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必要依靠善法來造惡業!

善巧具信已,即當常修善,

眾善己應為,誰亦不仰仗。

每個人都想變成一個好修行人,但很多人在修行過程中,往往不知道該怎麼修。在這裡,寂天論師給我們一個答覆:首先,不管修什麼法一定要善巧,也就是說,善於精通其中法要。比如你要修本尊,就應懂得本尊到底怎麼修,發什麼樣的心,中間怎麼觀想,最後怎麼迴向,對所有的道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叫做善巧,也叫做精通修法。如果沒有精通修法,則很容易變成顛倒修。

喬美仁波切在《山法》裡有一個公案:藏地有位大師特別喜歡發財,他為此而精進修持本尊,終於獲得成就。他依靠本尊的加持,去漢地弘揚佛法時成了國師,皇帝供養他大量的金銀財寶,他非常歡喜,高興地返回藏地。回來以後,他對這些財物特別執著,死後也變成鬼神一直守護著,任何人都不敢碰,不敢摸。後來人們實在沒辦法,就把他的茶葉、金銀財寶全部堆在一個山洞裡,看都不敢看。

《文殊根本續》中也記載道:以前有一位婆羅門大臣,他手下的好多人捨棄他去投靠別人。他惱怒萬分,拼命地修大威德,最終獲得成就,依靠降伏的力量,殘忍地殺了很多人。以此罪業,他悲慘地墮入地獄,受了無量時日的痛苦。後來從中解脫轉生為人,被大威德本尊慈悲攝受。可見,不管是修什麼善法,如果發心不對,為了財產、為了害人,這樣不但對眾生和自己沒有利益,反而害了自己。

因此,修法務必要以正確見解來攝持。喬美仁波切也說了:“若以菩提心和空性見來攝持,修任何法都不會誤入歧途。”空性見猶如寶劍,能將所有的實執砍斷;菩提心可使自私自利全部消於法界,一切修法都是為了眾生而修。倘若為了眾生而修,且沒有實執,那修行肯定百分之百正確。所以喬美仁波切再三要求,我們修持的時候,一定要具足菩提心和空性見,這就是“善巧”。

其次,對所修法門應該有信心,否則修行也不一定成功。世間上的人搞生意、投資專案,首先都要了解方案,對所做之事有一定把握,然後就會產生信心,做下去應該有成功的機會。倘若沒有一點信心,連世間的事情也做不成,更何況是佛法的修行了。所以,不管修持空性法門,還是聞思大乘佛法,都要有一種信心,這是非常關鍵的。

現在許多人在信心上還是有一定的問題。昨天我在講《二規教言論》時,看見六七個人沒有帶法本,不看書,覺得這不像一個聽法者的行為,心裡有點不高興。應該來講,聽法者有自己的一種威儀,我以前在任何上師面前聽受佛法,不看書的情況絕對沒有。雖然《二規教言論》比其他法簡單,這一點我也承認,但是再怎麼簡單,有些道友也不一定能背得下來。我在這裡辛辛苦苦宣講,用盡所有的時間和精力,一心一意想幫助你們,就算我講得再不好,裡面也有部分價值,假如書都不看,恐怕對你們也不一定有利。從世間而言,不管在哪個學校裡,不看書的學生可能連小學也無法畢業。何況我們學的是佛法,不論內容還是字句,應該說遠遠超過了世間知識。所以,有些人對佛法的信心、態度不太好,不太好的話,佛陀在佛經中也說了,在他們面前不能傳授佛法。

現在你們學佛的條件相當好,我在這裡辛辛苦苦地講,講完以後下面的人辛辛苦苦地整理出來,印成資料再發下去,你們只要看就可以了。我原來聽法的時候並不是這樣,當時很多條件都不具足,上師如果要傳法,我翻山越嶺到處去找書。記得有一次,上師如意寶要講一部中觀論典——麥彭仁波切與薩格西的《辯論書》,當時他老人家宣佈再過兩天以後講,我那時剛來學院一兩年,聽後心裡非常高興,覺得得到這個傳承特別好,於是在全學院上上下下到處找書。那時候,大多數道友我都不熟悉,有些人雖然熟悉,但也只有一本,沒辦法借到。本來想借書抄下來,但看了一下,有四五百頁,根本來不及。中午我能見到上師,就到上師面前去了,當時心裡很害怕,但想這麼重要的事情,沒有書也不行,於是就硬著頭皮求上師:“我整個學院都找了,實在是找不到,您看怎麼辦?”上師說:“我也只有一本。但在洛若寺,我有個親戚叫才讓敦珠,他那裡可能有一本,你自己去一下,說是我讓你去的,看他有沒有。”我聽到以後非常高興,學院離洛若寺要走一兩個小時,我沒有吃午飯就直接去了。到了那裡以後,他老人家也非常慈悲,翻了很多書,到下午的時候,我們才找到,然後我就帶回來。回來以後天都黑了,走了這麼遠的路,身體很累,一天也沒有吃到飯,但覺得第二天總算有書了,好像什麼事情都解決了,心裡感到非常滿足。

