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家中存放的一塊玉,拿去鑑寶,專家:價值100萬

《說文解字》稱:“石之美者謂之玉”,如今在當前社會大背景的發展下,有很多玉器的收藏愛好者,相信在不少人的家中,多多少少都有一塊玉器作為珍藏,有的作為了擺設物品,有的則用於佩戴。都說佩戴玉器的人能夠給人大氣的感覺,當然也有人帶玉佩是祖上流傳下來的,是一種情懷。

本文要講的這位女士,希望專家鑑定的也是一塊玉,此玉是家中存放的,不知道是什麼。感覺顏色類似紅山的一種馬蹄筒。我們從玉的顏色上看,透透的,黃黃的,與紅山文化很像。那麼關於這塊玉佩到底是什麼時期的文化?又是否是一塊真正的玉佩呢?所以帶過來讓鑑寶專家幫忙鑑定下。

女子家中存放的一塊玉,拿去鑑寶,專家:價值100萬

勾雲形佩

專家從這枚玉器的外表上來看,比較大。透過測量玉器發現,該物品長度12公分,在館藏的紅山文物裡面,算體量比較大的。並且專家也給出了我們非常權威的觀點,在紅山文化這種片狀器上,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它的平面在打磨的時候,均呈現一個瓦溝紋。

從這件器物上,這個瓦溝紋還是非常明顯的。另外,它的齒牙部分還帶了很明顯的蒙古戈壁地區特殊的鹼殼,附著在他的齒牙上,生坑特徵也非常明顯。綜合所述,這是一場非常開門的紅山文化勾雲形佩。關於它的市場估價,也同樣令人震撼,是100萬元。

其實我們透過仔細觀察發現,我們所看到的勾雲形佩,它的邊邊角角很鋒利,像是古時期的某種利器,這樣我們不禁會聯想到現代的斧子一類的諸多工具。像這樣的玉佩,在那樣一個年代能夠被造出來,可以看出古人對一件事物的總結能力非常高,抽象思維更是極強,這樣複雜的工藝品能夠被製作出來,足以體現當時人們製作水平。

女子家中存放的一塊玉,拿去鑑寶,專家:價值100萬

如今我們看到的勾雲形佩,作為一種文化視覺符號,代表著許多含義。在遼闊的大草原上,有展翅飛翔的雄鷹,而紅山文化的居民也信奉這項鳥類為“玄鳥”。勾雲形佩就是用美玉雕琢而成的抽象的,似乎是隱藏在雲端裡的神玄之鳥。在外觀上就很美麗,同時再加上它的材質是玉器,在整體上給人的感覺,又提升了一個高度,很高大上,又不失文雅。

一般情況下的勾雲形佩都是呈長方形,是扁平形狀。玉器中心是鏤空的,是以勾雲狀盤卷而成。在玉器的四周也有一些曲狀的勾角,玉器的表面紋路上還有一些與紋路相同的淺槽,乾淨利落,平整光滑。玉器上的很多圖案也是能夠讓人引發出許多的聯想。像這樣的玉器,在出土時一般掛於死者的胸部,有專家猜測可能是貴族所佩戴的飾品之一,當然也可能是某個民族所比較欽佩的一項文化的抽象物。

女子家中存放的一塊玉,拿去鑑寶,專家:價值100萬

紅山文化

透過對這個玉器的介紹,大家在感嘆它驚人的價值之外,想必也非常疑問,紅山文化是什麼文化呢?事實上,紅山文化起源於內蒙古,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同時年代也比較久遠,在五六千年前。如果大家不瞭解紅山文化,那麼想必大家一定聽說過華夏文化,關於華夏文化最早的文化痕跡就是紅山文化。在紅山文化的遺址中,有很多玉器,同時玉也是漢族人喜歡搭配的一項裝飾。

除此之外,我們在聽專家介紹勾雲形佩典型的特徵時,會發現這位女士的玉佩與內蒙古時期的文化相關,這也可以得出紅山文化多多少少是與內蒙古有著一定的關聯。

在考古學家發現的諸多紅山文化玉器中,以動物的形態比較常見,也形成了紅山文化玉器的主要特徵。雖然在歷史上以動物作為繪畫素材的不在少數,但是以這樣一種形式出現在玉器上,也給人了神秘之感。同時,關於紅山文化勾形玉佩,早在1942年被考古學家發現之後,紅山文化的很多玉佩也相繼在更多遺址中被發現。比如說屬於該時期的玉器“C形玉雕龍”現在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作為國家一級文物收藏。

女子家中存放的一塊玉,拿去鑑寶,專家:價值100萬

玉器的豐富含義

玉器背後豐富的文化,能夠讓現代的人紛紛收藏,那麼在古代,玉器究竟又有什麼含義呢?玉器上的花紋又遵循著哪些道理呢?事實上,關於玉器,在古人眼裡有許多豐富的含義。並且古人在打磨玉器時,認為玉應該散發春陽般的光澤,並且具有玉的韌度。此外,樸實的居民也認為,具備了這些特點的玉,具備很好的能量與靈氣。

那麼玉器的用途主要是,保健養生、政治用途、裝飾效果等一些。出現《本草綱目》中均稱玉可:“安魂魄,疏血脈,潤心肺,明耳目,柔筋強骨……”,現代可以發展後,發現玉器中含有眾多的微量元素。

女子家中存放的一塊玉,拿去鑑寶,專家:價值100萬

關於玉器上的花紋,在古人眼裡也有著不一樣的說法,他們認為相同的花紋會發出靈力相通的法力。那麼根據宇宙的執行方式,以及祖先流傳下來的許多方法進行玉器上條紋雕琢。以此來祭拜祖先,可以讓祖先了解他們更多的想法和心中的期盼,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觀察,這位女士請求專家的鑑定玉佩,不論是從年代上,還是玉器本身屬於的文化上,都存在著很多自身價值。這樣一批又一批優秀古文物的出世,讓我可以更多的瞭解中華文化的悠久。(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參考資料:《說文解字》《本草綱目》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