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爾德:一位“毒舌”,一位“真相帝”

三聯韜奮書店(ID:slbook1996)

當城市進入午夜  書店就是燈火

如果用今天的流行語來描述,王爾德絕對算得上一位“毒舌”,一位“真相帝”,或者微博體的“頂流”。他曾說:“哭是普通女人的港灣,卻是漂亮女人的墳墓。”他又說:“相愛的人該永遠相愛,所以他們不該結婚。”他還說:“婚姻的魅力在於,它使欺騙對雙方而言都成了生活重要的組成部分。”這些話的風格和今天被瘋狂轉發的語錄體微博、標題黨公眾號文章多麼相像!

*文章系《王爾德文選:鏡子、謊言與瞬間》(王爾德 著 耿弘明 編譯 三聯書店2021-9)“代譯序”。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在文末留言。

王爾德:一位“毒舌”,一位“真相帝”

王爾德,1882年攝

“誤讀”王爾德

(代譯序)

偉大的藝術家總是極其複雜,在歷史連續性的大潮裡,為了將他們辨認出來,我們為其貼上了各種各樣的標籤,“唯美主義”(Aestheticism)或“頹廢主義”(Decadence)就是屬於王爾德的那一個。有研究者曾梳理過王爾德在後世小說、電影、戲劇、漫畫中個人形象的流變,發現人們更傾向用一頂“唯美主義花花公子”的帽子扣住他的所有人生境遇和藝術成就。在這種無心或有意的誤讀中,王爾德的形象已經被完全刻板化了。

不過如果我們將誤讀理解為一種創造性轉化的話,那麼,王爾德自己璀璨的思想和機智的觀點,也常常是從對他人的“誤讀”而來。正是透過對藝術導師、藝術同輩和藝術敵人的“誤讀”,王爾德的藝術思想才博採眾長,自成一派。在本書收錄的《謊言的衰落》《英國文藝復興的興起》等文章中,王爾德常提到一些著名藝術家,如菲狄亞斯、莎士比亞、巴爾扎克和華茲華斯,對他們的解讀,其實都被王爾德加上了主觀濾鏡。

而最經典的“誤讀”,當屬對他的藝術導師、牛津大學的藝術理論教授約翰·羅斯金(John Ruskin,1819—1900),以及對他的藝術同代人、工藝美學代表人物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的。如果我們採用比較的視角,考察王爾德這兩條充滿誤讀的思想對話路線,他的美學地圖會更加清晰起來。

羅斯金是19世紀著名的藝術理論家,著作等身,影響廣泛,庫科(Edward Cook)編撰的《羅斯金全集》(The Works of JohnRuskin)多達39卷,其中在不同時期陸續完成的《現代畫家》多卷本,伴隨了幾代藝術家的成長。在西方世界,托爾斯泰、普魯斯特都曾介紹或翻譯他的著作。而在近代中國,李叔同、辜鴻銘、蔡元培、魯迅、聞一多、郭沫若、朱光潛等重要文人學者都曾在著作中對他有所提及。王爾德本人在牛津大學求學期間曾受教於羅斯金,這位當時很受年輕人歡迎的牛津大學的教授,透過講授中世紀藝術,成功俘獲了王爾德、莫里斯、伯恩-瓊斯等藝術青年的“芳心”。

王爾德:一位“毒舌”,一位“真相帝”

