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濤《春望詞》:不要因為分離,就不敢求一次傾心的相遇

薛濤《春望詞》:不要因為分離,就不敢求一次傾心的相遇

文|江徐

她是來自青樓的才女,被列為“唐代四大女詩人”。

他是唐朝的風流才子,與白居易並稱為“元白”。

他倆的相遇讓人想起兩句現代詩:不要因為也許會改變,就不肯說那句美麗的誓言。不要因為也許會分離,就不敢求一次傾心的相遇。

1.

枝迎南北鳥,葉送往來風

自古才女多早慧,薛濤便是如此。

薛濤出生在長安一個官宦之家,父親名薛鄖原在京城當官。她從小聰穎,被父親視為掌上明珠,受到很好的教養。

那是尋常的一天,薛鄖在院內歇息乘涼。他望著院內一株梧桐,冉冉吟哦:“庭除一古桐,聳幹入雲中。”

薛濤正在一旁玩耍,父親想試試女兒腦瓜子究竟如何,便命她續詩。小小年紀的薛濤,才思極為敏捷,她即刻應答:“枝迎南北鳥,葉送往來風。”

聽罷此言,薛鄖會作何反應?李嶼在《薛濤傳記》中用四個字描寫他的神情:“其父愀然”。小小少年,有如此才思,作為父母,高興還來不及,可他為何忽然嚴肅起來,甚至不太愉快呢?

薛濤《春望詞》:不要因為分離,就不敢求一次傾心的相遇

或許,具有生活閱歷的薛鄖從女兒無心的童聲裡覺識到她今後命途的坎坷。那種迎來送往、南來北往的不祥之語,讓他產生隱憂。

那一年,薛濤才八歲。

誰也沒有料到,這一聯工整的詩作,若干年後再回顧,竟是一句讖語。

世事無常,難以預料。薛鄖為人清剛,敢於諫言,從而得罪執權者,繼而被貶至蜀地。一家人隨之從繁華京城遷往成都。沒過幾年,他又因為感染染了瘴癘而去世。從此,孤兒寡母相依為命。

這番命運急轉直下,迫於生存,薛濤無奈之下入了樂籍。

那一年,她十六歲。

藝妓的生活方式,不正應和了當年她在梧桐樹下脫口而出的兩句詩麼?“命運真是說話算話啊。

薛濤《春望詞》:不要因為分離,就不敢求一次傾心的相遇

2.

惆悵廟前多少柳,春來空鬥畫眉長

薛濤不但個美女,也是才能女。

她“容姿既麗”,並且“通音律,善辯慧,工詩賦”,很快從藝妓中脫穎而出,成為其中的佼佼者。也正因此,她能有機會結識文人名士,乃至白居易、劉禹錫、張籍、杜牧這些詩壇重量級人物都與她酬唱往來。

漸漸地,薛濤貌美才高的名聲傳播開去,一直傳到當時正任劍南西川節度使的韋皋耳中。

有一次宴會,韋皋想測測薛濤,看她究竟是具有真材實料,還是金玉其外而已,於是命她即席賦詩。薛濤不卑不亢,執筆寫下一首《謁巫山廟》:

亂猿啼處訪高唐,路入煙霞草木香。

山色未能忘宋玉,水聲猶是哭襄王。

朝朝夜夜陽臺下,為雨為雲楚國亡。

惆悵廟前多少柳,春來空鬥畫眉長。

薛濤《春望詞》:不要因為分離,就不敢求一次傾心的相遇

頗具王羲之之法的書法、格調高闊不做小女兒態的詩風,讓韋大人對這位小女子刮目相看。

從那之後,每逢盛宴,韋皋都會讓薛濤侍宴助興。他真心賞識薛濤,還讓她參與文字工作。

他後來還向朝廷推薦,讓她擔任校書郎一職,負責撰寫公文、典校藏書方面的工作。這一差事,自古以來都由男子擔任,薛濤雖然未被破格錄用,卻多了一個“女校書”的稱謂。

詩人王建為她寫過一首詩,其中有這樣兩句:“萬里橋邊女校書,枇杷花裡閉門居。”

對薛濤而言,韋皋是伯樂,是她人生中第一個貴人。如果沒有遇見韋皋,沒有那首即興寫就的詩,她大概一直徘徊在煙花柳巷。

如今,薛濤是太尉門下一名風華絕代、炙手可熱的女校書。也許生性疏狂,也許自我膨脹,面對那些想走捷徑謀取利益的行賄之物,她照單收下,又全都上交。這種作風,影響惡劣。韋皋向來對薛濤另眼相待,一旦涉及原則,也不姑息。一怒之下,他將她發配到邊遠松州。

在去往松州的途中,一組《十離詩》寫得如泣如訴,軟化了韋大人的心。他重新將薛濤召回成都。

人在挫折中更容易看清自己處境,識破遊戲的棋局。對於名利場的紛紛擾擾,她厭了,於是脫去樂籍,閒居浣花溪畔,院內種枇杷樹。琵琶花相比牡丹、山茶一類光鮮明豔的花朵,太黯淡,太貌不驚人了,也是象徵她心境的改變。

萬里橋邊的女校書,開始了“枇杷花裡閉門居”的生活。

那一年,她才二十歲。

薛濤《春望詞》:不要因為分離,就不敢求一次傾心的相遇

3.

