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

陸羽字鴻漸,不知道父母是誰,有一個僧人在水邊拾到他,並將他收養。陸羽小時候,師傅教他旁門左道之書,陸羽說:“我沒有兄弟,陸家將要絕後,我能夠盡孝嗎?”師傅聽後大怒,讓他辛苦地拿糞去塗刷牆壁,又讓他放牧三十頭牛,陸羽暗中用竹竿在牛背上練習寫字。

他得到張衡的《南都賦》,不會閱讀,於是端正地坐著,效仿學童們竊竊而念,好像在背誦的樣子。師傅抓住了他,讓他去除草。當時他記誦文字,心中有點模糊,好像有所遺漏,就一直不斷地複習,但隔一天不去幹活,師傅就會鞭打他,讓他不堪忍受,陸羽於是嘆息說:“時光一天天地過去,而我卻不能讀書!”竟忍不住哭了起來。

終於有一天,他趁師傅不注意時獨自逃跑了。流落社會,他隱藏自己的真實身份,做了個扮演雜戲的人,並且創作了數千字的戲謔劇本。天寶年間,因朝中有喜事而州人大慶豪飲,州吏臨時任命陸羽為樂師,太守李齊物看見後,覺得他不同常人,於是送給他很多書,陸羽就在火門山結廬,隱居讀書。

陸羽是一個很有使命感的人,他要讀書,想成賢成聖;他要留下後人,不至於不孝。也正是因為有這樣強烈的使命感,他才能不論在什麼樣惡劣的環境下,都能保持住自我的清醒,以及對理想的篤定,最後在自己所熱愛的領域創造了奇蹟,寫出了名揚千古的《茶經》,被譽為“茶仙”,尊為“茶聖”,祀為“茶神”。

還有一個故事——

孔子周遊列國,後來在陳、蔡二國的邊境上居住。楚國派人聘請孔子,孔子準備動身去楚國。陳蔡二國的大夫商議,如果孔子在楚國受到重用,那麼陳蔡二國掌權的大夫就會受到威脅。於是,二國各派了一些人把孔子圍困在野外,限制他們自由活動,相當於軟禁了他們。孔子和眾弟子無法行動,糧食也斷絕了。有的弟子餓得病倒了,甚至站不起來。孔子依然泰然自若,不間斷地給大家講學解惑、彈唱吟詠。

孔子去陳國,路過匡地。由於陽虎曾經殘害過匡人,而夫子的相貌和陽虎有幾分像。匡人以為陽虎來了,就把孔子圍困了五天。到達宋國時,孔子與眾弟子在一棵大樹下演習禮儀。宋國司馬桓魋想謀害孔子,就把大樹砍掉了。於是眾弟子就勸他儘早離開宋國。這一期間,孔子曾戲謔自己是“喪家之犬”。

在陳、蔡之厄中,他和眾弟子一連餓了七天,眾弟子也都餓得無精打采,心中懊惱、憤憤不平,不理解堅持仁德的君子為什麼也會陷入困境?

這天,顏回在屋外擇菜,子路和子貢跟顏回道:“先生兩次被趕出魯國,在衛國受到鏟削足跡的侮辱,在宋國受到差點被大樹壓死的羞辱,在商、周後裔居住的地方被逼得走投無路,如今在陳、蔡之間又陷入困境。那些圖謀殺害先生的人,卻沒有被治罪;那些侮辱先生的人,也沒有被禁止。可是先生依然鼓琴而歌,沒有中斷過。難道君子不念恥辱到了這等地步嗎?”

顏回沒辦法回答他們的疑問,只好進屋請教孔子。孔子推開古琴,長嘆一聲,請他們進來。

孔子誠心地開導他們,說:“歲寒霜降,才真正看到松柏的堅韌生命力。君子不能通達於道,那才是走投無路。我們信守著仁義之道,只不過偶遭亂世帶來的禍患,屬於修身途中的一種磨練,這怎能說成是走投無路呢!”

子路聽完這番話,心結打開了,走出屋外,興奮地拿起盾牌,跳起清健剛勇的武舞。子貢也意識到自己言行的淺薄,雖然跟隨孔子多年,但還不知道夫子的志向如此高潔,對理想如此堅定。

司馬遷曾說:“從前周文王被拘禁羑里,推演了《周易》;孔子遭遇陳蔡的困厄,作有《春秋》;屈原被放逐,著了《離騷》;左丘明雙目失明,才編撰了《國語》,孫子的腿受了臏刑,卻論述出了兵法;呂不韋被貶徙蜀郡,世上才流傳《呂覽》;韓非被囚禁在秦國,才寫有《說難》《孤憤》(原文: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

孟子更是講道:“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意思是說:舜從田地中被任用,傅說從築牆的泥水匠中被選拔,膠鬲從魚鹽販中被舉用,管仲從獄官手裡獲釋被錄用為相,孫叔敖從隱居海邊進了朝廷,百里奚從市井之間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樣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飢餓之苦,使他資財缺乏,使他做事不順,透過這些來使他的內心驚動,使他的性格堅強起來,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孔子周遊列國,屢遭險厄,他有道德自信,也有天命自信,以此每次都能逢凶化吉。他的思想影響了世界二千多年,至今民受其澤。

孔子被匡地的人圍困時,他說:“周文王死後,周代的禮樂文明不都存在於我這裡嗎?上天如果想要消滅這種禮樂文明,那我就不可能掌握這種禮樂文明瞭;上天如果不消滅這種禮樂文明,那麼匡人又能把我怎麼樣呢?”

最後,我們大家一起再讀一遍:

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什麼是“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