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劉師培的啟迪民智觀-劉師培研究筆記(083)

1907年1月28日,《政藝通報》丙午第25號發表劉師培詩作《雜賦》,署名少甫;載《劉申叔遺書》61冊(136),《左盦詩錄》卷4《左盦詩別錄》。

“觥觥遊俠士,意氣凌盛都。殺人長安中,挾刃遊交衢。一朝禁網嚴,伏屍城西隅。古人尚力競,赴義甘捐軀。今人競以心,翻嗤古人愚。力競敵一人,心競敵萬夫。萬矢紛相集,萬刃厲以須。腸轂日九回,變境生斯臾。下傷萬民仁,上啟造物籲。造物亦輔強,心強天所趨。遂令賢與豪,生共愚忠俱。老氏識此旨,治化陳虛無。”

此詩題名《雜賦》,可見詩的主題並不統一。從其中內容分析,似涉及兩個問題:一、“一人敵”與“萬人敵”(《史記•項羽本紀》:“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二、賢豪與愚忠。

083-劉師培的啟迪民智觀-劉師培研究筆記(083)

那麼,劉師培這首看似“沒頭沒腦”的詩作,究竟要表達什麼意思?

我的第一反應是,其詩中“力競敵一人,心競敵萬夫”的表述是反對那時革命黨人極其熱衷的政治暗殺。

但很快就推翻了這個推論——

1904年秋,劉師培曾參與刺殺王之春的“萬福華案”,並被巡捕房羈押一夜才僥倖脫身。梅鶴孫回憶道:“舅氏一直在家庭庇廕與外祖母劬勞慈愛之下生長的,當然對於人情世故是生疏的。所以在上海與孑民、太炎諸先公朝夕談論,思想日新。加以性情急躁,聽見人提一個意見,不假思索,不記利害,馬上實行。……舅氏與陳等甫到樓梯上層,目覩情形,隨即棄槍於地奔出。當被邏者盤問。見其形色倉黃,言語支吾,知為怯弱書生,加以嫌疑罪名,拘入捕房坐了一夜,次日釋放。”(《清溪舊屋儀徵劉氏五世小記》P36,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另據柏文蔚回憶:“甲辰年(1904年-引者),餘二十九歲。餘由皖北來至蕪湖,是時郭其昌已死,徒眾四散,官廳究緝之事,亦漸寢息。於是由湘遷蕪之旅湘公學,易名為安徽公學,主持人李光炯邀餘入校。是時延請教授,有精於漢學之劉光漢君,改姓名為金少甫,組織黃氏學校,是專門從事暗殺者。餘與光炯諸友,皆歃血為盟加入團體。旋以反清革命,徒眾宜多,主義雖定,宣傳宜廣,又於中學及師範兩校以內,集學生之優秀者聯絡組織,成立嶽王會。”(柏文蔚《五十年大事記》二《鳩江授課》,載《柏文蔚自述》P14,人民日報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

可見,劉師培不僅主張暗殺,自己更是身體力行。

難道是在蕪湖期間,劉師培有所猛醒,忽然改變了自己的想法?這似乎也很符合其多變的性格。但細較之下又發現不合——

1907年7月25日出版的《天義報》第四卷“時評”欄目,發表了一篇無署名文章——《暗殺之影響》:“世人之所欲者,生也;世人之所惡者,死也。而在上位之人,則尤貪生而畏死。暗殺者,百死不無一生者也。暗殺官吏難,睹殺大吏為尤難。暗殺出於民黨難,暗殺出於官吏,尤難中之難。今竟有紹興徐君刺殺皖撫恩銘事!徐君者,服官之人也;恩銘者,亦服官之人也。徐君無貪生畏死之心,故甘於一死;恩銘具貪生畏死之心。,而仍不能免一死。今世界之官吏,人人不欲速死者也,而足以使之速死者、惟有暗殺。使人人不畏死如徐君,則不獨大臣可殺,即皇帝亦可殺。在上之人,無一日不在危險之中。使人人畏死如恩銘,則不獨君主不敢為,即大臣亦不敢為,而在之人將絕跡。吾深望在上之人,鑑於徐君之不顧利害,益進而殺其在己上之人;吾尤望在上之人,鑑於恩銘之死,人人不欲為在上之人。由是而言,則徐君之功又豈區區在排滿之一端!”(《天義•衡報》P281-282,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年4月第1版)

如果劉師培一度反對暗殺,怎麼會在自己完全把控的報紙上發表這樣的文字?

