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已至 端午正陽庚子過半 願君安

⇡⇡⇡點選文章標題下方藍字關注

☝☝☝

年華似水,歲月無痕。

倘若如酒,愈釀愈濃。

倘若如藥,愈熬愈重。

倘若如河,愈蒸愈淺。

《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由此端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夏至前後就是端午節。和年一樣的有著神秘感。

夏至已至 端午正陽庚子過半 願君安

舊時光

女孩子喜歡花花綠綠的東西,

素年錦時

,一根彩色的線牽著目光拉的長長而遙遠。

喜歡孃的“鋪襯包”,包裡面都是碎布片布條,用來打補丁或者系口袋。

還有一團團各色絲線。

端午前幾天

婉豆就盼著娘拿出“鋪襯包”搓“花線繩”。

最簡單的就是一根紅線,一根黃線,搓成扭絲樣就完成。

“五色繩”是五種顏色的線

,常常是最鮮豔的顏色,藍、綠、紅、黃、青等五股線,這個搓法有點難度,婉豆一直沒有學會。

總以為縫補各類的活都是孃的事。

所幸後來所需都是成品,用錢就可買到。

女紅已經是過去時,沒有女人為不會做針線活而臉紅。想想女紅是不是女人笨臉紅的由來。

搓好的花線繩剪短几截,拴在兩個手腕上,腳腕上。

夏至已至 端午正陽庚子過半 願君安

舊時光

拴花線繩為避邪避災,五色防五毒,不怕毒蟲咬。

盛夏的各種毒物就被避開。於是常去地裡幹活的大(父親)也被拴了一截在衣服上。

看著好看的花線繩還想拴,於是就又學大和娘拴在上衣釦子上一截。

姐姐哥哥們不拴,長大的孩子感覺花線繩很俗氣。婉豆就想也許長大了就強大,有避邪的能力。

最稀罕的是手巧的嬸嬸繞“符子”。立體菱形的硬紙板外用綵線繞成菱形的圖案,一層層縮回到中心。看著太好看,上面是可掛的繩,下面是碎碎的線穗。

吊一個在房梁或門楣上,暗黑的土屋徒增明媚。

夏至已至 端午正陽庚子過半 願君安

舊時光

在鄉下,過去的日子是不做粽子的,所以母親一直不會包粽子

只是聽說縣城賣粽子,一個五分錢,吃過的人都說粽子特別甜,特別涼,特別筋。

聽著都冒口水,想想啥時候去縣城能吃上粽子。

母親不做粽子是因為江米得花錢買。有人家用黃米做粽子,婉豆忘記了啥滋味。

以前的端午節不放假,上學的孩子們從早上就急慌慌的,盼著放學,一上午的課就像經越念越長。

放學的鐘一敲,飛也似的回家。

路上聞見了“乾鍋”味,用胡麻油炸麵食就叫“動乾鍋”

,麻油氣味竄出屋滿村都飄著獨特的油香味。

胡麻油溫度高了嗆得厲害,所以炸糕或油餅時就把窗戶和門大展開,這一天動乾鍋的人家多,

一個村子都在飄著“油滋喇味”

沒有肉吃,但端午這一天是必然要給全家人肚子加點油水。於是必不可少的一盤黃燦燦的炒雞蛋,金燦燦的油炸糕、油炸餅端上了炕。

夏至已至 端午正陽庚子過半 願君安

舊時光

最特別的是有一年端午節,就在半個月前就瘋傳,謠傳那年是災年,端午節要下“磨刀雨”。

磨刀雨據說是老天不停的下大雨,想要讓雨停了就扔出去一把菜刀,菜刀立在半空中雨方停。

講的者繪聲繪色,聽者心驚膽戰,據說是老天爺要收人。

母親從姥姥那拿回一點特別的面,都說吃了這點面就避災。據說面是從外村拿回來的,是一個神人得來的,於是有人家拿了一點又分給親戚。

婉豆看著那一小把面想與自家的白麵區分開來,但是楞是沒看出有什麼區別。

母親把那一小把面和在家裡的白麵蒸了一頓饅頭,人人都就吃上了避災的面。

紅豆愛串門,回來就講有的人家用白布寫上:玉皇、王母、觀音、如來四個神仙的名字,然後把布縫在衣襟下面。這四個神仙就保佑那一年沒災沒害。

而且端午那天中午吃飯必須家人不在一起吃飯,愈傳愈神秘,婉豆聽得心驚肉跳,害怕那年的端午就像末日的感覺。

端午終於在擔憂的企盼中到了,天依然是藍的,日頭一如既往地掛在半空。就連風都是安靜的。

午飯還是坐在一起吃,一天都沒見有一星半點的雨。婉豆想象的刀怎麼會在雨中立在半空的情景定是看不到的。

謠言止於端午,後來沒有了聲息,日子裡孩子悄悄在長大,大人慢慢變老。

倒是在夏日偶爾有大雨一連幾天在下,大人怕雨水太多了將莊稼淹爛根,就提溜起一把掃帚立在院子牆根下。枳芨掃帚朝著天空,像要掃去一片烏雲。

等雞叫起,天就晴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