《

詩經·小雅·鶴鳴

》“它山之石,可以為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PS

離卦

“初九:

履錯然

,敬之,無咎”,帛書作“初九:

禮昔然

,敬之,無咎”。在古籍中“

”可通“

”,“

”可通“

”,“

”可通“

”。

【解析】

初爻是地位,是卦之始、卦即將形成時期。

我在前文中講過,

履卦

是禮卦,全卦皆言“

”,“

”有“

四正

”(心正、身正、言正、行正),詳見《

《周易·履卦》其實就講了三個字“履、禮、虔”,明白後卦義自明

》。

【國學文化】《統一經典》系列談之六:《儒家經》中的素履往事之一

履卦

初九爻便是言“

”之始,“

”的第一正“

心正

”。爻辭中的“

”、“

”都是言“

本性、本質

”; 人的“

本性、本質

”便是“

心正

”。“

心正

”在於“

”;

:敬也、誠也;《

禮記·大學

》“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

心正

”的本質是“

”,是“

”。無“

”則無從談“

”,《

禮記·中庸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

;是故君子誠之為貴”。

【國學文化】《統一經典》系列談之六:《儒家經》中的素履往事之一

論語·八佾篇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甯戚。」”;林放向孔子問禮的根本究竟是什麼?孔子答說

禮之根本不在於形式而在於內心

。禮儀只是表達禮的一種形式,禮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儀式上,更重要的是要從內心行禮,內心符合禮的要求。

”要由內及外,不能只有其表而無其內。《

論語·八佾篇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

繪事後素

」”;講的是禮儀是禮的外在表現形式,

才是禮的內在情操。

周禮·冬官·考工記·畫繢

》“凡畫繢之事,後素功”;畫繢之事是用五色絲線在白素上繡出裝飾圖案,因此要先處理好素底。恰如子夏的問話,天生麗質再稍加修飾才美豔動人,關鍵在於底子好,化妝僅僅是輔助。

魯昭公“知儀不知禮”

:禮是西周的社會典章制度和行為規範,它外在的表現形式是“

”,它反映的內在倫理道德是“

”;《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

》“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左傳·昭公五年

》記載,公元前537年(魯昭公五年),魯昭公去晉國朝拜晉平公。從郊勞(晉國在郊外舉行的歡迎儀式)、直至饋贈等所有的外交儀式,魯昭公都做得非常到位。晉平公不禁對魯昭公刮目相看,他對晉國大夫女叔齊說:“魯國國君不是很知禮嗎?”不料,女叔齊卻不認可晉平公的說法。他說,魯昭公擅長的只是儀式,而不是周禮,女叔齊解釋說,禮是用來守衛國家、執行政令、不失去百姓的東西。魯國國君的大權旁落到了士大夫的手中。魯國公室被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大政治家族分成了四份。由於大權旁落,老百姓都不怎麼關注國君的處境。

身為國君,禍難就快降臨到自己身上了,還不趕緊想辦法解決,卻還在瑣瑣屑屑地學習禮儀。這哪裡算得上是知禮呢

魯昭公“知儀不知禮”,

在於其對“

”只知其外在的表現“

”,而無“

”守“

”,對“

”無“

虔誠

”之心。

論語·述而篇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

魯國和吳國同姓,都姓姬;周禮規定:同姓不婚;吳孟子是魯昭公夫人。春秋時期,國君夫人的稱號,一般是她出生的國名加上她的姓,但因她姓姬,故稱為吳孟子,而不稱吳姬。魯昭公娶同姓女子為夫人,違反了禮的規定。故陳司敗說“如果魯昭公算是知禮,還有誰不知禮呢?”。

如同現今,國人皆言日本人知禮、有禮;迎人、送人等事事皆鞠躬逢迎,言談皆謙辭、敬辭。要我來說,他們是典型的“

有儀而無禮

”!對他們而講,這是一種相處的方式,就如同國人見面先來一句“吃了嗎?”,其實沒人關心你吃了還是沒吃,這其實就是一種約定成俗的見面問候語,不要當真,以為真的關心你是真吃了還是假吃了。就如同日本人鞠躬一樣,這是約定成俗的事情,並不代表他的內心對你是一種什麼態度,這是典型的有外而無內,表裡不一,

有儀而無禮

爻辭“初九:素履,往,無咎”是講:禮要“虔誠”、“心正”,如此行進、前往,才能一直走在正確的道路上,不會偏差、行錯路,這樣做沒有過錯。

【國學文化】《統一經典》系列談之六:《儒家經》中的素履往事之一

甲骨文的“止”,即趾,表示腳的行走動作。“王”最初即有“諸侯或外族來朝見天子”的意思;《

尚書·虞書·大禹謨

》“四夷來王”,若從諸侯或外族的角度來看,這個“王”就有“往”,即歸向或朝見的意思;《

說文解字

》“

,天下所歸往也。”,王,天下歸趨、嚮往的物件。

“往”從字形、字義上來看,有走在王道、行走在正確的道路上的意思,有“依禮而行、依禮而履”的意思。

素位而行

:安於現在所處的位置、地位,不為物所累,不受外界影響,按自己的本質、本心去做,並努力做好應當做的事情。

禮記·中庸

》“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

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倖。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大意為

君子安於目前的地位做他所應該做的事,不羨慕自己地位以外的東西。

地位富貴,就做富貴人做的事;地位貧賤,就做貧賤人應該做的事,處在夷狄的地位上,就做夷狄應該做的事;處在患難的地位上,就做患難時應該做的事。如此,君子無處不感覺到悠然自得。居上位,不欺凌下級。在下位,不攀附上級。端正自己不苛求他人,這樣就沒有怨恨,對上不怨恨天命,對下不歸咎別人。所以,君子安於自己的地位等候天命的到來,小人則冒險求得本不應該獲取的東西。孔子說:“射箭的道理與君子的行為有相似的地方:假如沒有射中靶子,就應反過來責求自己。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