經過思考,最後斷定,劉師培此詩的主旨,是其“革命教育”觀點最佳的詮釋——滿清愚民政策,革黨啟迪民治。

其實,劉師培自始至終都是重視體育教育和軍事訓練的。

早在1902年,18歲的劉師培在“試帖”文《富強基於興學,應比較中西學派性情風尚之異同,參互損益,以定教育之宗旨論》一文中就提出:普及小學堂、普通中學堂應設立體操課(《劉申叔遺書補遺》上冊P10、11)。

1904年4月30日發表於《中國白話報》的《軍國民的教育》一文,劉師培倡導國民“尚武”,“要有強力”。“但‘強力’兩個字,也不是隻著重體魄的。……‘強力’兩個字,一半是重在體魄的,一半是重在精神的。如若志向不堅,就是有野蠻體魄,也是不能衛國的。”(《劉申叔遺書補遺》上冊P178-181)。

1905年3月25日,《國粹學報》第2期發表劉師培的《論古代人民以尚武立國》,該文洋洋灑灑數千言,比較系統地論述了中國古人尚武的傳統(《劉申叔遺書》50冊【84-101】)。

至於涉此的零散記述也很多,見於劉師培的一些文章和著作中。如,《倫理學》上冊第三十二課《說學》、第三十三課《說尚武》(《劉申叔遺書》64冊【75-79】))《論小學與社會學之關係•臣儒》(《劉申叔遺書》46冊【54-66】)等等。

而在其教育實踐中,也體現了他的一貫主張。劉師培《徐慕達傳》:“丙午(1906年-引者),師培遊蕪湖,招嘉熊往,慕達與偕,居安徽公學。間授校生技擊。居數月,隨嘉熊歸。”(《劉申叔遺書》58冊【156】)陶成章《浙案紀略》中卷《列傳五•敖嘉熊》:“丙午(1906年-引者)……六月,(敖嘉熊-引者)偕成章(陶成章-引者)、味蓀(龔寶銓,字未生,號薇生、味蓀-引者)赴蕪湖,九月歸。”

據此,劉師培此詩的主旨可以確定——正如其在《軍國民的教育》一文所說:“‘強力’兩個字,一半是重在體魄的,一半是重在精神的。”也就是說,既要培養人的武勇豪俠之氣,更不可忽視文化思想教育。

一人武勇,只是“一人敵”,只有啟迪民治,才能塑造“萬人敵”。清廷與歷代朝廷並無二致,都奉行“愚民政策”。社會上只知苟活“愚忠”的人太多,如果民智不啟迪,僅靠少數人的勇敢,面對的卻是千彈萬箭的敵方壁壘和千刀萬刃的嚴陣以待。壯士雖有“赴義甘捐軀”的豪邁,也只能是無謂的犧牲。如此,則“下傷萬民仁,上啟造物籲”。

茲將該詩詳細箋註初稿附於後——

雜賦

觥觥遊俠士,意氣凌盛都。殺人長安中,挾刃遊交衢。一朝禁網嚴,伏屍城西隅。古人尚力競,赴義甘捐軀。今人競以心,翻嗤古人愚。力競敵一人,心競敵萬夫。萬矢紛相集,萬刃厲以須。腸轂日九回,變境生斯臾。下傷萬民仁,上啟造物籲。造物亦輔強,心強天所趨。遂令賢與豪,生共愚忠俱。老氏識此旨,治化陳虛無。

【刊載】

《政藝通報》丙午第25號,1907年1月28日,署名少甫;《劉申叔遺書》61冊(136),《左盦詩錄》卷4《左盦詩別錄》。

【類別】

五言,24句。

【編年】

1907年。

【箋註】

〔觥觥遊俠士〕《後漢書•方術上•郭憲傳》:“帝曰:‘常聞“關東觥觥郭子橫”,竟不虛也。’”李賢注:“觥觥,剛直之貌”。《韓非子•五蠹第四十九》:“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禮之,此所以亂也。”“廢敬上畏法之民,而養遊俠私劍之屬。”荀悅《漢紀》卷10《孝武一》:“立氣勢,作威福,結私交,以立強於世者,謂之遊俠。”“遊俠之本,生於武毅。不撓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見危授命,以救時難,而濟同類。以正行之者謂之武毅,其失之甚者,至於為盜賊也。”

〔盛都〕繁盛的都城。員興宗《九華集》卷15《與漢嘉李清叔》:“某去歲道經盛都,遂獲披奉,殊以為慰。”