《金色臺階》,伯恩-瓊斯,1880 年

在散文中,王爾德對羅斯金的“誤讀”主要體現在對羅斯金思想的選擇性使用上。羅斯金的美學宇宙包羅永珍,王爾德特別擅長只採擇符合自己論點的片段以為佐證。

《謊言的衰落》一文的核心論點是—其一,藝術並不模仿生活;其二,生活反而在模仿藝術。對於前一個看法,王爾德與羅斯金態度相同,羅斯金也反對傳統的模仿論,也重視想象在藝術創作中的作用。所以,在論及這一觀點時,王爾德時而明確地引用羅斯金,時而間接地轉述羅斯金的觀念,《謊言的衰落》中的很多文字,甚至可以直接視為羅斯金抽象美學原理的盜版的詩意表達。而對於“生活模仿藝術”,王爾德與羅斯金的觀點截然不同,羅斯金並不認為藝術作品,或者藝術家的個人創造能夠有那麼誇張的威力。而王爾德則把藝術的主觀力量發揮到了極致。在《給藝術生的一次演講》中,王爾德曾引用羅斯金的話—“藝術的墮落源於外在藝術環境的墮落”,而王爾德本人則認為,不管外在藝術環境到底如何,當藝術家沒有發現美的眼光時,藝術才會墮落。

那麼,這一差異的深層原因何在呢?事實上,羅斯金的藝術理論總是“有所待”的,早年間,他的藝術理念包含著宗教思想和倫理思想的核心,而19世紀60年代之後,羅斯金開始轉向社會主義,不斷地研究經濟與政治,關注藝術與大眾、勞工和社會主義的關係問題。在這一問題上,王爾德與羅斯金的思想是截然不同的,他也選擇性地忽略了羅斯金的這些思想。這種因對社會主義的理解不同而導致的思想誤讀,在王爾德對威廉·莫里斯的選擇性解讀上,體現得更為明顯。

如果說羅斯金是當時西方世界的美學理論導師,那麼,莫里斯則是美學在日常工藝上的完美實現者。莫里斯是19世紀末工藝美學運動的代表人物,也是著名藝術流派“前拉斐爾派”的成員,他生於1834年,1853年進入牛津大學,在那裡也受到了羅斯金藝術理論的影響。羅斯金只是描繪了藝術大廈的圖紙,而莫里斯則一塊兒磚頭、一顆螺絲釘都要親力親為。1863年是莫里斯豐收的一年,除了愛情,他還收穫了藝術。莫里斯與女友決定在1864年結婚,但審美品位極高的莫里斯不能接受整個倫敦任何房子及其室內設計的美學水準,便開始和好友一起動手親自設計,坐落於倫敦郊區肯特郡的大名鼎鼎的“紅屋”(Red house)就這樣誕生了。同年,莫里斯與幾位好友一起開辦“威廉·莫里斯設計事務所”,親自設計手工業產品並組織生產,這便是世界上最早的綜合性設計事務所。

自此之後,莫里斯的名字開始與裝飾藝術、建築設計、工藝美術等領域牢牢繫結在了一起。他把藝術的觸角擴充套件到了經典美術的視域之外,發掘了日常生活中的牆紙、窗簾、茶杯、服裝等藝術領域,成為一位設計師意義上的,而非油畫家意義上的大藝術家。時至今日,在全世界的家居用品中小到一隻茶杯墊,大到一座房子的桌布,莫里斯紋樣依然隨處可見,而莫里斯的設計理念成為藝術史論裡的必修課,這個世界的家裝工藝和日常裝飾中,仍舊飄蕩著莫里斯的幽靈,透露出莫里斯的傳承。

王爾德:一位“毒舌”,一位“真相帝”

莫里斯紋樣

在本書收錄的《雅室》《給美國人的裝修建議》中,王爾德也大談特談工藝美學和裝飾藝術,細心的讀者可以發現,莫里斯的一些思想細節都會在王爾德那裡換湯不換藥地體現出來。王爾德也提倡重視手工藝,提高工匠的地位,也認為藝術要讓普通勞動人民在日常勞作中感到歡愉,也提倡工藝為多數人服務,也反對機器帶來的千篇一律的審美。說得誇張一點,王爾德有時簡直就像莫里斯的文學傳聲筒。

