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看名家|大巧若拙賈平凹

甬派君有話說

倡導閱讀生活,致敬名家大師。為此,甬派文藝頻道推出“編輯看名家”欄目,特邀原《中國文學》執行主編、資深文學編輯鍾振奮女士主持,講述她多年來與中外名作家們合作帶來的精彩故事,再現名作背後大師們的風采。

編輯看名家|大巧若拙賈平凹

走在西安的大街上,似乎隨時都會“撞見”賈平凹的字,他的書法已經成了許多商家的招牌,不少文化機構更是將他的書法視若珍寶,有人甚至拿收藏品來換他的字畫。毫無疑問,賈平凹已經成了陝西的一張文化名片。

在眾多作家的墨寶中,賈平凹的字顯得別有韻味。像他為汪曾祺文學館的題詞“山高水長”四個字,看似樸拙,實顯天真奇崛。令人想起他對汪曾祺先生的評價“汪是一文狐”的含義,賈平凹自己也已經是“修煉成精”了。

在當今中國文壇,會寫小說,善作文章,同時在書法、繪畫方面才情別具的作家並不多,賈平凹就是這為數不多的幾位中的一個典型代表。

“鬼才”有奇行

賈平凹因為其卓異的文學才能而被文壇冠以“鬼才作家”的美稱。

既然被稱作“鬼才”,行事自然經常會與眾不同,其中的一個突出特點便是隨時都會有奇想奇行。

比如,像許多文學愛好者普遍所經歷的那樣,賈平凹在創作初期也曾接到過大量的退稿信,但他並沒有因此退縮罷筆,相反他把多達127張的退稿信貼在牆上,讓自己抬頭低眼都能看到明明白白寫著的“恥辱”,以此激勵自己;

上世紀80年代初的賈平凹在文壇已經小有名氣了,但他行事低調,心中仰慕北大的他選擇在夜深人靜時分來到校園,獨自夜遊未名湖,在沉靜中讓“心、口、鼻、耳生生動動地受活”。事後他寫了一篇精短的散文,把夜色籠罩下的未名湖寫得溫柔而又別緻,最後以“未名的人遊了未名的湖”一語結束,可謂意味深長;

編輯看名家|大巧若拙賈平凹

再如他在西安工作、生活,華山算得上是“近水樓臺”,但他卻三赴華山而不登。每一次都是乘興而去,興盡而返,他的行為做派頗似《世說新語》中性情灑脫的名士王子猷,對此賈平凹的說法是:

“如今來了三次,還未上山,便得了這許多好處,若再去山上,如何能再享用得了?如今不去山上,山上的美妙永遠對我產生吸引力。好東西不可一次飽享,慢慢消化才是。花愈是好,與人越親近;狐皮愈美,對人越有誘力。但好花折在手了,香就沒有了;狐皮捕剝了,光澤就沒有了。”

透過這樣言近旨遠的闡述,他已經把一個普通的登山行為上升到了哲學的高度。

編輯看名家|大巧若拙賈平凹

獲第七屆茅盾文學獎的《秦腔》

另一個特點是不追逐流行,喜歡反其道而行之。

比如,當文壇流行“傷痕文學”“反思文學”的時候,他不趨時隨俗地寫傷痕,而是將目光投注到故鄉的風土人情,尋找到了自己“文學的根”,於是有了《滿月兒》《雞窩窪人家》等作品;而當“尋根文學”如火如荼之時,他已經開始寫“商州系列”的第一個長篇《浮躁》,以作家特有的敏銳,準確地捕捉到了時代的情緒——浮躁,塑造了金狗這一具有時代精神和反叛意識的農村青年形象,此書的出版奠定了賈平凹在文壇實力派的地位。此後他一次次地突破自己,以商州為自己的文學基地,不斷開掘、深挖,以中國傳統的美的表現方法,真實地表達著中國人的生活和情緒,這也是為什麼他的作品總是能夠吸引廣大讀者的原因。

