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給資本壯膽,侵入式腦機介面賽道升溫 | 焦點分析

文 | 周鑫雨

編輯 | 蘇建勳

1月28日,一家名為“應和腦科學”的公司,宣佈獲得超億元的天使輪融資。

這是一家從事侵入式腦機介面(BCI)研發的企業。對自主系統設計、電極設計、晶片設計等複雜領域的攻克,讓這家在2022年10月才成立的年輕公司,立刻受到多家專業醫療基金的追捧。

不只是應和腦科學,2022年12月到今年1月,國內已知就有4家侵入式腦機介面(BCI)公司披露了新一輪的融資,數額均過億元。成立於2011年的博睿康,以及均成立於2021年的階梯醫療和腦虎科技,也在去年下半年順利完成了新一輪融資。

這是侵入式BCI受到資本矚目的一個縮影。

在BCI賽道,侵入式是離解密大腦最近的一條技術路線。無論是在治療帕金森、癱瘓等神經/精神疾病的醫療領域,或是實現用腦電波操作電子裝置,侵入式BCI都承載著人們對大腦潛力的想象。

但由於商業化落地遙遠、研發投入巨大,且需要涉及人體開顱等高精尖技術,侵入式BCI長期以來是鮮有資本踏入的荊棘叢。

2019年,埃隆·馬斯克(Elon Muck)的侵入式BCI公司Neuralink,成功將電極植入了小白鼠和猴子的腦部,侵入式BCI的概念實現了破圈。2022年12月1日,在Neuralink的釋出會上,馬斯克的猴子用意念在螢幕上打下了一行字,則將侵入式BCI的階段性成果捧到了資本和大眾面前。

而資本,也用熱錢予以了迴應。

圈內人的狂歡,破圈了

2022年前,國內侵入式BCI賽道,頗有些孤芳自賞的蕭瑟感。

融資資料能側面佐證資本對侵入式的謹慎:2015年到2022年上半年,國內腦機介面行業獲得融資的37家企業中,僅4家佈局了侵入式技術。

願意給企業“燒錢”資本也大都有醫學背景,深知侵入式BCI發展的痛處。領投應和腦科學的邦勤資本,由西安交通大學生物醫學工學博士劉明宇創立,核心成員也大都出身於邁瑞、樂普、海王、三生等醫療企業。

博士期間,劉明宇就開始做有關腦電的研究。在主攻非侵入式的過程中,他花了不少功夫在克服頭皮電阻上,“(那時)覺得BCI距離商業化差太遠了”。連非侵入式都如此,更別說直入“虎穴”大腦的侵入式。

在2015年左右,就和任何新興的概念一樣,侵入式BCI的產品形態並不清晰,與治療帕金森等神經類/精神類疾病的DBS(深腦刺激)有所重合。

源來資本合夥人丁一涵介紹,一旦產品形態或者應用場景與現有的成熟技術有所混淆,資本對侵入式BCI的價值評估就會大打折扣。

圈內人的狂歡,破圈了

。那一年,馬斯克宣稱植入BCI的猴子能夠用電腦控制計算機;2021年,猴子學會了用腦電波玩影片遊戲;一年後,它又學會了打字。

“Neuralink的嘗試是很超前的,他們定義了BCI的產品形態,”丁一涵對Neuralink不吝讚揚,“區別於單向刺激大腦的DBS,BCI能夠清晰地讀取大腦資料——某種意義上,腦機介面完成了現代化轉型。”

Neuralink試水後,不少從業者明顯感受到侵入式BCI概念的破圈。一個明顯的訊號是,願意投資或者瞭解侵入式BCI的資本越來越多。

一方面,願意接觸甚至投資侵入式BCI的綜合性、非醫療專業基金愈來愈多,比如在天使輪獨家領投階梯醫療、的源來資本,曾投出墨茉點心局、熊大爺等消費賽道公司。腦虎科技在今年完成的2輪融資中,也出現了盛大、紅杉中國的身影。

一名侵入式BCI從業者記得,某家擅長投消費領域公司的基金,在Neuralink釋出會結束後就打來了電話,提出要和公司再聊聊。而就在2021年,這家基金以“商業化太遙遠”為由,放棄了投資。

