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故事的初級和高階的“寫作公式”

文學故事的初級和高階的“寫作公式”

先看這篇發表在《小說選刊》2018年第3期上的《鴛鴦名片》。故事一開頭是從中間講起的:

女主人公“我”發明了一種“鴛鴦名片”,男的工作和職務印在一面,女的情況印在另一面上。

女主人公“我”拿著這種“鴛鴦名片”在全市範圍內,無論辦什麼事都一帆風順:“我”先找張局長辦事,張局長一看印有“老王”一面的名片,女主人公“我”想辦的事情立刻暢通無阻;再找劉縣長辦事,也是同樣的效果。

這兩個發展細節外表形態不同,但本質內涵卻是相同的。這張一面印著老王的名片,一面印著“我”的名片的“鴛鴦名片”,為什麼會有如此巨大的魅力?這就是形成懸念的“反常情節”了。

在高潮細節裡,作者迅速地為我們翻開了底牌:原來名片的一面印著的“老王”是現任市長,而另一面印著的“我”是誰呢?作者在文章的最後寫道:“不告訴你。”

在這裡,作者故意選擇了“留白”,讓故事有了更多的餘味。這個故事創意實際上是概括和批評了當前官場上靠領導的權力來辦事的不正之風,

這個創意的產生是透過“補敘”進前面情節的“留白”內容,而啟動了讀者的深入展開的全方位想象,可以說這叫客觀性的“情節半點破”。

《2013中國年度小小說》有一篇《最好的魔術師》也是這樣的文學故事創意的“形成套路”:

姚老師有一次在講課前給學生們玩“轉移鋼筆”的小魔術,第一個細節是將鋼筆“變”在坐在前排的同學劉軍的書包裡,並由姚老師親自過去將它取了出來,

這是“正常”的魔術表演情節;但姚老師第二次將鋼筆變到坐在最後一排的王梅的書包裡,並由班長走過去將它取出來就“反常”了。

直到30多年後在師生的一次聊天中,姚老師才回答了“我”的疑問:原來那天姚老師看見了王梅一個人到辦公室偷藏了張老師的一支和姚老師一樣的鋼筆,而姚老師則透過“變魔術”的方式,不動聲色地從王梅那兒拿回了那支鋼筆。

這個結尾仍然是“補敘前面留白的情節”,讓奇事不奇,讓反常和正常建立起因果關係。

作品最後一句寫道:“姚老師雖然平生只表演過這麼一次魔術,但我卻覺得,他足可以和世界上最好的魔術師相媲美。”可以說這叫“主題半點破”。

但作家留白的內容可以催發讀者去想象姚老師不讓王梅出醜、愛護學生的幼小心靈、促成學生健康成長的愛心與智慧。

現在來這樣小結一下:這樣一種“正常+反常+留白”的材料選擇和創意表達的模型,基本上形成了蔡中鋒的文學故事的創作特點。

一方面顯示了蔡中鋒文學故事情節和立意的“形成套路”,另一方面也展示了文學性較強的故事創意的“留白方法”。這種文學故事創意的方法非常符合文學故事的讀寫特徵和審美規律。

現在我們從故事的情節結局的角度來看這3篇千字左右的文學故事:

發表在《小說月刊》2012年第8期裡的《最嚴格的考試》:故事情節的“啟動細節”是:

全市副科以上的幹部要參加一次最嚴格的綜合文化考試;“發展情節”是“我”在考前一週全力以赴、推掉了一切事務關門備考;

“高潮結局”卻是考試的內容十分淺顯,十分鐘就輕鬆交卷;結尾細節輕飄地點破“反常事件”的緣由:

編寫這3本定價210元的“領導幹部學習材料”的,是張市長的某位親戚,而僅這一次考試,這套學習材料就賣掉了一萬多冊。這裡,“留白的立意”相信大家一定會心領神會。

因此,我們可以用更豐富的詞語來表達作品文學故事的情節結構:“正常啟動細節+反常發展情節+曲轉式結尾”。同樣的文學故事結構在《討債》(《微型小說月報》2012年第11期)裡也有顯示:

局長派“我”去廣州追討十幾年來都未追回的債(正常啟動細節);“我”到了廣州動用了所有的人脈關係討回了局裡十幾年來都沒有討回的舊賬(正常發展細節);

可是回到局裡“我”不但沒有得到領導表揚,反而是弄得全域性上下100多號人沒有一個人高興(反常的發展細節);

作品結尾,作者讓張主任點破了“反常的原因”——債是追回來了,但全域性幹部職工卻再也沒有了到廣州出差遊玩的理由了(反轉式的高潮與結尾細節)。

而《小說選刊》2018年第3期上的《雅賄》則是這樣展開情節、安排結尾的:

張局長到局裡上任之後不久即安排“我”辦一份內刊,並親自要來了縣委王書記、人大李主任、政府趙縣長等5份大領導的講話稿(正常啟動細節);

刊物出版後,張局長要“我”按每個字兩塊錢的標準給5位領導開稿費(反常發展細節1),並把其他作者的稿費全部取消(反常發展細節2);

兩年後刊物辦到了20多期,張局長升為副縣長了(揭示出張局長辦內刊的目的和效果);新來的吳局長接任張局長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我”繼續辦好內刊、並要辦得更好,原因不言而喻(這就叫斜升式結局)。

這3篇微小說的結構可用下列“公式”歸納:

正常細節+反常情節+轉折結局(曲轉\反轉\斜升)

這就是擴充套件型的“正常+反常+轉折”的故事情節結構,可以說就是寫微故事、微小說的最基本的、最常用的公式。

一篇微小說的“啟動場景”是正常形態的話,就更容易讓讀者聯想到自己熟悉的生活,從而為將讀者帶入故事場景創造條件。

而“發展情節”一般是要快速地從“正常”走向“反常”,反常形態的情景就容易讓讀者驚奇,容易抓住讀者的閱讀注意力,

引導讀者去思考、去追問為什麼是這樣?反常的、奇特的事情原因是什麼?到了轉折式結尾,就要快速地透過補敘原來未講的情節,

或透過故事主人公之口點破奇事之因,這樣就能讓讀者快速地找到奇事的因果,當讀者真正理解了奇事之因後,那故事的底蘊就被領悟了。

所以,請你記住:故事寫作的初級公式是:正常細節+反常情節+轉折結局(曲轉\反轉\斜升)。

圖  |  網路

文  |  劉海濤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