賈平凹是個傳統文化底蘊深厚、對於語言有著高度自覺的作家。即使是生活的“潑煩瑣碎”,他也能寫出其中蘊含的哲理與詩意。他的文字在質樸儉省中有著豐富的文化蘊涵,讀後給人以深長的回味。他的17部長篇中有14部都是用兩個字來概括作品主旨,便是最好的證明。

用筆掀波濤

賈平凹既可低調成“醜石”,也能用筆掀波濤,一書驚全國。1993年,北京出版社推出了他的都市題材長篇小說《廢都》,發行量曾達到千萬冊之巨,盜版書都有50多種。此書一出,令他立即成了風口浪尖上的人物。這部作品在為他帶來巨大聲名的同時也招致了相當多的批評,賈平凹也因此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他沉寂了一段時間。在“深深的谷底行過”之後,賈平凹對於人生有了新的感悟,1995年,他帶著新創作的長篇《白夜》重新回到了文壇。

賈平凹的創造力是驚人的。他以每兩年推出一部長篇的速度,並且完全是用手寫的方式打造了17部長篇,同時還創作了四五十部中篇小說,200多個短篇小說,以及大量的散文、隨筆,共計1500餘萬字。出版的作品集有百餘種之多,並被翻譯成英、法、意、西、德、俄、日、韓、瑞典、越南等文字行銷海外。

編輯看名家|大巧若拙賈平凹

《晚雨――賈平凹傳奇小說選》英文版。

除了“作家中的勞模”這個稱號之外,賈平凹還是個“得獎專業戶”,他幾乎拿遍了各個類別的文學獎項

:短篇小說《滿月兒》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1978),《臘月·正月》獲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1984),長篇小說《浮躁》獲美國美孚飛馬文學獎(1987),《廢都》獲法國費米娜外國文學獎(1997),《賈平凹長篇散文精選》獲魯迅文學獎(2005),長篇小說《秦腔》獲茅盾文學獎(2008)併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古爐》獲施耐庵文學獎(2011),《極花》獲首屆北京大學王默人-周安儀世界華文文學獎(2018)。

賈平凹並沒有把獲獎看作是多麼了不得的事,就像是“過河遇到了橋,口渴遇到了泉”,他還要繼續往前走,對於自己的創作,他有著非常清醒的認識:

“我是陝西南部人,生我養我的地方屬秦頭楚尾,我的品種裡有柔的成分,有秀的基因,而我長期以來愛好著明清的文字,不免有些輕的佻的油的滑的一種玩的跡象出來,這令我真的警覺。我得有意地學學兩漢品格了,使自己向海風山骨靠近。”

不說“普通話”

從《臘月·正月》開始,我一直閱讀賈平凹的作品,也很關注他的創作狀況。每遇好作品,也會及時推薦,將他的小說、散文佳作譯介到海外。在我們一年僅出四期的《中國文學》刊物上,他的作品是當代作家中譯介最多的。像小說《滿月兒》《鴿子》《美穴地》等都是由我們的刊物介紹出去,為海外讀者所熟知的,有的小說還入選了美國的《國際短篇小說選》。

編輯看名家|大巧若拙賈平凹

“融入一生想法和智慧”的作品《暫坐》。

1992年,我曾寫過一篇介紹賈平凹創作的文章《鬼才作家賈平凹》發表在英、法文版的《中國文學》雜誌上,受到了讀者的歡迎。後來當我讀到他寫的山匪傳奇系列,便產生了編選一本《賈平凹傳奇小說選》的想法。