然而,莫里斯對工藝美學的理解和他對工人生存狀況的理解是密不可分的,和他對社會主義問題的思考也是不可分割的。莫里斯曾寫下《藝術與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原理綱要》等綱領性文字,寫下《烏有鄉訊息》(News from Nowhere,1890)等社會主義愛情小說,構想著勞工和手工藝的烏托邦。社會主義和手工藝正是莫里斯思想的一體兩面。而這些事實,則被王爾德選擇性地忽略了,因為對於“社會主義”,二者的觀點頗為不同。在唯一專論政治的文章《社會主義制度下的人的靈魂》中,王爾德讚許社會主義,不過原因卻是社會主義能更好地實現個人主義—高貴的藝術品位和藝術化生存才是更高階的個人主義。王爾德骨子裡是對作為概念的“大眾”持反感態度的,始終對大眾藝術有警惕之心,這在他的箴言裡也多有體現。王爾德認為高貴、美好的藝術才是世界的救贖,這也是他在《英國文藝復興的興起》中的一個重要觀點。總而言之,莫里斯對工匠和手工藝的積極情感,既是藝術上的認可,也是生存上的關切,而這卻是王爾德有意或無意忽略的地方。

王爾德:一位“毒舌”,一位“真相帝”

《烏有鄉訊息》書影,威廉·莫里斯著,倫敦,1890年

也就是說,在藝術與社會主義的關係這一問題上,王爾德與羅斯金、莫里斯的分歧非常嚴重。如果說羅斯金、莫里斯居住在讓藝術與工廠、工人、環保、社會主義關聯起來的革命世界中,王爾德則一直居住在他自己的唯美星球裡,心心念念人的高貴個性與藝術的奇妙能力。王爾德把自己對想象力和夢境的迷戀,對各國工人的觀察以及關於個人裝修經歷的夫子自道加入進去,將羅斯金和莫里斯改造成了王爾德式的“唯美主義”,完成了有趣的“誤讀”。

在誤讀著相同文化基因中的藝術家和美學家的同時,王爾德也在誤讀著“遙遠而神秘的東方世界”。那個時代的藝術家都或多或少會談一談東方,談一談中國,同樣,王爾德也不例外。

王爾德曾高度讚揚日本的藝術,中東的藝術,帶有一種典型“東方主義”的審美趣味,但他對中國文化和藝術卻一直評價不高。這或許與黑格爾的影響不無關係,王爾德在牛津大學讀書期間,正是黑格爾在英國年輕知識分子中走紅的時候,黑格爾對儒家哲學、中國文化的誤讀和批評成為耳熟能詳的陳詞濫調。後來王爾德對中國文化的態度有所改觀,在他的《中國聖人》等文章中,他開始瘋狂地讚美莊子,不過,有時他引用的一些東方箴言連他自己也搞不清到底是莊子的還是孔子的,加上文化差異與譯本問題,或許他一直在為一個半真半假的莊子興奮著。直到他去了美國舊金山的唐人街,和中國人有了實際的接觸之後,他的觀點才有些紮實可靠了,這些觀點反映在本書收錄的《美利堅印象》等文字中,不過其中體現出的,大多數也只是對瓷杯、瓷碗等中國器物的愛美之心,而忽略了中國礦工的生存困境,只盯住了他們的生活美學。

誤讀和過度闡釋總是雙重的。王爾德作為藝術偶像被大眾誤讀,他自己也在誤讀著他的藝術領路人羅斯金和莫里斯。同樣,在王爾德誤讀了中國文化幾十年後,漢語世界也開始了對王爾德的誤讀。

1909年3月,王爾德去世9年後,周作人和魯迅編譯的《域外小說集》出版,書中收錄了王爾德的《快樂王子》(當時譯名為“安樂王子”),這是王爾德的作品第一次被譯介到中文世界。彼時周氏兄弟都在日本留學,心心念唸的是如何讓文學在拯救頹敗的中華民族時發生作用,用魯迅先生自己的話說:“我們在日本留學時候,有一種茫莫的希望:以為文藝是可以轉移性情,改造社會的。”因此與王爾德一同入選小說集的都是契訶夫、顯克維支這樣的“革命作家”。於是在這一時期的中國讀者心目中,象徵色彩明顯的《快樂王子》也就裹挾在這一眾寫實文學中,被認為是“人的文學”的代表了。