另一方面,侵入式BCI的投資組合中,出現了更加專精的醫療基金。投資應和腦科學的組合中,諸如禮來亞洲基金、西交一八九六科創基金的專業醫療基金佔據了半壁江山。

階梯醫療推進A輪融資的過程中,丁一涵能感受到專業醫療機構對侵入式BCI的關注:“這是一個非常強烈的訊號……說明侵入式BCI在醫療領域的應用場景逐漸明晰,BCI的定義在逐漸收緊。”

2019年,侵入式BCI迎來了轉機

2016年初,剛起步的Neuralink在種子輪接受了來自馬斯克的數百美元。有了名人加成,Neuralink急速成長,在2022年下半年,估值已經飆升至近60億美金。

但並非所有公司都像馬斯克一樣自帶光環,客觀而言,侵入式BCI的研發是一項“燒錢”的業務。

復旦大學侵入式腦機介面硬體系統工程師劉偉觀察到,不少國內侵入式BCI研發製造企業都陷入過資金鍊緊張的困境,“1個億,用了不到一年半,就要想辦法繼續融資”。

一名國內侵入式BCI從業者告訴36氪,公司從臨床走向在醫療領域初步的商業化,至少還要5-7年。這也是醫療器械從研發到商業化的平均週期。

而劉偉則認為這個週期至少在15年,“侵入式腦機介面目前也就僅限於疾病的探索,疾病的治療、疾病的診斷都談不上。”

與此同時,資本也需要勒緊褲腰帶過日子。

證明長跑的能力

投應和腦科學,邦勤資本看重的是其背靠應脈醫療集團的出身。“他們有靠神經調控產品造血的能力,”劉明宇告訴36氪,“否則僅靠BCI確實會面臨無法回血的窘境。”

而源來資本強調企業的全棧式能力。侵入式BCI並非單純涉及生物或腦科學領域,而是由材料學、半導體、機械工藝等組成的複雜系統。比如為了更精確地在大腦皮層中植入電極,Neuralink甚至發明了一個手術機器人。

源來資本最終選擇了能夠自研晶片、團隊整體能力可實現全棧研發的階梯醫療。目前,國內多家侵入式BCI企業也開始對晶片進行了佈局。在丁一涵看來,自研的另一好處在於可以提高最佳化和迭代的效率,這是靠外包難以做到的。

2022年7月,馬斯克表示,他已經將自己的大腦上傳至雲端,並已經和自己的虛擬版本進行了交談。他設想,人們能透過BCI將自己的記憶、意識匯出並儲存,實現“意識永生”。

瘋狂的想法,讓人倍感興奮,卻又覺得遙不可及。創業者和資本希望的,是讓侵入式BCI儘早證明自己的現實應用和商業價值。

治療漸凍症、帕金森、癱瘓等患者,是侵入式BCI商用最為確定的第一步。在給階梯醫療的A輪引入資本時,丁一涵有意地接觸專業醫療基金,“醫療是最為明確以及最早實現的應用場景,相應地,我們希望資本能夠為企業帶來醫療上的資源”。

馬斯克給資本壯膽,侵入式腦機介面賽道升溫 | 焦點分析

2021年5月20日,美國匹茲堡大學的研究中,雙向腦機介面能刺激大腦喚起觸覺,提高癱瘓人士操作假肢能力。圖源:視覺中國

腦虎科技將商業化程序概括為“三個五年”計劃:第一個五年實現嚴肅級醫療裝置的商用,第二個五年在普通人中落地基本的元宇宙應用,比如用“意念”操作電子裝置,第三個五年則是馬斯克描繪的圖景,實現人類智慧和人工智慧的孿生共存。

有Neuralink開路,並不意味著侵入式BCI的推進是條坦途。即便有馬斯克的光環,Neuralink拿到美國食藥監局對人體臨床試驗的批准,並非易事。漫長的研發、嚴苛的倫理審查、迭代最佳化,對侵入式BCI企業來說,長跑已成定局。

36kr製圖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