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人間世》 | 入遊其樊而無感其名

顏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實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謂虛乎?”

顏回說:“我不曾稟受過‘心齋’的教誨,所以確實存在一個真實的顏回;我稟受了‘心齋’的教誨,我便頓時感到不曾有過真實的顏回。這可以叫做虛無空明的境界嗎?”

顏回在這一刻破掉了我執,把自己空掉了,把自己的私心完全去除了,原來他要去說服衛君,是有目的的,有我的,想把自己認為對的強加給對方。現在呢,把自己完全放空,以虛已待物的方式,因應外物,順道而為。

佛教講破除我執,亦要破除對法的執著,聽之以氣,就是破除了對法的執著,不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別人。顏回在這裡講的是“虛己”,故能見道。

顏回厲害的地方就是一經提點,提醒,指引,境界就能上去。這就是最好的學生。

夫子曰:“盡矣!吾語若!若能入遊其樊而無感其名,入則鳴,不入則止。無門無毒,一宅而寓於不得已,則幾矣。

譯文:孔子說:“你對‘心齋’的理解實在十分透徹。我再告訴你,假如能夠進入到追名逐利的環境中遨遊而又不為名利地位所動,衛君能採納你闡明你的觀點,不能採納你就停止不說,不去尋找仕途的門徑,也不向世人提示索求的標的,心思凝聚全無雜念,把自己寄託於無可奈何的境域,那麼就差不多合於‘心齋’的要求了。

現實中的孔子也是無可無不可的,可為則為,不可為則止。“遊其樊而無感其名”,處在世俗之中,卻不被世俗所縛。這也是“從心所欲不逾矩”。那麼在這種心境中向衛君諫言的時候,就能順勢而為,可為則為,不可為則止,不沾不滯。不尋求方法,不用對治的方式。心處在一個無待的狀態,這樣就接近心齋的境界。

“絕跡易,無行地難。為人使,易以偽,為天使,難以偽。聞以有翼飛者矣,未聞以無翼飛者也;聞以有知知者矣,未聞以無知知者也。

譯文:一個人不走路容易,走了路不在地上留下痕跡就很難。受世人的驅遣容易偽裝,受自然的驅遣便很難作假。聽說過憑藉翅膀才能飛翔,不曾聽說過沒有翅膀也能飛翔;聽說過有智慧才能瞭解事物,不曾聽說過沒有智慧也可以瞭解事物。

“絕跡易,無行地難”,不讓人走容易,走過不留痕跡太難。我們做事也一樣,不讓做容易,做完後放下,不沾不滯,難。總會求些什麼,別人的關注,讚賞,名和利,有形無形的欲求。

“為人使,易以偽,為天使,難以偽”順他人心意做事,容易偽裝自己的心意,順天道而為,往往是自然而然。這就是人道的東西啊,往往是人為設計出來的,往往在某些地方違逆人的天性,而天道啊,人是天地所生,沒有那種違逆,自然就能順應了。

“聞以有翼飛者矣,未聞以無翼飛者也;聞以有知知者矣,未聞以無知知者也。”這就是實事求是,不能做偽,一絲偽裝,便有滯礙。真正的道,是建立在真實的基礎上的,沒有虛妄,沒有一絲苟且,誠在其中。是建立在明覺的基礎上。

孔子和顏回的這場對話,是一種隱喻的方式。顏回面對衛君這個境遇,相應孔子與孔子所應對的那個時代所處的境遇。

人間世,接續《養生主》一章。在孔顏對話前,顏回眼中善惡分明,若庖丁初解牛之時,所見無非全牛。那麼他這把刀一上去,可能會崩壞刀刃,喪身失命。經孔顏對話後,顏回學會了迂迴之策,借古喻今,藏其善惡,但是依然是一良庖。到了明瞭心齋之法,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於是若庖丁以無厚入有間,遊刃而有餘地。這兩章在此相應上了。這可以以庖丁解牛之法用於人間之事,可以保身,可以全生。以莊子三言觀之,開始顏回之直言多屬重言,而接下來的顏回之借古諷今屬於寓言,到最後“聽之以氣”的無可無不可之言屬於卮言。“卮言”是屬於沒有行跡的“重言”和“寓言”,而“卮言”是緣督以為經的,是契合於道之言。

在天下篇裡,“天下大亂,賢聖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顏回剛開始就是處在這種境遇。衛君也固執自己的善惡之觀,你怎麼能說動他呢?所以最後還是要學會權法,了無痕跡的權法。權中藏實,含經。

我今之學人,所處之世又不同,如何經世致用?從孔顏對話中或可得一些啟發。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