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葡萄名家蘇葆楨,筆下的葡萄晶瑩剔透,甚是喜人!

蘇葆楨先生是我國著名花鳥畫家,其所以出名,是因為他的彩墨葡萄別具一格,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於畫壇引起不小的轟動。我知道“蘇葆楨”三個字,是在一本掛曆上,那是一本上世紀八十年代出版的《中國畫名家掛曆》,上面印的都是全國名家的書畫作品,有黃胄、李可染、吳作人、葉淺予、於非闇、俞致貞、劉力上、田世光、黃永玉,其中就有一幅蘇葆楨畫的彩墨葡萄,珠圓玉潤、晶瑩剔透。

後來在榮寶齋畫店裡,有幸看到他所畫彩墨葡萄的原作,真是幅幅精彩,有裝在竹籃裡的,也有裝在筐裡的;有純水墨技法畫成的,也有彩墨的,各具韻味,透出一種濃濃的鄉土氣息。

畫葡萄名家蘇葆楨,筆下的葡萄晶瑩剔透,甚是喜人!

蘇葆楨《果碩累累》 100cm×50cm 1986年

以葡萄入畫自古有之,南宋林椿有《葡萄草蟲圖》、魯宗貴有《橘子葡萄石榴圖》,元代溫日觀有《水墨葡萄圖》,明代徐渭有《墨葡萄圖》,清代八大山人有《葡萄圖》、吳昌碩有《葡萄圖軸》;近現代畫家畫葡萄更是人才輩出,如柳濱、金城、齊白石、潘天壽、王雪濤、張書旂、李苦禪、劉海粟都是這方面的丹青妙手。

下面這幅《水墨葡萄圖軸》是明代畫家徐渭的作品,紙本,縱165。4釐米,橫64。5釐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上有題詩一首:“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筆底明珠無處賣,閒拋閒擲野藤中。天池。”鈐“湘管齋”印。

畫葡萄名家蘇葆楨,筆下的葡萄晶瑩剔透,甚是喜人!

明 徐渭《水墨葡萄圖軸》

畫中四分之三為葡萄的位置,留上部四分之一題詩落款。一架葡萄枝繁葉茂、果實累累,由上而下倒垂下來,煞是可愛。在畫法上,他以草書筆法入畫,行筆豪邁穩健,濃淡相破、水墨交融,酣暢淋漓;枝葉穿插有序,繁而不亂,給人以強烈地震撼,收到極佳的藝術效果。

蘇葆楨畫的葡萄與徐渭不同,他很少在畫上題詩。這幅《碩果豐盈》也是一幅水墨葡萄,紙本設色,縱180釐米,橫60釐米。畫中一架葡萄從頂端垂掛下來,串串葡萄晶瑩剔透,猶如一粒粒珍珠;果多葉少,藉以突出豐收的景象,非常喜人。畫中沒有徐渭“筆底明珠無處賣,閒拋閒擲野藤中”的消極與無奈,給人的是一種朝氣蓬勃、碩果累累、催人奮進的感受。

畫葡萄名家蘇葆楨,筆下的葡萄晶瑩剔透,甚是喜人!

蘇葆楨《碩果豐盈》 180cm×60cm 1987年

在畫法上,蘇葆楨先生以行草筆法入畫,用筆瀟灑奔放、無拘無束。葉以濃淡點厾法畫成,葡萄則以筆蘸淡墨、尖點重墨兩筆回抱寫之,粒粒相連成串;畫時兼顧墨分五色之法,濃襯淡、淡託濃,相映成趣,韻味無窮。

整幅作品筆墨酣暢,奔放不失嚴謹,瀟灑不悖法度,構圖飽滿、氣韻生動、情趣盎然,的確不失為蘇葆楨水墨葡萄中的精品!