在近代中國,自梁啟超《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始,敘事作品就被安上了文學之外的使命,外國敘事作品的譯介也大多染上了濃濃的政治色彩,成了救亡圖存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便是“為藝術而藝術”的王爾德與漢語文學奇妙緣分的開端。誠然,王爾德的童話中也暗含著批判現實的因子,但顯然更是由於那個特定歷史時期中國讀者的前理解,才使周氏兄弟對王爾德的介紹做出了這種革命化、政治化的“創造性轉化”。夏志清教授在《中國現代小說史》中認為王爾德在近代中國的被接受有些滑稽,自然也是這個道理。

正是由於上述原因,從最初的譯介開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管將其解讀為“人的文學”還是“唯美主義文學”,漢語世界對王爾德的小說、戲劇、童話關注有加,而他散落四處的講稿、書評、劇評、格言雜感、理論文章則常常被忽略掉。當然,小說和戲劇的確代表著王爾德文學創作的高峰,但是,他的散文也不乏佳作。而且,如果放棄單純的審美視角,我們會發現,王爾德的散文其實更加清晰地體現了他的藝術主張和人生哲學。在王爾德人生的隱秘角落裡,在他私人閱讀的零散筆記裡,在他海量作品的字裡行間,種種毫無連續性的想法,例如古典主義、社會主義、語言中心論、個性至上論等,常常消解著王爾德給我們留下的刻板印象,揭示著他主體思想之外的多重側面。這些文字可以讓讀者一窺其內心世界的隱秘角落,看到其常不為人提起的一面—一個重視工藝美學、生活藝術的王爾德;一個外表講究,內心“腹黑”的王爾德;一個常懷有偏見,誤讀他者,也常被他者誤讀,為偏見所傷的王爾德。總之,在小說家、戲劇家和唯美主義標籤的下面,還有一個豐富多元,甚至自相矛盾的王爾德。

王爾德:一位“毒舌”,一位“真相帝”

王爾德手稿,“a note on Shakepeare”

正是出於上述原因,我們編選了這本小書。本書挑選了一些王爾德個性鮮明、視角獨特的散文,按主題歸類,分成“箴言與散文詩”“美學宣言”和“生活的藝術”三輯。不敢說想澄清誤讀,只希望為讀者們提供一種新的“誤讀”王爾德的視角。

本書第一輯收錄了王爾德的箴言與散文詩。如果用今天的流行語來描述,王爾德絕對算得上一位“毒舌”,一位“真相帝”,或者微博體的“頂流”。他曾說:“哭是普通女人的港灣,卻是漂亮女人的墳墓。”他又說:“相愛的人該永遠相愛,所以他們不該結婚。”他還說:“婚姻的魅力在於,它使欺騙對雙方而言都成了生活重要的組成部分。”這些話的風格和今天被瘋狂轉發的語錄體微博、標題黨公眾號文章多麼相像!

王爾德的箴言不僅趣味盎然,同時還可以作為他生平事蹟的註腳。他曾說:“做你自己,因為別人已經有人做了。”事實上,從1854年出生到1900年辭世,在這段並不算長的人生裡,王爾德確實活出了一個不可複製的獨特模樣。他是學霸,是名士,是才子,也足夠風流。作為世界上最著名的同性戀人士之一,王爾德有過許多段甜蜜的戀情,也有因“有傷風化”而身陷囹圄的慘痛經歷;有戲劇作品風靡倫敦的輝煌時刻,也有窮困潦倒、客死他鄉的淒涼晚景。王爾德豐滿的個性和盈溢的才華體現在他的文字裡,使其閱讀寫作都帶有一種“六經注我”的色彩。說起基督教,他認為“做你自己”才是耶穌留下的至高奧義;說起莎士比亞,他猜測莎士比亞反對戲劇過於真實……換句話說,他能寫出那麼多讓人忍俊不禁的箴言警句來,正是因為他從未停止對人性和世界的“誤讀”。