不僅僅是這一次,經過這麼多年,我昨天觀察自己:我學法的時候,跟你們現在學法完全是不相同的,一個是條件不相同,你們的條件可能太好了,另外,人的信心好像也不相同。一般來講,我遇到任何法,不管簡單的還是難的,上師在講的時候,我一個字一個字在看。幾十年來上師所傳授的法,每個法本里都有很多筆記,遇到科判的時候,我就用彩筆勾一下,上師所講的重要內容,用鉛筆或其他筆來做註釋。這不是一天兩天的,不像你們有些人,第一天聽課時,順便拿筆寫一下,過兩天就再也看不到了。甚至極少數的人一邊聽課,一邊拿念珠唸咒,或者在那裡一直打坐。聽說外面的一些居士,在學《入行論》的時候也是這樣,有些在練氣功,有些在打坐,有些在說話……各種各樣的情況都有。如果是這樣,那這些人最好不要聽課了。現在條件太好了,我們把法本送到你門口,光碟全部為你準備好,若還不願意聽的話,這說明你對佛法根本沒有信心,你不是所化之器!

試想,在國外聽一堂課要花多少錢?學世間上的垃圾學問,花多少錢才能進學校?教科書、教學費用是多少錢?但我們這裡,一方面是為了給大家提供方便,一方面也是擔心有些人經濟條件不足,想盡辦法給你們提供條件學佛。可是,有些人好像根本沒有珍惜之心。

我想佛法並不是這樣學的,連書都沒有,怎麼學得會呢?昨天我看到的那幾個人,並不是沒有書,應該是有書,只不過覺得以前聽過,就不重視這部法,甚至有人在聽的時候,一直閉著眼睛。第一天是這樣,我想他可能把書忘了,算了;第二天也是如此;第三天的時候,我實在忍不住了。本來這是小事,我也不可能斤斤計較,但有時候覺得,若對法這樣沒有信心,住在這裡也沒有多大意義。聽說你們有些道友,聽其他法師講課時也根本不拿書,如果有這種情況,從今天以後,對不起,你不要再去聽課了。連書都不拿,說明你肯定對佛法沒有信心!

具有超凡智慧的人,在座恐怕是沒有的,以前上師如意寶講法時,不管以前聽過多少次,所有的堪布都拿著書,講一句就看一句。我們這裡有些人,連最基本的聞法規矩都不懂,外面的人不懂,因為他們沒有受過這方面的教育,就像農民到大學講堂裡聽課一樣,再怎麼樣也情有可原。但我們有些人已經學習好多年了,以這樣的態度聞法,對自己不一定是有利的。說實話,有時候看到這些人,我覺得他們特別可憐,所謂的佛法不是這樣來接受的,不要說佛法,世間知識若沒有一定的信心,也是根本得不到。

因此,在傳講《入行論》的過程中,我不願意讓各種各樣的人進來。真正想學的人,應該按照我們的條件如理如法去修持。如果這麼好的條件還不知足,經常討價還價,還要給我們施加壓力,這樣的話,你還是不要學了,沒有必要依靠善法來造惡業!

