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又福專欄】第18期 | 問古今大道 嶽天地精神 翁者殊哉——觀賈又福《大嶽精魂》有感

【賈又福專欄】第18期 | 問古今大道 嶽天地精神 翁者殊哉——觀賈又福《大嶽精魂》有感

▌賈又福長卷《大嶽精魂》區域性

《詩經·大雅·崧高》曰:“崧高維嶽,駿極於天。”,當兩千八百年前尹吉甫的聲音迴響在送別友人的境景中時,”山嶽”自覺或不自覺的已成為華夏大地上炎黃子孫們在重要時刻抒情達意,競相放懷、寄寓天地的最佳指稱,中國人認識自然、理解自然、敬重自然的這種情懷、精神,在上古時期就已成熟,至少在文人士大夫這裡已經能夠自如的引證表情了,山嶽所代表的這種天地自然的精神早已融入了中國人的文化血脈、基因圖譜當中,代代相傳而不絕。“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黃山,這個寄託著太多文化情愫的靈秀之地成為了幾千年來文人墨客們流連返顧的理想勝景之一,而黃山題材的畫作更是能引起人們的共鳴,以經典案例載入史冊。

有一種人,一相識就那樣溫馨;有一種作品,一看見就難以忘懷。2019年4月,賈又福先生眾弟子隨先生攜15米的長卷《大嶽精魂》在廣州甫一展出,即引起學界熱烈反響,雲集的嘉賓、如織的人潮,體驗到的是共同的宏觀感覺:磅礴浩蕩的氣勢撲面而來,呼吸之間,瑰瑋神秘的氣息沁潤著人們的心靈!“黃山原來可以這樣畫!好久沒有看到有這樣感覺的畫作了,太震撼了!“,廣州美院,專家學者們濟濟一堂,熱情發言……

▌賈又福長卷《大嶽精魂》區域性

大嶽精魂圖卷跋

觀近現代畫壇名家之筆下黃山,諸不能動人心魄,令餘誤判黃山名不配位,多年來不思拜覲,今秋有緣參友人藝事,客黃山賓館,隧與諸弟子結伴登山,攀至峰頂,始驚絕浩嘆,其博大、涵虛、雄渾、奇崛、縹緲、神秘,萬變不測,實為人不能道及,深感前賢亦有言不盡意之憾也。歸京數日,夜不能眠,苦思再三,心亦慘淡,數構其稿,均感較之身臨其境不及萬一也。今揮汗寫來此卷,為取題曰黃山大觀,恐負此山盛名。問嶽翁近耄又福。

大嶽精魂 又福

這是一種渴望!這是一種響應!這是一種回饋!當久居“高速、超頻、重繁、疲敝”的都市生活的資訊時代人們的視界,突然被一種貫通天地、博大深邃、神秘莫測而又蘊含中國傳統古典韻味的難以言狀的視覺影象——賈又福先生的巨幅長卷《大嶽精魂》所充滿、覆蓋時,內心彷彿有什麼東西被悄悄撥動了一下,轟!一種久違的舒暢感、自由感、親切感、天然感,不知從什麼地方匯湧而出,融會天地、舒朗身心,“初如濛濛隱山玉,漸如濯濯出水蓮。”道,自然之道,天地大道,與個人內心的渴求安寧愜意的生命本源之道,猶如太極的兩儀-產生了強烈的呼應!這一刻,中國傳統教育的最高境界——“意會”完成了他的使命:觀者與畫者透過一幅作品《大嶽精魂》,在這種未曾謀面的思想交流中達成了共鳴,“子勿多言,心意已明”。

65cm×1491cm的長卷《大嶽精魂》是賈又福先生多年來,寓教於學,潛心“觀化山水、哲思山水”研究的又一豐碩成果。屏氣觀之,畫面整體尚玄色,橫斷式構圖,縱意自如,一氣貫通,渾然天成!長卷鋪展開來,氣勢遼闊,山石、雲氣、霞光隨著畫家的筆力以一種似靜實動的韻律感從畫面中“流動”而出。被縱向刻意“壓縮”的空間中也似乎充斥著一股噴薄湧動的無形之氣,從無有中來,至無為中去,綿綿若存,周行而不殆。由此“延伸”出一種抽象的時空感,時間和空間在這一刻交匯合一,似乎進入了零點。無論是雲海中矗立的山石,還是山體間流動的雲氣,亦或是天邊鎏金的雲霞、山頭燙金的石壁……在畫家的神妙經營下,遙相輝映、行止從容、氣脈渾然、交融與共,令觀者直感:身體雖站立不動,近入畫作時,思想卻不由自主的隨著畫中的氣韻遊走;又或雖行走觀賞,但退一步宏視之,咫尺之間天地寬的畫作——卻仍舊靜靜地“停”在那裡,默待來者。動察此毋有,無從有中顯,靜觀彼是無,遊藝於心而無我於情,可也。