葡萄為多年生攀緣植物,屬葡萄科,也稱草龍珠、蒲桃、山葫蘆等。原產於歐美和中亞,生長於我國長江流域以北各地,花期在每年的四、五月,一般八九月份結果,果汁飽滿、營養豐富、口感甘甜,是老百姓喜愛的一種水果。相傳為西漢張騫出使西域而引進,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歷史。

我國以葡萄入畫的歷史悠久,自古文人墨客多以葡萄為吟詠描繪的物件:

“野田生葡萄,纏繞一枝高”、“西園晚霽浮嫩涼,開尊漫摘葡萄嘗”、“君家小圃佔春光,眼看龍鬚百尺長”、“引蔓牽藤寸管頭,扶驪剔蚌出風流。三千龍女拋珠佩,一個儒生擁碧油”、“扶蔬老蔓敷新葉,下蓋累累紫水晶”

,這些都是古代文人讚美葡萄的詩句,表達了詩人祈盼豐收富裕、吉祥喜慶、多子多福、人丁興旺的心境。

以葡萄入畫的作品同樣數不勝數,下面這幅《吉祥多子圖》,是南宋名家魯宗貴畫的葡萄。一個橘子、兩個石榴和一串葡萄佔據畫面四分之三的空間,畫法較為寫實,一看便知得兩宋院體畫法真傳。

畫葡萄名家蘇葆楨,筆下的葡萄晶瑩剔透,甚是喜人!

南宋 魯宗貴《吉祥多子圖》

魯宗貴,浙江杭州人,善寫花竹、禽鳥,其用筆精巧、描染佳妙,尤長於寫生,是一位南宋宮廷畫家。這幅《吉祥多子圖》為絹本設色,長25。8釐米,寬24釐米;石榴、葡萄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寓意吉祥和多子多孫,“橘”與“吉”讀音相諧,故為吉利吉祥之意。這幅作品如按古代花鳥的分類,應屬於折枝花卉,其構圖卻與西畫的靜物寫生十分相似,所畫物件雖為靜態,卻給人一種色彩明麗、生機勃勃的享受,由此可見中國繪畫的高深與絕妙。

畫葡萄名家蘇葆楨,筆下的葡萄晶瑩剔透,甚是喜人!

《吉祥多子圖》區域性

畫葡萄名家蘇葆楨,筆下的葡萄晶瑩剔透,甚是喜人!

《吉祥多子圖》落款於石榴葉上

作品在設色上十分講究,果實在略枯綠葉穿插映襯下,顯得更為突出,黃、紅、綠、白多種顏色交織在一起,構成整幅作品的絢麗多彩。圓形的果實和尖銳的葉子、樹枝,既是自然生態的描寫,也是造型上的對比;枝的堅硬、葉的柔軟、果的圓潤、籽的晶瑩,被魯宗貴刻畫得至精至微,甚至連裂開石榴皮翻轉的細微變化都畫得惟妙惟肖。為了不破壞畫面的整體效果,他將落款“魯宗貴”三字寫在畫面左邊的石榴葉上,畫中上蓋有“黔寧府書畫印”、“李在銑印”、“藝陔”及朱文連珠“澂野”印;作品傳承有序,是一幅有確切題款的南宋名作,十分罕見。

畫葡萄名家蘇葆楨,筆下的葡萄晶瑩剔透,甚是喜人!

蘇葆楨《碩果豐收》 69cm×35cm 1987年

這幅《碩果豐收》,橫69釐米,縱35釐米,創作於1987年。畫面上一籃葡萄,有黃、綠、紅、紫、黑等色,流光溢彩、晶瑩透亮,彷彿輕彈可破,讓人看後垂涎欲滴,是蘇葆楨先生畫葡萄的代表作。他一生以花鳥畫作為自己的主攻物件,創作了大量以葡萄為描繪物件的作品,如《果碩累累》、《碩果豐盈》、《墨葡萄》、《果實累累》、《碩果豐收》、《碩果慶豐收》等等,深受大眾青睞。

蘇葆楨先生筆下的葡萄為何能做到晶瑩剔透、鄉情濃郁?我認為應從四個方面淺述:

一、源於我國葡萄文化發展的悠久歷史

人類對葡萄栽培的歷史,根據考古探索證明至今約5000至7000年,在我國的栽培歷史至少也有2000多年。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寫道:

“漢武帝使張騫至大宛,取葡萄實,於離宮別館旁盡種之。”

