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塔山下有一座“清園”,你去過嗎?

雙塔山下有一座“清園”,你去過嗎?

雙塔山大廣場

很多人都知道

大廣場邊還有個叫“清園”的小廣場

你知道嗎

一起去走走吧

十 年 清 園 路

孫曉平

出校門,過橋、過馬路,邁上馬路牙子,沿著一條石板小徑直行,便走到清園。

位於雙塔山北側山腳下的清園,和雙塔的直線距離最近。角度不同時,雙塔會融為一塔,魁梧的北塔擋住了瘦金體似的南塔。

雙塔山下有一座“清園”,你去過嗎?

清園不大,總體面積也就千米左右,是附近居民的活動場地,又名:清馨小廣場。這個稱呼是相對於雙塔山大廣場來說的。

清園雖小,也立一段灰白色影壁牆,上面描摹著梅蘭竹菊荷五君子詩畫,冠以一個名字:“清”。

雙塔山下有一座“清園”,你去過嗎?

影壁牆前面的空地是清園最大的活動場兒,清晨黃昏都有人在那跳廣場舞,節奏歡快動作簡單,偶爾自己也會跟在長長的雙排隊伍後面,走路似的濫竽充數。大多時候,都會徑直走到清園最右側的通道上,從那可以看見這個小鎮保留下來的為數不多的一畦畦菜園。

影壁牆後面是一片荒地,散落著蒿草樹木還有稀疏的莊稼。荒地和山根中間有一條土路,是我最愛走的地兒。

掩映在山巒樹木之間的土路,幽靜接地氣。土路邊上,有一倉庫,裡面有兩條狗,起初,有些怕。後來見它們只叫不追,也就不那麼緊張了。每次路過,那注視那叫聲,就像是問候了。

土路旁緊挨著山根,建有兩處房子。相距有十米左右。大一點的房子有人家住著。用灰瓦片壘起矮矮的半截院牆,裡面的一切盡收眼底。夏季裡,樹枝搭起的架子上,垂著嫩綠的黃瓜,細長的絲瓜,一嘟嚕一串的長豆角。靠牆跟兒爬著葫蘆秧兒。從夏到秋,兩隻葫蘆從小到大一直掛著,到了冬天,綠葫蘆變成白葫蘆,看來只能吃葫蘆籽兒做水瓢用了。

小一點的土坯房,從看見到現在,一直閒著,小房旁邊,垛著磚瓦,落著厚厚的塵土。房主人或許是曾經想把泥屋換成瓦房,又沒能付諸行動。小泥屋破損的木門上掛著一把鎖,已然鏽住了。泥窗裡伸出來半截煙囪顫悠悠的,糟成了娑羅。偶爾的意念裡,覺得那小泥屋像是自己的。

雙塔山下有一座“清園”,你去過嗎?

除了兩處房屋,城牆根一側,有柏樹、榆樹,棗樹和許多牽牛花。還有從城牆流水孔裡鑽出來的野草。春天的榆圈兒,夏天的地地瓜兒,秋天的酸棗,偶爾,擼兩把,摘幾顆,不是為了口舌,多是能勾起對往昔的回味。在土路上走,有恍惚在老家的感覺。小時候從老家去十幾裡外的藥廟村摘酸棗,回來後趟河來雙塔山賣,一茶杯五毛錢。一編織兜子,也就買10塊左右,那份高興勁兒,是難以形容的,全然不顧紮在衣服上毛茸茸的三股叉。

土路另一側最近幾年新栽了一排杏樹,對應著在土路對面栽有幾棵桃樹。幾年下來,從起初的纖細矮小已出落成少年模樣。春天裡,也能開出零星杏花、桃花。

道邊人家的院落裡,也有三棵和土路邊上一般大小的杏樹。我猜想這家人或許參與了種植杏樹的活動,按株距在土路上栽滿杏樹後,剩下三棵,就當做句號似的栽在他家院子裡了。

除了那三棵杏樹,小院裡還多了一棵梨樹,點綴著少許清白的花骨朵。

土路盡頭,由三層圓木墩兒組成的臺階,托起一個長方形的檯面,幾塊條形石頭築起一座石頭山,上書:清遠臺,兩側配有對聯:高節清風、寧靜致遠。點明烘托著清園的主題。

雙塔山下有一座“清園”,你去過嗎?

