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天藝術風格的演變過程是與異域民族文化藝術的交流成果

新式的天人誕生影象的出現,不同於印度式天人誕生圖和中國式的天人誕生圖,綜合兩種類別的天人影象的元素創造出了更具趣味性的天人誕生演化的過程,其豐富的創造力和表現力讓人驚歎。

飛天藝術風格的演變過程是與異域民族文化藝術的交流成果

另外,鞏義石窟寺的飛天在每一身飛天的個性刻畫上更盛一籌,藝術家更加關注個體飛天的細膩的情感和動態,進行個性化的塑造。從飛天群體來看,整窟飛天群體姿態萬千、精彩紛呈,更顯豐富性的表現力。

佛教藝術的中土化是佛教藝術在不同地域和時期的傳播中所發生的文化反應的過程。這種反應以佛教藝術風格的變化作為外在表現,然而究其根本是一個複雜而漫長的發酵過程,是集歷史時代背景、政治、經濟、文化、民族性、宗教信仰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飛天藝術風格的演變過程是與異域民族文化藝術的交流成果

飛天在佛教藝術東漸的過程中,經歷了不同時期藝術形式的變化發展,成功地與華夏文明對接。這一外來佛教藝術樣式在中華大地完成了它的完美蛻變,發展成為我國佛教藝術的經典造型樣式之一。

飛天藝術風格的演變過程是與異域民族文化藝術的交流成果,是神性與人性的對話。早期印度佛教藝術中的天人和藥叉女是古印度民族傳統之上的藝術表達,表現出追求寫實性、人體肉感美的藝術風格以及生殖崇拜的民族傳統特徵。

飛天藝術風格的演變過程是與異域民族文化藝術的交流成果

中亞地區和未發生中土化之前的我國西域地區石窟的飛天造像,或呈現出西方雕塑寫實性特點,或呈現出地域的個性特徵。跟隨時間的推進和空間的轉移,飛天藝術傳播至中土大地,北魏時期的社會歷史條件為飛天藝術中土化的發展提供了適合的土壤,佛教義理與中國傳統哲學思想,胡漢兩種文化間的互動以及南朝的先進文化藝術的北上之風都催化了中土化過程的發生與逐步深入。

飛天藝術風格的演變過程是與異域民族文化藝術的交流成果

這一時期的飛天藝術吸收了異域文化和漢民族文化的多元文化因子和中國傳統繪畫中線條的應用技法,並與中國本土的意象審美觀融匯貫通。儒道體系的漢族士大夫之風徹底滲透到飛天的藝術風格中,中土化特徵逐漸鮮明。同時,飛天的造像特點也表現出了精神信仰的弱化,造型程式化與再創造等隱性審美傾向。

一種異域藝術形式傳入中國,融入中國式的文化情懷和審美觀,其中土化的藝術風格的演變是傳統中國美學精神作用的呈現,也承載了中國式的對於藝術情感和人生的美好願望。

飛天藝術風格的演變過程是與異域民族文化藝術的交流成果

也可以窺探到人類不同民族的藝術形式,或者說文化的誕生與發展,其基因中是有一種共性根基的,恰如榮格所說的“集體無意識”,這也許使得文化藝術可以在世界上不同民族、地域被不同信仰、不同身份背景的人們閱讀,傳播,然後和不同文明的藝術文化產生一系列的反應,在藝術形式上進行再一次的創造和演化。

飛天藝術風格的演變過程是與異域民族文化藝術的交流成果

這一過程中,藝術自身的力量和張力得到顯現,它穿越時間和空間,穿越不同種族與文明,這也許就是藝術的魅力所在。時代的歷史背景、人文環境、滋生不同的文化土壤,也孕育了不同的藝術形態。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