從這個記載中我們可以知道,早在漢武帝時期,我國就已經開始對張騫引進的葡萄進行種植培育。實際上葡萄在我國文化形成的歷史比這還要早些,《詩經·周南·樛木》中寫道: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樂只君子,福履綏之。”

《詩經·王風·葛藟》中寫道:

“綿綿葛藟,在河之滸。終遠兄弟,謂他人父。謂他人父,亦莫我顧。”

詩經這些句子中的“葛藟”就是一種野葡萄,這表明在殷商時期,人們就已將野葡萄的形象與日常生活聯絡在一起。

葡萄不但是一種水果,還是一味中藥,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具有補虛健胃的功效。《本草綱目》中李時珍寫道:

“葡萄,漢書作蒲桃,可以造酒入酺,飲人則陶然而醉,故有是名。其圓者名草龍珠,長者名馬乳葡萄,白者名水晶葡萄,黑者名紫葡萄。漢書言張騫使西域還,始得此種。而《神農本草經》已有葡萄,則漢前隴西舊有,但未入關耳。”

葡萄屬植物,全球分佈約六十種,我國約有二十五種,如秋紅、蛇龍珠、愛神玫瑰、康太、巨峰、紅蜜、紫玫康都屬於葡萄中的名品。

正因為葡萄有著眾多的優點,才普遍受到人們的喜愛,將它大量種植,廣為傳播;同時它也因此而受到文人的追捧,將它所具有的自然屬性視作吉祥幸福的象徵,詩人誦它、畫家畫它。一串串絢麗多彩的葡萄,象徵碩果累累的豐收景象;一粒粒晶瑩剔透的葡萄,寓意著生活的幸福和甜蜜。

畫葡萄名家蘇葆楨,筆下的葡萄晶瑩剔透,甚是喜人!

傳承葡萄文化的“清康熙 松鼠葡萄紋瓶”

二、源於歷代對葡萄畫技法傳統的薪火傳承

我國以葡萄入畫的歷史相當悠久,很多畫家都喜歡畫葡萄,將葡萄的形象入畫應該興盛於唐宋。邊鸞是花鳥畫獨立成科的開拓者,創“折枝畫法”,為唐代宮廷畫家。《太平廣記·邊鸞傳》中寫道:

“唐邊鸞,京兆人。攻丹青,最長於花鳥折枝之妙,古所未有。……窮羽毛之變態,奮春華之芳麗。……近代折枝花,居其首也。”

邊鸞所處的時代,鞍馬題材的作品日漸沉寂,代之而起的是文人的啜茶名茗的人生體驗,花鳥畫題材應時興起。邊鸞在畫法上追求描繪刻畫花卉禽鳥的姿態神情,提倡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窮羽毛之變態,奮春華之芳麗”、“下筆輕利,善用色”,他的理論和畫風,極大地影響著身邊及後來的追隨者,如梁廣、於錫、刁光胤、周滉、滕昌佑、鍾隱、黃筌、黃居寀、徐熙等等。據《宣和畫譜》記載,襲用折枝構圖畫法的畫家17位,一共收錄62件作品;這些畫家中很多都是畫葡萄的高手。由於時代的變遷,唐代很多以葡萄入畫的作品都未能流傳下來,甚至《宣和畫譜》中明確記載邊鸞的《牡丹孔雀圖》及《牡丹圖》也無處可尋,致使我們無法欣賞其藝術的本來面目,不過從唐代傳下來的大量銅鏡中,我們可窺見當時葡萄畫法的一些概況和風貌,如《葡萄瑞獸銅鏡》、《葡萄纏枝銅鏡》。

畫葡萄名家蘇葆楨,筆下的葡萄晶瑩剔透,甚是喜人!