王爾德:一位“毒舌”,一位“真相帝”

王爾德諷刺漫畫。19 世紀80 年代,王爾德因他的戲劇作品和機智風趣的個人形象享有盛譽,不過很快又因為“私生活”問題而聲名狼藉。這幅漫畫由美國漫畫家托馬斯·納斯特(Thomas Nast)創作,是美國人對王爾德自戀的諷刺,受王爾德散文詩《門徒》啟發而作。畫中凝視著水中倒影的自戀者形象不再是納喀索斯,而成了王爾德自己。該作品發表於1894 年6 月號的《雙週評論》(The Fortnightly Review)。

第二輯收錄了王爾德的文藝理論雜談,取名“美學宣言”。這部分包括美學理論文章《謊言的衰落:一份觀察報告》,以及《英國文藝復興的興起》和《給藝術生的一次演講》兩篇演講稿,此外還有《莎士比亞論舞臺佈景》和《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兩篇批評文字。

1891年,王爾德的文藝理論著作集《意圖集》出版,收錄了他的《謊言的衰落:一份觀察報告》《作為藝術家的批評家》《面具的真理》《鋼筆、畫筆與毒藥》等幾篇長文。《謊言的衰落:一份觀察報告》是王爾德美學思想的代表性文字,創作於1889年。接下來的1890—1895年,剛好是王爾德的藝術創作豐收期,《莎樂美》《無足輕重的女人》《少奶奶的扇子》等作品都完成於這一時期。這種前後關係或許暗示我們,理論的成熟與他創作巔峰期的到來有種創作心理學上的必然聯絡。

《英國文藝復興的興起》則是他美國旅行中的一次演講,從中可以看出王爾德和他同時代人的美學整體風貌。《給藝術生的一次演講》是他旅美歸來在英國系列演講中的一篇,表達了他對藝術與藝術家所處的現實環境之關係的理解。

王爾德也寫過很多短小的文學評論類文章,本書選了他對莎士比亞和托爾斯泰兩位文壇巨匠的評論:《莎士比亞論舞臺佈景》和《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嚴格來說,這兩位作家的作品都被譽為時代的鏡子,帶有寫實派特點,而寫實是王爾德討厭的事情,鏡子也是他討厭的藝術比喻。對這兩位巨匠他卻不吝讚美,這正說明了王爾德美學框架的彈性和自相矛盾之處。

王爾德:一位“毒舌”,一位“真相帝”

《莎士比亞與舞臺服裝》文獻圖片

王爾德並非專門的文藝理論家,彼時的英國文學也還沒有經過新批評的洗禮或者說“摧殘”,理論文字同樣能寫得生機盎然、“人味”十足。雖然沒有從事過專門的理論研究,王爾德對文學和藝術的很多看法卻都是足夠超前的。在今天看來,他留下的斷章小品和20世紀很多先鋒思潮都有可以溝通之處,例如,已經有研究者開始這樣的專門探索,將王爾德與拉康的精神分析學說聯絡起來,進而發現二人在藝術上都主張想象對現實的凌越;有研究者認為他的“真實的日本並不存在”的看法,與“新歷史主義”有異曲同工之妙;此外,今天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日常生活審美化、文化工業、青年亞文化、重審現實主義、審美解放論等思潮,也依然與19世紀末的“唯美主義”有著密切的關係。

本書第三輯“生活的藝術”按“衣食住行”的順序,收錄了王爾德的一些演講稿和評論文字,還加上了一篇有關談話藝術的書評文章。這種分類法雖有些刻意經營之嫌,但或可有助於讀者瞭解王爾德對飲食起居、異域異邦這些事情的心得。