諸葛亮在《誡子書》中寫給他孩子的: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諄諄教誨,從三國延伸到現在,依然能夠寧神勵志。

清遠臺是小園的至高點。十年裡的好多個清晨,自己經常站在石臺上,面對滿坡松樹,做米子操,調整頸椎肩胛的不適。清遠臺對面一塊很大的白色扇形石頭上書寫著“清園”,界定了清園的地域範圍。

我行走的路線基本上都是,到了界定地面後就踩著石板小道往回走。清園小一點的活動場地上立著兩個扇面,大扇面前依偎著小扇面,上面書寫著“清”字的緣起:清,從水從青,表示水一遍遍地衝刷,把青青的顏色漸漸沖淡,直至無色。故清的本義是水清。引申為清潔、潔淨、純潔的意思。還指人的清雅高尚與恬靜。《楚辭·漁夫》中: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裡的清,就是清雅的意思。

雙塔山下有一座“清園”,你去過嗎?

三元米業的員工們,早晚常在倆扇面所在的圓形活動場地排練舞蹈。號稱吉祥舞蹈隊的舞者們姿態曼妙嫻熟,很有藝術水準,她們播放的音樂典雅優美。

兩位拉二胡的音樂人,在有月亮的晚上,在微風輕撫中演奏的樂曲“雲水禪心”,格外撥動心絃,恍若遇到知音的自己,每每都會駐足傾聽。

《淮南子·泰族訓》中有言:學者必須澄心清意,才能明於天人之分。

獨與天地往來,是中年後趨於的精神狀態。渺小如塵的意念裡,越發喜歡“清”的意境,清是相對,是物我兩忘,是自我修行於慎獨之中。清生雅,生思,生定,生遠。

身處喧囂的時代,如蔣勳所言:不管在身體裡面或外面,雜質一定存在,外面沒辦法讓雜質消失,但可以讓它在心裡沉澱,雜質沉澱之後,就會浮現一種清明的狀態,紛繁的頭腦因而變得清晰、冷靜。清園於自己,就是這樣一處能夠審視自我沉澱雜念的園子。

在學校做餐飲,是為了謀生,煙熏火燎頗是煎熬,幸好有清園這樣的近鄰,得以散步休閒。

雙塔山下有一座“清園”,你去過嗎?

小小的清園,四季景不同。春夏秋冬各有看點。春夏兩季,樹木青翠,花香蝶舞。紅王子錦帶,黃芙蓉。紫葉李,一樹一樹的丁香花,悅目怡神。雨天裡,一顆顆閃亮的鵝卵石,很有質感地摩挲著腳底的穴位,水花一圈圈向外飛濺的圖案,喚醒童年的記憶,想起坎上趙奶奶家院子裡就鋪著這樣的鵝卵石小道。那時候,她總是叫上我和立英去她家玩,讓我倆給她抓蝨子。玉米窩盤成的圓圓厚厚的鋪墊上,端坐著慈眉善目的趙奶奶,我們四隻小手各自搬弄著她的半邊腦袋,白得發亮稀疏的頭髮裡,黑色的蝨子特顯眼,小白几子就不好找了。每次解完癢癢,趙奶奶都用水瓢,站在石子上彎著腰,往我們的手上倒水沖洗。擦完手,回屋裡,給我們拿好吃的。那時候。趙奶奶的老伴兒在灤河四中上班,是拿工資的人。當時非常寶貝的油糕,都捨得給我們吃。

現在沒蝨子了,好像比過去幹淨不那麼埋汰了,可化學農藥洗滌劑對健康的傷害,說不定比蝨子厲害多少倍呢。

倏忽間,趙奶奶早已作古。當年的小丫頭也已然邁進天命門檻。

秋後的清園,地面上落了一層黃松針,那是松樹脫落的枯發。新陳代謝的松樹,來年開春,又會生出嶄新的綠。而我頭上的白髮,一如蘆花,再無返青的可能。只有在回憶中尚能感覺到時間之內生命之外的思緒綿延。

雙塔山下有一座“清園”,你去過嗎?

這些年,在土路上走的還有一個青年,瘦瘦的,每天早晨都高聲朗讀背誦英語。各自走在土路右側的我們,咫尺天涯,隔著時代的溝壑。有時候早晨起晚了來不及去清園,寂靜中也能間或聽到他隱隱傳來的朗讀聲。

落筆的此時,清園的草,全然枯了。連同從開春到老秋一直盛開的蒲公英,也合攏起小傘似的絨球。樹枝上的鳥,遠遠看去,像是沒有飄落的葉子,倔強得對抗著寒涼。

冬天,清園裡走動的人變少了,難得的清靜無為。披掛在樹上的霧凇,亮晶晶的很是好看。沒踏過的雪面上,小鳥竹葉似的纖細爪痕,稀疏寫意。不知尋到食物了嗎?殘存的一點點微生物就可以果腹吧?

白雪、清園,最是相宜……

編輯:百伶

雙塔山下有一座“清園”,你去過嗎?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