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岔有座北宋、西夏、遼國和金國拉鋸交戰的威戎城(可以打造成4A級人文旅遊景區)

馬岔有座北宋、西夏、遼國和金國拉鋸交戰的威戎城(可以打造成4A級人文旅遊景區)

打造子洲威戎城4A級

人文旅遊景區的建議

威戎城是子洲境內北宋五大城寨堡之一,是北宋時期軍事重鎮,據史念海實地考證,疑似秦朝大將蒙恬戍邊駐防重鎮陽周故城遺址,佔地約450000平方米,從秦以來至元朝各類瓷器、陶器和城磚的地質斷面結構清楚,北城牆和東城牆輪廓明顯,城東側有60000平方米屯軍時軍馬訓練場,周圍曾出土上萬座古墓葬,出土數十萬件青銅器和瓷器。

威戎城隔河對岸即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宋代寺院大興寺, 位於子洲縣馬岔鎮馬石畔村。總體佈局坐西面東,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佔地面積80000平方米。大興寺由關帝、娘娘、佛廟三殿組成。關帝廟為兩孔石砌拱形窯洞前帶廊建築,廊兩牆用紅磚壘砌,面闊5間,硬山式,尖山頂,五脊六獸,兩坡用灰瓦覆頂,勾頭滴水,雕龍正脊,印花垂脊。中為太公樓,左右獅象,明間平身科,柱頭科均為一斗二升地方作法斗拱,施地方彩繪,牆體用白灰罩面,磚砌院牆。關帝廟東側為娘娘廟,為1孔石砌拱形枕頭窯洞建築,東牆設有2拱形門,中有小窗,硬山式,五脊六獸,雕花正脊,磚覆頂,牆體水泥抹面,勾縫,磚砌院牆。娘娘廟東側是大佛殿,為1孔磚砌拱形窯洞前帶廊,面闊3間,硬山頂,雙坡屋面,紅瓦覆頂出簷,明間平身科,柱頭科均為一斗二升地方作法斗拱,施地方彩繪,牆體用白灰罩面。南側有3配殿,為磚砌拱形窯洞建築,磚鋪平頂,白灰勾縫,無院牆。各殿門窗為新建,方格欞窗,雙扇板門,新繪壁畫,新塑泥像。禪堂記憶體有太和山上出土十八羅漢殘石造像18尊,清乾隆三年石碑1通。相傳該寺始建於宋代。從周圍出土的諸多春秋戰國、秦漢文物證明,此地秦漢時已較為繁華。康熙微服私訪銀川路過此地時,曾居住一晚,留有墨寶。大興寺香火常年旺盛,僧侶眾多。新中國成立後,一直到20世紀50年代,寺內還有僧人住持。

大興寺山巔太和山海拔1210米,有八卦攢頂的無量祖師殿,並有儲存完好的壁畫,疑為隋末唐初佛教建築昇平塔,塔內有地宮,據當地村民傳言,曾存有舍利子。昇平塔西側有佔地900平方米烽火臺,目前儲存完好。山腰石臺階處有軍事遺存攻城炮臺遺址一處。2005年8月5日,被公佈為子洲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6月4日,被公佈為榆林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9月27日,被公佈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馬岔鎮內還有紅色遺址兩處,一是馬岔鎮師家坪村張家岔曾召開中共陝北特委第一次擴大會議,確立了陝北特委正確工作方向,為建立陝北革命根據地發揮了重要作用。二是馬岔村革命烈士張道源故居,為陝北典型的四合院建築。

主景區在307國道北側,距青銀高速魏家樓出口3千米,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建成景區能為子洲增加頗有分量的文化旅遊陣地,填補子洲無4A級景區空白。

新建子洲縣馬岔鎮教場坪威戎城4A級人文旅遊景區,以教場坪村威戎城、跑馬場為中心,區域性恢復威戎城南城牆,逐步打造城內街道,跑馬場改造為軍事訓練實訓基地和體驗陣地。輻射大理河南岸馬石畔省級重點文物大興寺、子洲八景之“大興烽燧”烽火臺、張家岔中共陝北特委第一次擴大會議會議舊址、為解放華山英勇犧牲的張道源烈士故居,可打造一處集古城遺址展示,民俗體驗、軍事實訓、紅色教育等多元素旅遊、研學為一體的4A級景區。

透過邀請專家團隊實地考察論證,納入子洲縣“十四五”規劃專案,儘快編制可行性研究報告,引進開發商組團開發。一定會成為陝北乃至西北北宋遺城開發利用的典範!

威戎城建城始末

榆林學院歷史博物館內,有一件宋代茶末釉梅瓶,出土於子洲縣教場坪威戎城遺址,瓶高33。1釐米,口徑5。5釐米,底徑10。1釐米(圖七),杯口,肩部剔釉一週,地露灰黃胎,通體施黑釉,腹部豎行陰刻楷書“威戎城”三字,系施釉後用利器刻下。此瓶用於裝酒,是宋軍修城後的產物,可以說在附近地區就有瓷窯和釀酒作坊。威戎城的修築年代為北宋紹聖四年(1097)4月23日至8月17日,到宋靖康二年(1126)才落入西夏之手,瓷瓶即為一件宋代瓷瓶斷代的標準器。

威戎城位於子洲縣馬岔鄉校場坪村,城依山而建,南臨大理河,北對太和山,毗鄰橫山銀州關。城垣輪廓清晰,東西長1500多米,南北寬300多米,城中現為農田,多有瓦礫石片,常有宋代鐵錢出土。

威戎城為北宋參知政事呂惠卿,於紹聖三年(1096)十月,第二次知延州後,在宋紹聖四年所築。清《讀史方輿紀要》載,“威戎城州西百三十里。本名昇平塔。宋紹聖四年,章粢於環慶築平夏城。呂惠卿在鹿耳延,亦復宥州,築威戎、威羌二城。於是夏人不復振,此即威戎城。”

城名為哲宗皇帝所取並書賜,取“威鎮戎夏”之意。《宋史·志第四十· 地理三》載,“威戎城,地本昇平塔,紹聖四年賜名。東至臨夏城四十里,西至威羌砦七十里,南至黑水堡六十里,北至界臺七十里。” 明弘治《延安府志》載,“威戎寨在城西一百三十里,其地昇平塔,宋紹聖中賜名。”

威戎城自紹聖四年(1097)“進築”以來,長時間為宋軍所控制,直至宋靖康二年(1126)才落入西夏之手。《西夏書事》載:“夏五月,取威戎軍。”戰爭發生在夏正德元年夏五月,亦即宋靖康二年(1126)。“乾順遣將軍李遇兵取威戎城,金將婆盧火先取之。” 威戎城便為西夏所佔據。在西夏與金國的爭戰中,威戎城易手為金國所有。嘉定十二年(1219),西夏南下攻打金威戎寨。恰遇黑風驟起,聲震如雷,當地發生特大地震,民居坍塌,威戎寨城垮塌十分嚴重。夏國主遵頊乘隙攻打,威戎寨知事商衡率領蕃部土豪奮力防守,夏兵連續攻打7日,無功而退。(部分文字源自王富春)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