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路通馬|關於閱讀,讀書人通常並不知道的事

□盧敦基

喜愛閱讀的人,以生長於文字時代的居多。我自己就是。後來有了影視,看影視比讀書可歡快多了。後來又有了電子遊戲,那勁兒……還用說嗎?不過,那些覺得遊戲將完全驅逐閱讀的悲觀主義言論,我個人是完全不能贊同的。內行告訴我現在的閱讀總量肯定是超過以往的,因為能讀書的人基數增大太多了。是的。要認認真真紮紮實實地學點什麼,閱讀確實必不可少。

但是,讀書人是怎樣讀書的?再深入一點說,如果把我們的頭看成是一臺電腦,那麼,我們是如何透過眼睛這個攝像頭看到書上的印刷符號,而腦子這個中央處理器又是如何提取出文字的聲音、詞彙和意義?

路路通馬|關於閱讀,讀書人通常並不知道的事

沒有現代科學的幫助,以上問題永遠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曾於2014年獲“大腦獎”的法國科學院院士斯坦尼斯拉斯·迪昂(Stanislas Dehaene)的《腦與閱讀》,饒有興味地向我們徐徐拉開了大腦閱讀的帷幕。

我們真以為自己的眼睛是手機的攝像頭,能用均勻的畫素陳列拍下一張照片?完全不是!我們的視網膜只有一塊名為中央凹的中心地帶能真正用於分辨文字,它只佔視野約15%。然後,眼睛每秒會有4至5次的跳動到新的區域,每次跳動只會前進大約7至9個西文字母的距離,可辨認10至12個西文字母。中文閱讀中,視覺範圍還會更小一些。

且慢。那中國人常說的“一目十行”是怎麼回事?

當你留心過視覺中心點以外的文字真是一團模糊後,你會相信科學說的都是真的。至於“一目十行”,年輕時的我似乎也偶爾能做到。現在想來,無非是加快眼跳,注意抓取關鍵詞,以腦補其遺漏部分而已。這靠的是長期的閱讀經驗積累,並非真有一目十行那回事。視網膜都一樣,憑什麼他夠快了你還能更快?至於像快速閱讀訓練班那些東西,美國電影名導演伍迪·艾倫就參加過,他學會了如何在20分鐘內讀完《戰爭與和平》,然後記住了一點:這本書跟俄羅斯有關。

人能夠判別寫成大小寫的西文字母是同一個,判別寫成楷書、行書、印刷體的漢字是同一個,這也是人類閱讀的一個奇妙之處。但關於此,目前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人讀書,到底是先發音(包括默讀)再明白語義,還是可以完全跳過發音環節直接抵達?不說真沒注意,一說也惶然,真不知道自己平常是怎麼閱讀的了。反省了一下,覺得兩者可能都有。僅僅在三四十年前,研究者們對此還有劇烈的爭執。如今已基本達成共識:對成人而言,兩條道路都存在。

而我們閱讀字詞的心理機制是什麼模樣?有科學家在1959年提出一個解釋模型:鬼域。設想由上萬個魔鬼圍成半圓,每個魔鬼只對一個字或詞有反應,當這個詞被喊到時,魔鬼必須大叫一聲表明是他的詞。當一個新詞出現在視網膜上,負責這個詞的魔鬼當然會大叫一聲,但同時,他的鄰座即負責與這個詞詞形、詞義相近的魔鬼,也在觀察搶答,可能也會大叫一聲,因為它搞錯了或者覺得疑似。當然,多數情況下是驗明正身者取勝。這個模式說明了什麼?一、海量的並行加工,所有的魔鬼都在工作;二、簡單性,每個魔鬼只負責一個基本任務;三、競爭與強健。即由競爭而靈活取勝。人們讀書,竟然如此,嚇不嚇人?刺不刺激?

才看了第一章,有趣的問題就紛至沓來。夠了,不能再說了,有興趣的自己去讀……

人類有文字的時代並不長,大抵可推到5400年前的新月沃土地帶,拼音文字則更短,只有3000多年的歷史。所以,有一點是顯而易見的:有幾百萬年的進化過程的人類,定然不可能形成專門的閱讀神經迴路。但是人類為什麼今天又都能夠那麼順暢地閱讀和寫作呢?這又是一個更好的更復雜的問題。目前我見到的最好的問答是:大腦是一個積累了許許多多舊工具的工具箱,當面對亙古未遇的新問題時,舊工具可以搭配、改善,湊合著用,可以湊出新方法用。這個答案跟我們日常的設想可能相去甚遠吧?

(《腦與閱讀》,【法】斯坦尼斯拉斯·迪昂著,周加仙等譯,浙江教育出版社,2018)

作者簡介:盧敦基,浙江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路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