▌賈又福長卷《大嶽精魂》區域性

畫家應當深入生活、觀察生活,最終反哺自我、啟迪藝術,創作出好的作品弘揚正氣、感動世人,回饋社會。賈又福先生是這麼教導學生的,也是如此自我修持的。作為當代中國山水畫領域的一座高峰,如何偕傳統學養、以現代的視角重新審視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如何不妄斷前賢的既有(內裡有精華也有糟粕,當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如何在傳承經典的基礎上滌除玄覽、開拓創新,探索出不一樣的符合時代特色的藝術大道,這是賈又福先生多年來始終在思考的畫題。精讀儒、釋、道,細研域內外文學、美學、哲學,臨法帖、撰詩文、賞戲曲,遍覽泛文藝學科,賈又福先生以文思入畫、以哲學入畫:觀今古殊異,觀天地周行,觀日月浮沉,觀自在人心,觀山川異域,觀草木風情,觀市井百態,觀人物風雲,觀大化流行,觀道法天真,觀大嶽精魂……,長期的“為學日益”,只有一個目標:為繪畫創作服務。

數十年來,賈又福先生帶領眾弟子們遍走大江南北,採風、寫生、靜觀、創作、交流、展覽、內省,收穫頗豐。祖國的名山大川成為了賈先生筆下的現實楷模,但黃山一直未曾入畫(見《大嶽精魂》題跋),直到2018年,先生在一個偶然的機緣下親登黃山,感天地造化、嘆宇宙奧妙,內心始滌除陳見,乃復起波瀾,激情一發而不可收,傾盡心力,歷時一年繪成此作《大嶽精魂》,堪稱一次藝術的自我身心突破與蛻變。

▌賈又福長卷《大嶽精魂》區域性

何也?我們先從賈又福先生的藝術觀尋解,“一殊之萬變,一我之萬殊。”這是賈先生給弟子們講學時經常提到的,可看作賈先生的一個藝術追求:“與古人不同、與今人不同、與本人不同”。中國畫藝術的創作歷經幾千年,到今天已經非常豐富、非常成熟了,如何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在創作美、歌頌真的方向上再突破,賈又福先生在給同學們講課時經常強調的“殊”字即如是,要能變化、會變化、敢變化,還要變的更好!這是一個挑戰!

數千年來,無論是在詩文表達方面,還是在山水圖寫方面,黃山早已名動天下,在前賢輩出、佳作頻頻的情狀下,如何畫出一幅不同於前人風格、不同於既有圖式的黃山作品更是難點!需借孟子意“雖行有所得,更反求諸己。”“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的李白足跡遍佈中華大地,攬勝無數,在遊過黃山之後寫下了“黃山四千仞,三十二蓮峰。丹崖夾石柱,菡萏金芙蓉。……”短短几句詩將黃山的“奇、秀、俊、逸”飽覽無餘,隔空投送而來。明朝旅行家徐霞客登臨黃山時讚歎:“薄海內外之名山,無如徽之黃山。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清代的石濤、漸江、梅清也曾遊黃山,畫黃山,留下了堪稱經典的山水名作。而近代的黃賓虹九上黃山,張大千三上黃山,劉海粟十上黃山……,再一次用畫筆將黃山的靈蘊、奇異、俊秀推向一個燦爛的高峰,令大眾心嚮往之的同時,也給藝術家的創作再設了新的高度。

▌賈又福長卷《大嶽精魂》區域性

那麼賈又福先生筆下的黃山又該如何圖繪呢?從蓮花峰、天都峰、始信峰到光明頂,從人字瀑、迎客松、飛來石到西海大峽谷,這些林立、突兀,繚繞、變幻的奇松、怪石,雲海、謎霧,都已“或大或小、或多或少、或色彩或水墨、或整體或區域性”的成為了前輩藝術家筆下的具象與主體,若再按傳統思路畫出一幅黃山,也只不過是錦上添花,了無新意。——這,正是以嚴謹治學著稱的賈又福先生要謀求變革與突破的。此時,賈又福先生多年的教學、寫生、觀化,長期的讀書、聞藝、探道,融匯眾家哲思積澱的功力顯現出來。     畫家在《大嶽精魂》的整體構圖上,採用長卷式橫幅滿構圖,從上、下方刻意隱去部分天地,完全創制了一個全新的黃山視界,是為山水畫大架構——“經營位置”的又一創新,營造出一種亙古綿長、無盡無際的氛圍,氣象宏大!在筆墨運用上,畫面總體以玄色為主色調,在表現霞光時,施以淡淡的金紅色,雲氣與天空則以留白的方式自然勻出,在這些典型色的總綱下,又將筆力、線條、皴法、暈染等與墨色相結合,濃淡相宜、乾溼相異、輕重相校,用筆仔細卻又過渡率意,一氣呵成!畫面整體看起來具有一種靜謐的動感,深沉而從容,神秘而廣闊,氣勢恢宏又具體而微,堪稱“隨類賦彩“的典範!特別的一點,在用光方面,畫家突破了客觀單一光源的聚散模式,大膽改為主觀多點散射,當星星點點的金色霞光自重疊湧動的雲層間透勁而出,投射、照映到山頭石壁時,一股動感的暖意油然而生,這成為畫家的點睛之筆!當架構、筆法、色調、光影疊加在一起共融共鳴的時候,那種無以言狀的神秘的哲學氣息透紙而來,畫家創作時溝通天地的精神氣質自“山間”散溢而出,內涵啟迪讀者的思緒,外延渲染觀者的心扉,似乎就水到渠成了。