1882年,王爾德開始了他著名的北美旅行,其間曾在美國和加拿大進行多次演講,在美國海關入關時他留下了那句著名的狂言:“在下除才華以外,無可申報。”本書第三輯中的《談談服裝》《雅室》《美利堅印象》《給美國人的裝修建議》等幾篇文章,就是由當時的演講稿整理而來。有研究者認為王爾德的這次旅行是19世紀末跨大西洋文學、文化交流的一個標誌性事件(signal event)。19世紀末的英國正在經歷一場“文藝復興”,而美國仍是一個粗獷的國家,一個不夠“美”的國家,因此在這次旅行中,王爾德一方面扮演著美國人的審美導師,一方面則帶著強烈的文化優越感,成了美國諷刺笑話的發掘機。在美國人眼裡,這位充滿異域風情的王爾德魅力無窮,美國媒體將他描述為一個唯美教派的代表。關於這段經歷,我們可以在布萊恩·吉爾伯特(Brian Gilbert)導演的電影《王爾德》(Wilde,1997)中找到作家在當時和礦工、摩門教徒交流的場景還原。瓦爾特·漢密爾頓(WalterHamilton)的《英國唯美主義運動》(The Aesthetic Movement in England)一書曾專門談到王爾德美國演講的盛況。這本書是對英國唯美主義運動的一份完整記錄和研究,對王爾德與其文中經常提及的羅塞蒂、莫里斯等人的關係也多有考證。只是這本書尚無中文譯本,實在是件憾事。

本書收錄的這些演講文字很好地反映了王爾德的生活藝術,他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一種“日常生活審美化”的努力,但是,和費瑟斯通等大名鼎鼎的日常生活審美化運動標杆人物相比,王爾德認為這件事更應該源於藝術家的努力,而大眾則應該追隨藝術家的步伐,讓生活更加美妙。王爾德關於生活美學的見解是最經常被學者們與日常生活審美化運動、法蘭克福學派“文化工業”批判以及消費主義、大眾文化聯絡起來解讀的。

王爾德:一位“毒舌”,一位“真相帝”

箱子,莫里斯彩繪,莫里斯公司生產,1861-1862年

這本小書之所以收入王爾德的箴言、散文詩、報刊評論、文藝批評、美學理論和演講稿,並不是妄圖澄清某種“誤讀”,因為在文藝領域,“誤讀”只要精彩,往往就包含一定的歷史必然性,或許也就沒有什麼澄清的必要。筆者只是希望,這樣一部小品集能給漢語世界提供一種對王爾德全新的“誤讀”,這種誤讀旨在生產某種“刻板印象”之外的其他印象。而且,筆者希望提供的是接受美學意義上的有趣視角,而不是錯誤的譯文和歷史細節。王爾德是個博學的生活美學家,尤其又以“講究”著稱,這種“講究”體現在本書的字裡行間,就常常是關於當時甚至更古老年代的“海量”藝術史知識和日常生活細節:談裝飾則充滿了19世紀末英國的傢俱工藝、素材原件、裝飾美學名詞;談藝術則涉及自古希臘至19世紀末大大小小、知名非知名的幾十位藝術家的名字和作品。這些知識與中國當代讀者有著時間維度和文化維度的雙重隔閡,如無適當的註解,王爾德的旁徵博引難免給人帶來抽象、疏離或一頭霧水之感。有鑑於此,譯者為書中提到的藝術品、出版物、生活場景選配了百餘幅圖片,並在編輯老師的建議下儘可能為文章增加了導言及註釋,以期讀者能在視覺和文化背景的維度對王爾德身處的時代、談論的物件有更加感性的體驗。譯事艱辛,譯者才疏學淺,還望讀者多多批評指正。

譯者

2020年12月23日

王爾德:一位“毒舌”,一位“真相帝”

王爾德文選:鏡子、謊言與瞬間

[英]王爾德 著 耿弘明 編譯

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 2021-9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