唐代瑞獸葡萄紋銅鏡

下面這幅《葡萄草蟲圖》為宋代畫家林椿的作品,葡萄和草蟲畫在一柄紈扇上,筆法利爽、設色典雅、刻畫工細、構圖嚴謹,是一幅難得一見的宋人遺作。林椿,南宋錢塘人,生卒年月不詳,曾於宋孝宗時期任宮廷畫家。這幅《葡萄草蟲圖》尺幅雖小,卻真實地反映了當時“極寫生之妙,層層渲染”的繪畫風格,為今人研究葡萄畫法提供了難得的資料。

畫葡萄名家蘇葆楨,筆下的葡萄晶瑩剔透,甚是喜人!

宋 林椿《葡萄草蟲圖》

在中國繪畫史上,如果以畫葡萄而論,溫日觀是一個不能不提之人。他為南宋末年僧人,法號子溫,字仲言,居杭州瑪瑙寺,詩、書、畫皆精,被稱為“墨葡萄第一人”。《農田餘話》中記載:

“古人無畫(墨)葡萄者,吳僧溫日觀夜於月下視葡萄影,有悟,出新意,似飛白書體為之。”

下面這幅《葡萄圖軸》便是他墨葡萄畫法的代表作。葡萄的老幹新藤皆以草書筆法揮寫而成,或濃或淡,或輕或重,視物而變;有時中鋒含蓄,有時又側鋒飛白,隨意為之,腕力雄厚、筆法矯健;葡萄及葡萄葉皆以濃淡墨點厾而成,準確地印證了《農田餘話》的有關描述;畫上所鈐“芬託利華”一印,為溫日觀傳世作品中的一杖重要印記,的確可視為其畫葡萄的傳世精品!

畫葡萄名家蘇葆楨,筆下的葡萄晶瑩剔透,甚是喜人!

南宋 溫日觀《葡萄圖軸》

從明清至民國以葡萄入畫的風氣有增無減,湧現出一大批畫葡萄的高手,將傳統優秀的繪畫技法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來。

三、源於畫家對社會生活的衷心熱愛

蘇葆楨是我國著名花鳥畫家,1916年出生於江蘇省宿遷市,自幼受父親的影響而熱愛繪畫藝術。1939年考入重慶中央大學藝術系,受徐悲鴻、張書旂、傅抱石、陳之佛等大家的教誨,藝術上獲得很大的進步。1950年8月在重慶北磅女師任教。1956年應聘到西南師範學院美術系擔任花鳥畫講師,他十分熱愛自己的職業,親自編寫教學教材,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學工作外,他還創作了大量反映生活的作品,如《葡萄豐收》、《夾竹雙雞圖》、《四川名勝》、《雨過天晴》、《葡萄圖》等作品,有的由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有的參加全國及省市級展覽,獲得觀眾的一致稱讚。

他在教學中經常強調:

“學好國畫的重要途徑是加強寫生訓練。”

他自己也以熱愛生活、熟悉生活為提高藝術創作的唯一途徑。有一次四川省美協調集全省骨幹力量到成都進行創作,蘇葆楨也是其中之一,他接到通知的第二天就趕到沙河堡的鄉下深入生活去了。他創作歌頌農村豐收景象作品中的蘿蔔、白菜、葡萄、瓜果、芙蓉、牡丹、荷花、桂花、百合、蓮藕,無一不是他速寫本上的素材,作品中所蘊含的主題也是他對生活的熱愛和理想的表達。他一生平易近人、重德向善,不以絕俗循世的態度抒發個人情感,而以熱愛生活、熱愛事業、熱愛藝術、奮發向上的態度對待人生。

徐無聞先生在《蘇葆楨畫集序》中寫道:

“他對生活始終抱樂觀的態度,即使經歷坎坷,仍然緊握畫筆,執著於藝術的追求。畫如其人,在他的作品裡,沒有怪僻荒誕,沒有灰暗陰冷,他筆下的一切花鳥,組成一個爽朗清新、富麗和諧的世界,給人們以甜美的慰籍。

”這段文字可以說是對蘇葆楨先生藝術人生的真實寫照。只有熱愛社會生活的人,才能畫出如此清新雅緻、朝氣蓬勃的藝術作品!

畫葡萄名家蘇葆楨,筆下的葡萄晶瑩剔透,甚是喜人!