不管對什麼樣的法,信心和態度非常重要。有些人在聽課的過程中,不知道在想什麼,也不知道在做什麼,這是不允許的!聽法有聽法的要求和規則,如果連這一點都做不到,佛法肯定是不能接受的。要知道,佛法極為深奧,聚精會神地聽,有些鈍根者還不一定聽得懂,更何況你三心二意、東看西看,以這種態度想得到佛法的利益,那是絕對不可能的。假如你真的想學習佛法,行為上、態度上要對佛法和三寶有一種信心,有一種尊敬,這樣才能對自相續有利。

以上講了善巧、信心,具足這兩個條件後,還應當恆常地修持,如果今天修明天不修,這樣也無法成功。所以《華嚴經》中說:“應於一切時,勇猛大精進。”修行是長期的事業,長久努力方有所成,如果一兩天內聽上師、道友的勸告精進修行,過了以後,惡習又恢復到原來狀態,這種一暴十寒的修行也沒有用。

“眾善己應為,誰亦不仰仗。”有了這三種條件之後(善巧、信心、恆常),自己應盡心盡力修持對自他有利的善法,一切事情獨立而為,不要依賴其他任何人。在《大集經》中說:“菩薩獨自披上無上菩提心的精進鎧甲。”《經莊嚴論》中也說:“發菩提心的大乘菩薩,利益眾生是他的職責,如果別人勸他去饒益眾生,那是值得慚愧的事情。”因此,菩薩應該自覺、主動地度化眾生,行持善法,不必要他人來勸導。如果經常依賴他人督促,就像犛牛不走要用鞭子打一樣,過幾天就要說一次,這並不是發菩提心者的行為,永遠都依靠別人是不可能的。

當然,剛開始的時候,依賴上師和道友的幫助應該可以,但如果一沒有人勸,自己的信心和修行就全部退了,那是不合理的。真正行持善法的高僧大德們絕不是這樣。以前阿底峽尊者為了積累資糧,每天都精進調和土粉做小擦擦佛塔。眾眷屬對他說:“您是一位偉大的上師,整天擺弄土粉不但別人會譏笑,而且您也很辛苦,不如讓我們來做吧!”尊者說:“你們在說什麼?難道我所吃的食物,你們也替我吃嗎?”漢地的百丈禪師也是如此,他每日除了領眾修行外,為積累資糧、遣除罪障,必親自帶領大眾勞動,上山擔柴、下田種地。後來,百丈禪師年紀大了,弟子們不忍心讓年邁的師父做這種粗重工作,懇請他不要隨眾勞動,但百丈禪師不肯,堅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弟子們阻止不了禪師的決心,只好將他所用的鋤頭等工具藏起來。百丈禪師無奈,只好用絕食來抗議,最後弟子們沒辦法,只好將工具又還給他,讓他按自己的規矩做。

以前的高僧大德,別人不讓他行持善法,他也不聽,依舊我行我素。而現在有些人,就像我剛才所說的,行為看起來很不如法,可能出家也時間不長,只不過衣服變了、沒有頭髮而已,很多習氣實際上跟在家一樣,一點都沒有改變。而有些在家人,雖然有三寶弟子的名號,也參加了佛學會,這個小組、那個小組,但他的性格、行為以及原來的邪知邪見根本沒有變。如果永遠這樣下去,學佛好像也沒有多大意義。畢竟上師不可能每天都盯著你,每天都督促你,非要這樣才聽得下去的話,學佛也是不長久的。

《格言寶藏論釋》中有一個公案:從前,有兩隻天鵝和一隻烏龜共同生活在一個悅意的池塘裡。一年夏季,水池即將乾涸,兩隻天鵝商量飛往別的湖泊去,烏龜要求帶它一起去,方法是兩隻天鵝各銜木棒兩端,烏龜口含木棒中間,這樣隨它們一起飛。當飛到一個城市上空時,很多小孩看見後,拍手大喊:“天鵝天鵝真聰明,帶著烏龜天上飛……”烏龜感到萬分委屈,覺得這個“飛行”主意是自己想出來的,怎麼歸功於天鵝呢?但不敢張口分辯,只好忍氣吞聲。到了另一個城市上空,又被一群小孩看見,邊跳邊喊,稱讚天鵝聰明。烏龜再也忍不住了,不顧一切地張口大喊:“這個聰明的主意,是我烏龜想出來的!”隨著喊聲,它飛落直下,掉在地上摔死了。

所以,始終依靠他人的話,那跟烏龜沒什麼差別,終有一天會遭殃的。同樣,我們修持善法也好,做世間上的事業也好,如果天天依靠別人來護持,那也是不可能的。自己應該學會長大,並意識到:“我已經發了菩提心,應該自覺、積極地幫助眾生,行持善法,該做的事情必須做,不能一直這樣推!”

摘自《入行論廣解》第六十四課

歡迎關注智悲佛網微信 :微訊號 zhibeifw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