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行言孫——聖人的處危之道

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卷而懷之。天下有道則現,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矣;邦無道,富且貴焉,恥矣。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

危行言孫——聖人的處危之道

正行以善經,言孫以行權,此乃人生大哲仲尼先生論君子持身處世之法也。賈禍而無益,則君子不為矣。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亦時中之道也。“危”,直、正,如“正襟危坐”。“孫”,音義皆同“遜”(xùn),卑順的意思,俗話說的“裝孫子”。孔子評價甯武子“愚不可及”,愚不可及不是愚蠢,是“其智,可及,其愚,不可及”。邦有道,甯武子就出來當官做事,發揮他的智慧;邦無道,他就愚蠢得跟個傻子似的,在家待著,啥也不說,啥也不幹。他的智慧,別人能趕上,他那裝孫子的功夫,誰也趕不上。

危行言孫——聖人的處危之道

孔子說如果邦有道,不僅行為要堅持原則,說話也不能客氣,不能苟且,批評意見一定要說出來,否則就是諂媚,就是鄉愿。鄉愿者,德之賊也——如果好人說你好,壞人也說你好,你肯定和壞人有苟且;如果你從來不得罪任何人,你肯定不是正直之士。反過來,如果邦無道,則當留有用之身匡濟時變,故舉動雖不可苟,而要不宜高談以招禍也。

危行言孫——聖人的處危之道

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他自狠來他自惡,我自一口真氣足。昔日寒山問拾得曰: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 拾得雲: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邦無道之時,要免於刑戮,要退隱守愚,要危行言孫,要卷而懷之,這是夫子處危之道。好好活著,留得青山在,看他怎麼起樓,看他怎麼樓塌,等著放鞭炮的一天。

言則顯晦隨時,皆所以妙用世之權者也。佛曰不變隨緣,隨緣不變。原則不能變,而應世的方法則可不同。俗話說:“文死諫,武死戰”,這是做臣子的本分,可這也要分場合和物件的。如果皇帝本身是個無道昏君殺人狂,如果還死諫,那就真的是找死了。有些人死讀書,始終沒理解孔子的一片苦心,結果下場就很慘。

危行言孫——聖人的處危之道

魏徵進諫的時候,李世民嚇得把鳥都捂死了——其實是他碰上了一個賢明的君主,能夠虛懷納諫,寬容大度,也就是孔子說的“邦有道”。而如北齊皇帝高洋,非常的殘暴,有個叫李集的人進諫,結果高洋連他的話都沒聽完,甚至連正眼都沒看他一眼,直接下令將其腰斬!李集是個忠臣,但最大的問題是沒有吃透孔子的話啊。

危行言孫——聖人的處危之道

此心不動,隨機而動。內如如不動,外隨緣起用。立身處世一定要應機隨緣善巧靈活,孔夫子絕不是一個迂腐的書呆子,而是一個世事洞明的大覺者。心裡面很佩服那些行為和言語的烈士,但儒家是理性的,所尚乃大智之勇,而絕非“暴虎馮河”的匹夫之勇。“言遜”不是畏禍無勇,而是不徒逞口舌之利,不妄作無謂犧牲,以伺機而動待時而用,是邦無道時實現“危行”的前提。故藕益大師曰:言遜,不是避禍,正是挽回世運之妙用耳。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 這是西周時召公對周厲王的諫言,周厲王不聽勸告,三年後發生了“國人暴動”,把周厲王趕出了鎬京。等到人們真的只能言孫甚而道路以目時,則真危矣。這個二千多年前人們就明白的道理,今天看來,仍不過時。

危行言孫——聖人的處危之道

真金不怕火煉。邦人能否危言危行Z由表達,的確是衡量道之有無的一個關鍵標準——孔子不愧是目光如炬的大聖人,一語中的!朱熹在《論語集註》中引程頤的直傳弟子尹焞之言曰:“君子之持身不可變也。至於言,則有時而不敢盡,以避禍也。然則為國者使士言遜,豈不殆哉?”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