雙棲綠池上,朝暮共飛還

薛濤遷住浣沙溪後,生活呈現另一番模樣。這模樣如何,可以從她的詩文裡窺得一斑。

“南天春雨時,那鑑雪霜姿。眾類亦云茂,虛寧自持。”

“去春零落暮春時,淚溼紅箋怨別離。常恐便同巫峽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人一旦親近自然,花草樹木就成為對話、陪伴的最佳物件。薛濤的內心趨於寧靜,人文不可避免的傷春悲秋中又帶著尋尋覓覓的愁意。

這一時期,她遇到了生命中對自己影響最大、用情至深的男人。

在仕途上平步青雲的元稹,奉命出使來到蜀地。處理公事之餘,他喜歡遊訪巴山蜀水,還約見了久聞大名的蜀中才女薛濤。

這一遇見,石破天驚。一個是風神俊朗年輕有為的才子詩人,一個是氣質典雅又有林下之風的“掃眉才子”。

愛情是一場天時地利人和的迷信。薛濤與元稹之間,“人和”毫無疑問,“地利”也是因緣做美,卻在“天時”上差池——姐弟戀在如今看來並沒什麼,放在傳統封建觀念的時代下,該要多大的勇氣去面對?

那一年,他三十而立,她已經四十不惑。

愛得熱烈,便是飛蛾撲火。戀到忘我,便是飲鴆止渴。

四十來歲的薛濤忘記年齡、忘記世俗、忘乎所以、忘記過去與將來那樣去愛、去體驗、去享受。

薛濤《春望詞》:不要因為分離,就不敢求一次傾心的相遇

錦江之畔,蜀山之巔,竹林幽道,牡丹群芳……很多地方留下相依相伴的身影。他倆一起在月色下漫步,為落花與流水輕嘆,一起在細雨中出行,將詩作題寫在岸邊柳葉上。

時光柔軟似水,情人繾綣如煙。她的心,恰如她的一首小詩:

雙棲綠池上,朝暮共飛還。

更憶將趨日,同心蓮葉間。

雙飛雙棲、朝飛暮卷,是眼前的美好畫面,她又奢望同心同德,白首如新。

天下情愛,往往失落於女人開始渴望天長地久的時候。作為男人,終究要為自己的理想選擇離開。

元稹收到調離通知,讓他離開蜀地,去往別處。

從初次,到分離,不過是從春天到夏日,在一起的三個月,對於故事中人像是一起走過了三年。

當對方決定離開,別去探問藉口,也別去思量理由。有些時候,眼前的事實勝於隱藏的真相。

他只是她生命中的過客。

薛濤《春望詞》:不要因為分離,就不敢求一次傾心的相遇

4.

不結同心人,空結同心草

雖然隔了長山遠水,還可透過詩信往來慰藉相思。

薛濤對寄載彼此深情的信箋產生濃厚興趣。她將信箋改成與律詩長短相匹配的精巧寬度。她還追求意境與氛圍,將紙張染成桃紅色。這種充滿浪漫色調的信箋,很快流傳開來,世人稱之“薛濤箋”。

她覺得,唯有如此精美綺麗的紙頁才配得上自己與有情郎的愛戀。那些你來我往的詩信,該流淌過刻骨銘心的思念、對相濡以沫的期盼,甚至美麗動人的誓言。

薛濤《春望詞》:不要因為分離,就不敢求一次傾心的相遇

才子的多情亦是無情,女子的深情才是痴情。

對元稹來說,愛是真的,忘也是真的。人生似旅,走到哪裡,便愛到哪裡。國學大師陳寅恪這樣評他:“綜其一生形跡,巧宦故不待言,而巧婚尤為可惡也。豈多情哉?實多詐而已矣。”

當愛隨風遠去,她的心依然停留在原來的風景裡。所有的信念,所有的深情,所有的期盼與失意,所有的幽怨哀傷與寂寞孤零,全都化作一首《望春詞》:

花開不同賞,花落不同悲。

欲問相思處,花開花落時。

攬草結同心,將以遺知音。

春愁正斷絕,春鳥復哀吟。

風花日將老,佳期猶渺渺。

不結同心人,空結同心草。

那堪花滿枝,翻作兩相思。

玉箸垂朝鏡,春風知不知。

薛濤《春望詞》:不要因為分離,就不敢求一次傾心的相遇

花開又花落,最終只有自己一個人為之悲歡,卻又在悲歡時候,最惹人相思。

一年又一年,在傷春悲秋中渴盼著旅途中的歸人,佳期如夢幻般朦朧而漂遠。

花朵綴滿枝頭的時候,也是思念最濃的時候。然而,歲月經受不起太多的等待。

後來的她,終生未嫁。褪去裙裝,披上道袍,從浣沙溪移居到碧雞坊,在那裡走完餘生。

薛濤一生,從繁華到蒼涼,從濃烈到幽淡,像詩亦像歌,一唱三嘆,跌宕起伏。

薛濤《春望詞》:不要因為分離,就不敢求一次傾心的相遇

最盛時節的那段愛戀,大概是她命途中最深刻的一頁篇章。那份不顧一切的勇氣,就像一句現代詩:不要因為也許會分離,就不敢求一次傾心的相遇。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這究竟,是元稹對哪位女子的款款深情?

在薛濤生命中,元稹就是那片滄海、那座巫山。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