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掉190餘萬塊基層牌子,真正的“金牌”掛在百姓心中

摘掉190餘萬塊基層牌子,真正的“金牌”掛在百姓心中

村委會牆上的牌子從64塊減到22塊,減少的42塊摞起來有半米高——這是山東威海乳山市乳山寨鎮寨中村集中整治村(社群)“牌子多”的一幕。自去年12月出臺《集中整治村(社群)“牌子多”問題的實施方案》以來,山東省強力糾治村(社群)辦公服務場所機構、制度等牌子過多過濫問題,全省摘掉190餘萬塊牌子。

不知道從何時起,“制度上牆”“服務上牆”“名稱上牆”開始火熱起來。按說,無論是“制度上牆”還是“服務上牆”亦或是“名稱上牆”都是需要的。問題是,“牌子上牆”成為了一種負擔。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所有的上級部門都要求基層“必須上牆”。“口上的部門”“線上的部門”都出臺很多政策規定和服務措施,也都要求基層單位“必須上牆”。

這種“必須上牆”幾乎壓彎了基層的腰。從資金上來說,這是一筆不小的開支,這個部門的制度需要“上牆”,那個行業的要求需要“上牆”,一個牌子不是幾十元就是幾百元。基層資金本來就是有限的,還拿出來搞這些虛頭巴腦的事情,著實是浪費了珍貴的資金。

而不少部門在進入基層檢查的時候,還將“牌子上牆”作為考核的目標之一,“上牆的牌子不完善”就會被扣除相應的分數,久而久之,“基層的牆”都“不夠用了”,辦公室裡掛滿了牆,院牆上掛滿了牆,是一塊挨著一塊,一塊比一塊精美。“牌子上牆”成為了新的形式主義。

因此,山東加大了“摘牌力度”。在精簡機構牌子方面,要求“能不掛的就不掛”,在精簡制度措施牌子方面,要求對服務內容進行整合,對工作性質相似、涵蓋內容相近、服務物件相同的內部牌子,進行約束;對標識與功能不符,無實質性業務,或已失效的,一律摘除撤銷。

摘牌是為村(社群)“減負”的第一步。“摘牌子難度很小,但是摘牌子以後的工作才是重點。”聊城市副市長、市城鄉社群治理領導小組組長成偉表示,要把摘牌子作為糾治形式主義的突出問題來抓,讓牌子減下來、服務提上去。

“摘牌子難度很小,但是摘牌子以後的工作才是重點。”這句話說的在理,也是最該關注的方向,摘掉“基層牌子”還需要“換上真心”。牌子不過是一種形式,說到底為民辦事才是最該做的事情。接下來,基層必須按照為民服務的要求,將為民辦事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把老百姓的苦惱事、煩心事、揪心事一一都解決掉。服務好不好,不在“牌子是不是精美”“牌子是不是夠多”。

摘掉190餘萬塊基層牌子,真正的“金牌”其實就掛在百姓心中!服務升級了,沒有牌子也沒啥!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