蘇葆楨

四、源於畫家對葡萄畫法的探索創新

蘇葆楨先生的一生是刻苦耐勞的一生,同時在藝術道路上也是探索創新的一生。為了畫好畫,他省吃儉用,把省下的錢寄到上海去郵購字帖、畫冊等學習資料。朋友和親友家的古畫,只要他知道訊息,都要去借來認真地臨摹學習。他家在鄉下有幾畝田地,每到收穫季節他便去幫忙,藉以對瓜果葡萄、蔬菜進行觀察寫生。

在他一生的藝術實踐中,徐悲鴻、張書旂、陳之佛、傅抱石等大家的教誨使他受益匪淺,大師們的一言一行,對蘇葆楨來說是其一生的藝術財富。例如張書旂的花鳥畫技法,便是他心摹手追的範本,在某種意義上來說,蘇葆楨的藝術風格其實是在繼承發揚張書旂粉彩畫法的基礎上,融入任伯年及西畫的色彩而形成的。

在藝術傳統的學習上,他始終貫徹徐悲鴻重寫生的教導,對古法或守之或繼之,或改之或增之或融之的創新原則。蘇葆楨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就開始研究彩墨葡萄的畫法,經過三十多年的探索,歷盡艱辛,終於在這一領域取得令人矚目的藝術成就。他畫葡萄有一個很大的特點:“果多葉少”。古人畫葡萄,如溫日觀、徐渭、吳昌碩等人,都是以草書筆意畫藤蔓枝葉,筆走龍蛇以抒發心中慷慨激昂的情緒,卻很少關注葡萄果實;蘇葆楨卻反其道而行之,很少畫藤蔓枝葉,將注意力集中在豐碩的果實上,迴歸了葡萄文化中多子多福、吉祥喜慶的本質,這一點是他學古而不泥古的具體體現。這幅《碩果豐盈》彩墨葡萄作品,便是他藝術創新實踐的結晶。畫面中一籃葡萄色彩豔麗,黃如琥珀、綠似翡翠、紅像瑪瑙、紫如水晶、黑似墨玉,粒粒飽滿、珠圓玉潤。

畫葡萄名家蘇葆楨,筆下的葡萄晶瑩剔透,甚是喜人!

蘇葆楨《碩果豐盈》 100cm×50cm 1988年

畫法上,他以極淡的黃色畫黃葡萄,或加橙或加綠,使一串黃葡萄中出現色彩的冷暖對比,同時也描繪刻畫了葡萄熟、未熟與熟透的自然屬性,給人以自然美的享受。然後沿用此法畫紅葡萄,紅葡萄色彩採取偏黃或偏紫的對比,並在其後襯一串紫葡萄,這樣紅葡萄就越顯晶瑩。為了加強葡萄色彩上的對比,他在籃外畫了三串黑葡萄,兩串顏色偏深,一串顏色偏淡,使其在襯托彩色葡萄的同時,自己也形成對比和反差,這便是蘇葆楨先生在用色用墨上的精明之處。黑葡萄以筆蘸淡墨、筆尖蘸濃墨,兩筆回抱寫成,寫時他將筆根儘量壓到底,利用筆上自然形成的濃淡來表現葡萄的立體效果,這便是他在用筆上的精細之處。畫藤籃時,他筆蘸濃淡墨,以篆書筆意寫之,寫時儘量將筆上的墨用盡,使藤籃紋理上出現枯筆,以表現籃的質感;同時讓人體會濃、淡、幹、溼、枯的筆墨韻味,這是他在用筆用墨上的精到之處。最後在畫的左下角題字落款、鈐印,一幅令人垂涎欲滴、情趣盎然的彩墨葡萄就畫完了。

縱觀蘇葆楨的彩墨葡萄,大多數的題字都離不開“碩果”、“豐收”、“累累”、“豐盈”這幾個字,有些人認為單調,其實這正反映他對生活的熱愛,對葡萄文化的傳承和發揚。他筆下的每一架葡萄,每一筐葡萄,甚至每一串葡萄,都來自於生活,來自四川農村,所以他畫的葡萄總是那麼晶瑩剔透、鄉情濃郁!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