▌賈又福長卷《大嶽精魂》區域性

“五音令人耳聾,五色令人目盲”,賈又福先生識之逆之,用簡單的色調、筆墨和動勢,計白當黑、以點帶面,集簡約大氣的筆觸,融“儒、釋、道“精神創作的《大嶽精魂》,突破了傳統山水畫”泛區域性特寫”的常規圖式,以大氣魄的胸襟,改變了具象寫實的思路,重新架構了山水畫在當代的藍圖,以一種宏大浩淼的視野,橫貫東西、隱天沒地,重塑了新時代語境下、傳統筆墨中,不一樣的黃山大觀,另味詮釋了數千年來無數文人墨客神往的遊覽勝地——黃山!從創作上真正殊別了“古、今、本我”,從情感上致敬了古往今來的先賢大德,從精神上崇敬了亙古交替的天地自然,從內修與外化上調頻了心中的藝術正道與天然的造化妙道。賈又福先生的藝術追求、畫學思想和他的探道精神,必將同他15米長的《大嶽精魂》所展現的一樣:玄元靜待、氣脈恆常、山川逸動、雲霧蒼茫、霞光萬丈、熠熠輝張!

▌賈又福長卷《大嶽精魂》區域性

如果說“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那麼此刻,觀《大嶽精魂》這一幅畫,堪比——近距離與博覽群書的賈又福先生思想交流一番,可說是省去了數年“治學哲思”之功!令人約略體味到那麼一絲道法真如。正當思緒的重雲密佈於穹頂之際,忽感似有“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率雷部眾將”振叱天庭、滌盪群倫、撥雲現日、霞光初現、氣脈舒張,思緒與畫面一同豁然開朗,金色的流瑕似漫天繁星散落乾坤,照亮了玄謐的天地:雲邊、天際、山頭,影影綽綽中還婆娑著幾株蒼松,美——原來如此自如!喔,入畫太深了……

筆者觀畫之餘,斗膽賦詩一首,以饗觀者:

天都峰頂一老翁,腹有乾坤炁[1][qì]如虹。

信筆寫就山河色,道意隱入逍遙空。

一殊萬變宏探道,一我萬殊透真容。

氣貫天地掩日月,遙望蒼穹欲蕩胸。

霞光萬丈透雲開,天地玄黃此中行。

山川異域同秀色,日月交響和[hè]心聲。

問道探道行苦道,圖寫乾坤見[xiàn]精誠。

無相無我寓無竟[2],正覺真果菩提心[3]。

備註

[1]炁: 讀音[qì],道家的哲學概念,指先天元炁,它是形而上的,它無形無相卻又存在,與自然大道相通。

[2]引自《莊子·齊物論》:“…振於無竟,故寓諸無竟。”,借喻賈先生作品帶給觀者的感受:邀遊於無窮的境域,這樣也就能寄寓於無窮的境域。

[3] 菩提心為佛家概念,意為“無上正等正覺之心“,喻指賈先生作品所蘊含的至真的精神品德。引文出處有多部佛家經典,僅部分摘錄如下:

1)《金剛經》第三十二品·應化非真分:“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祗世界七寶。持用佈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

2)《大智度論》卷四十一雲(大正25·362c)︰“菩薩初發心、緣無上道,我當作佛,是名菩提心。“

3)舊譯《華嚴經》卷五十九雲(大正9·775b)∶“菩提心者,則為一切諸佛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菩提心者,則為良田,長養眾生白淨法故。”

中國美術報 楊公白

2021年7月11日於北京

////////////////////////////////////////////////////////////

賈又福作品《

大嶽精魂

》長卷

(溫馨提示:請放手機橫屏欣賞)

【賈又福專欄】第18期 | 問古今大道 嶽天地精神 翁者殊哉——觀賈又福《大嶽精魂》有感

責編/軒軒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