〔殺人長安中〕長安,是古代遊俠詩中最常虛置的地理位置。《樂府詩集》卷17昭明太子蕭統《將進酒》:“洛陽輕薄子,長安遊俠兒。”《樂府詩集》卷24陳後主陳叔寶《劉生》:“遊俠長安中,置驛過新豐。”《全唐詩》卷18王維《隴頭吟》:“長安少年遊俠客,夜上戍樓看太白。”(第1冊P181)《全唐詩》卷25李白《俠客行》:“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第1冊P332)

〔交衢〕《說文解字》卷2下《行部》:“衢,四達謂之衢。”《楚辭章句》卷3屈原《天問》:“靡蓱九衢,枲華安居?”王逸注:“九交道曰衢。”《孔子家語》卷5《入官第二十一六》:“馬之乖離,必於四達之交衢”。

〔一朝禁網嚴,伏屍城西隅〕《史記•遊俠列傳•郭解傳》:“解入關,關中賢豪知與不知,聞其聲,爭交歡解。解為人短小,不飲酒,出未嘗有騎。已又殺楊季主。楊季主家上書,人又殺之闕下。上聞,乃下吏捕解。解亡,置其母家室夏陽,身至臨晉。臨晉籍少公素不知解,解冒,因求出關。籍少公已出解,解轉入太原,所過輒告主人家。吏逐之,跡至籍少公。少公自殺,口絕。久之,乃得解。窮治所犯,為解所殺皆在赦前。軹有儒生侍使者坐,客譽郭解,生曰:‘郭解專以奸犯公法,何謂賢!’解客聞,殺此生,斷其舌。吏以此責解,解實不知殺者。殺者亦竟絕,莫知為誰。吏奏解無罪。御史大夫公孫弘議曰:‘解布衣為任俠行權,以睚眥殺人,解雖弗知,此罪甚於解殺之。當大逆無道。’遂族郭解翁伯。自是之後,為俠者極眾,敖而無足數者。”

〔力競〕以力相搏。《晉書•郗鑑傳》:“群逆縱逸,其勢不可當,可以算屈,難以力競。”

〔競以心〕以心智、計謀相爭。《晉書•荀勖傳》:“君子心競,而不力爭。”

〔赴義甘捐軀〕赴義,即仗義。《後漢紀•孝安皇帝紀》上卷第十六:“雖赴義從善之人,不能無怨恨。”《藝文類聚》卷71後漢李尤《小車銘》:“追仁赴義,惟禮是恭。”捐軀,為“取義成仁”而赴死。《淮南子•氾論訓》:“使管仲出死捐軀,不顧後圖,豈有此霸功哉!”《越絕書》卷13《越絕外傳枕中第十六》:“欲捐軀出死,以報吳仇,為之奈何?”

〔厲以須〕《春秋左傳正義》卷45昭公傳十二年:“子革曰:‘摩厲以須,王出,吾刃將斬矣。”杜預注:“以己喻鋒刃,欲自摩厲,以斬王之淫慝。”後喻指磨刀以待。此句與上句指,面對的是千彈萬箭的敵方壁壘和千刀萬刃的嚴陣以待。

〔腸轂日九回〕《漢書•司馬遷列傳》載司馬遷《報任安(少卿)書》:“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所如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梅堯臣《宛陵集》卷20《和範景仁王景彝殿中雜題三十八首並次韻》其二十九《再觀牡丹》:“聞說偷觀近玉欄,腸如車轂走千盤。”本意以車輪(轂)旋轉,喻人愁腸百轉。劉師培此句,似指人的心思、想法一日數變。

〔斯臾〕即須臾,瞬間。見《端陽日偕地山澤山穀人泛湖言念舊遊愴然有作》一詩〔斯須〕條箋註。此句與上句似指,世人心思多變多詐,情勢經常瞬息萬變。

〔遂令賢與豪-治化陳虛無〕《老子•道經》第三章:“不上(尚-引者)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聖人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知者不敢為,則無不治。”《老子•道經》第二十章:“眾人皆有餘,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純純。俗人昭昭,我獨若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老子•德經》第六十五章:“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人,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多智。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老子•德經》第六十章:“治大國若亨小鮮。”此四句指,於是讓睿智、豪傑之士,與蠢笨只知服從的人共生於世上。老子深知此理,所以在評論治理天下時,提倡“無為而治”。

康濤

2021年8月5日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