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言語中觀察出一個人的品性?

如何從言語中觀察出一個人的品性?

“言重則有法”,我們的言語莊重,就可以為人所效法。在《弟子規》上告訴我們言語很重要,“奸巧語,穢汙詞,市井氣,切戒之。”這就是說,我們言語中不要講那些黃色笑話、欺騙人的話、不誠信的話,這些都是要避免的。

我們看到現在有的領導幹部在吃飯的時候、交談的時候,都以講黃色段子為榮,以此來取樂,這樣一下子就讓這個領導幹部不受人尊重了。所以做人言語特別地重要,一出話就要有利益於別人。

這個愛語不是花言巧語、取媚於人、巴結奉承的言語,而是對人有真實利益,能夠提升他、幫助他、教育他、提醒他的話。古人有一句話說:“力賤得人敬,口賤得人憎。”一個人很願意出賣自己的力氣幫助別人,他會受人尊敬;而一個人言語過多,過多又說得不妥當,就會遭人厭惡。

所以《易經》上說:“吉人之辭寡”,吉祥的人言語都是很少的。為什麼言語少?因為他的心地清淨;“躁人之辭多”,心煩氣躁的人、煩躁不安的人、思慮過多的人,表現出來言語也很多。這個是提醒我們在言語上要莊重、要謹慎。

《周易》上的這一段話,對我們觀察人的言語、瞭解一個人的性情確實很有幫助,這句話是這樣說的:“將叛者其辭慚,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遊,失其守者其辭屈。”

將要背叛的人,他的言語、言辭就顯示出慚愧不安;心中有疑慮的人,他的言辭表現出來就是散漫枝節;吉祥善良的人,他的言辭很少,所以中國人有一句話說“吉人寡言語”;“躁人之辭多”,一個人內心煩躁,心浮氣躁,表現在外就是愛說話,言辭很多;“誣善之人其辭遊”,誣陷好人的人,他的言語表現出來會遊移不定;失去操守的人,他的言辭就會屈曲不直,因為他做了壞事,失去了操守,所以有一些理屈詞窮的感覺。

在《了凡四訓》上有一句話,說一個人有很多過惡的時候,有一種表現,就是“見君子而赧然消沮”,看到真正有德行的人,他就會感到非常地慚愧,不好意思,非常地扭捏。什麼原因?因為自己做錯了事很慚愧,所以表現在外面,他的言辭也是屈曲不直。這就是告訴我們,透過觀察一個人的言語,也可以瞭解一個人的品性。

《弟子規》上有很多都是關於言語的要求,譬如說“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如果我們把別人的過惡到處去宣揚,結果別人知道了,你在背後說他的壞話,他會對你非常地痛恨,也無形之中為自己埋下了禍根;而且把別人的過惡到處去宣揚、揭露,這本身也是一種惡,這不是一個有德行的人能夠做得出來的。

中國古人告訴我們要心存厚道,這個厚道的重要表現就是隱惡揚善,別人做好事、做善事,譬如說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朋友誠信、尊敬師長,這樣的事例要多多地宣傳;而把那些兒女不孝父母,兄弟互相爭訟上了法庭,朋友之間不守信,甚至夫妻同床異夢的,這樣的現象不要大肆去宣傳。但是我們現在人,特別是網路、電視、廣播,通常是做的恰恰相反,是隱善揚惡。

譬如說,我們經常看有一些法制節目,看上去好像是為了公平正義做這個節目,經常把這個兄弟不贍養父母的、為了財產起紛爭的這樣的事例搬上了節目,久而久之,那個還能夠和父母住在一起的人會怎麼想?他說,你看現在人根本就不贍養父母,我還能和父母住在一起,我已經很了不起了,已經很孝順了。這樣的事情見怪不怪了,大家就會認為這才是正常的,而且你把過失、罪過的事情宣傳得太多了,就讓人們對作善失去了信心。聽說有一個人無私無求的去幫助別人、教育別人,給人上課、做義工,大家就會對他的善行產生懷疑,這怎麼可以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

所以古人講隱惡揚善,這個非常地重要。像山東電視臺有一個很好的節目,叫“天下父母”,現在有一個節目叫“孝行天下”。這些節目都是把那些有孝心的兒女,講友悌的兄弟,這些事例給大家播出來,把人的孝心、感恩之心提升起來,讓人能夠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所以我們經常去說別人的過惡,不僅僅讓人聽了之後懷恨在心,而且也使我們自己失去了厚道。可能是因為我們有嫉妒心所導致的,自贊毀他,這還是有名利之心在作怪。

說話也要講究藝術,要多說鼓勵的話,少說批評的話,因為鼓勵激發潛能,批評造成隔閡。特別是我們在現代社會,接觸傳統文化、學習《弟子規》已經很晚了,不是從小就學習。雖然《弟子規》教導我們“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說我們聽到別人的讚譽要戰戰兢兢,要想一想自己是不是有真才實德,配得上人家的誇讚。當別人指正我們過失的時候,要非常地歡喜,甚至對人感恩戴德,這樣做久了之後,那些敢於對你說真話、敢於指正你的過失的人就會來到你的身邊。

這就像我們的臉上有一個黑點,別人告訴你,你臉上有一個黑點,快把它擦了,否則的話,出去讓人看了會丟人,會笑話你,這樣的人你對他感謝,因為他沒有讓我們在大庭廣眾之下出醜。但是我們在做人上、德行上、做事的方法上有不足、考慮不周的地方,別人給我們指正過來了,希望我們能夠警醒、有提升,但是我們卻不知道誠心誠意地接受,甚至還在心裡給他起了對立、起了抱怨,這個就不是正確的態度了。

雖然是學了《弟子規》,但是因為我們從小已經習慣於聽別人誇獎,所以我們在和別人說話的時候,也要懂得講話的藝術,雖然我們好心好意,確實是利益對方的這種心,但是說出的話,也要能夠讓對方容易接受。所以《弟子規》上說,父母有過失的時候,做兒女的要勸導,這是你的責任。但是勸導也有勸導的藝術、勸導的方法,首先要等父母心情好的時候去勸諫,他比較容易接受;本來人心情不好、不高興,你又指出他的過失,可能馬上讓他火冒三丈,更加不耐煩了。

而且在指正別人過失之前,還要先美其長,還要先讚歎一下他做得好的地方,然後再委婉地給他指出,如果你再怎麼怎麼樣,就會更加完美、更好了,這樣的話人家也比較容易接受。所以言語確實很重要,可能我們說了一句話不經意、不小心,但是別人聽了之後就耿耿於懷,讓彼此產生了隔閡,所以古人說“說者無意,聽者有心”。

古人還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我們給別人說一句愛語、寬慰的話、理解的話、體諒的話、感恩的話,別人在寒冬臘月裡都會感覺到溫暖;但是我們惡語傷人,特別是在盛怒之下說了一句過分的話,別人受到了傷害,他可能就耿耿於懷、久久不忘。

所以脾氣很大的人,一般人際關係都非常地不好,交不下朋友。什麼原因?你看平時這個人很講義氣,為朋友可以兩肋插刀,但是一生氣、火氣一上來,說了幾句話特別地傷人心,人家把你以前對他的幫助全都忘記了,只記住那一句對他傷害的話。所以你看這言語確實非常地重要。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