這本選集收錄了《五魁》《白朗》《美穴地》等四部中篇小說。這些小說都是“像刀子一樣”刻在作者心裡的故事,因此講述起來顯得非常得心應手,似乎不是他在寫,而是他筆下的人物擁擠著尋找出口,爭相要求訴說。無論是陝北高原上“背媳婦”的長工五魁和少奶奶之間的愛恨情仇,還是能文能武、足智多謀的英俊土匪白朗的傳奇,或者是借風水文化演繹一段亂世中的悽美愛戀,這些故事在敘述上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情節上絲絲入扣,人物心理上精微描摹,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充分顯示出賈平凹的創作已到了爐火純青的藝術境界。

編輯看名家|大巧若拙賈平凹

賈平凹手跡

在編輯此書的過程中,我曾與賈平凹有過幾次通話與通訊的往來。

那時候賈平凹還在《美文》雜誌任職。我打電話到西安,正好是賈平凹接的。雖然沒有見過面,但從他那一口濃重的陝南官話我就猜到是賈平凹本人了。

汪曾祺先生有言:“‘普通話’是語言的最大公約數,是沒有性格的。”賈平凹可以說是這一理論最為徹底的實踐者。因為有“普通話就是普通人說的話”的名言,賈平凹始終鄉音不改,在各種場合都操著一口濃重的陝南官話。要想完全聽懂他的話確實比較費勁。他自己就提到過一件趣事:有一次去南寧講課,講了一個多小時,最後他問學生有什麼問題,學生說沒有問題,就是聽不懂老師的話。

我在電話中跟他說,我們出版社準備出版他的外文版小說集,希望他能提供作者簡介和照片,另外再為國外讀者寫一篇序言。賈平凹很高興地答應了。

編輯看名家|大巧若拙賈平凹

獲美國美孚飛馬文學獎的《浮躁》。

賈平凹很支援我們的工作,不久就把序言寄給了我。儘管在電話裡聽不大懂他的陝西話,但他的書面文字卻很簡潔明晰,字跡工整,一看就是很有功力的人所寫。

為了保證譯文的質量,我們把此書的出版延後了一年,我便給賈平凹去信解釋,賈平凹回信表示理解,並對我們多年來編選他的作品表示了感謝。

此書於1996年出版後受到了海外讀者的歡迎,法國的一家出版社還與我們聯絡,購買了此書在法語地區出版發行的版權。

1999年我在負責編選“中國文學寶庫”的當代文學系列時,再次擔任了英漢對照版《賈平凹小說選》一書的責任編輯,收入了《美穴地》等代表賈平凹創作水平的名篇佳作。

精品手工造

在當今一切都電子化的時代,絕大多數作家早已告別了紙和筆,快速純熟地用電腦寫作,只有為數不多的作家們還在堅持“手寫”,賈平凹也是其中之一。

2013年他在寫長篇小說《帶燈》時,曾經先後改了五遍,寫壞了300支筆。而在2018年出版的長篇小說《山本》創作談中,賈平凹這樣說:

“寫第一遍初稿的時候,在很豪華的筆記本上來寫;然後在一般的稿紙上進行抄改,完成第二遍的寫作;之後,又從第一個字開始進行第三遍抄改。如果寫十萬字作品的話,經過我手其實起碼已經寫了三十萬字。《山本》大概有四十五萬字左右,算下來我用手寫過去的能有一百三十多萬字。”

編輯看名家|大巧若拙賈平凹

這樣費工夫的“樸拙”,確實不是常人能夠做到的。別人透過一封電子郵件就把稿子傳給了編輯,賈平凹卻是揹著一麻袋的稿子來到編輯部,令人想起在田地辛苦勞作的農民。

賈平凹自稱是“世上最呆的人,喜歡靜靜地坐著,靜靜地思想,靜靜地作文”。他總自嘲“笨”,不會用電腦,手機除了接打電話,別的功能於他為零;不會開汽車,連騎腳踏車都摔跤撞人;打小愛音樂,可愣是大半輩子都沒學會二胡。

這樣的處世方式看似大拙,其實隱含著大巧。與其說賈平凹是個傳統文人,不如說是個哲人,他在創作與生活中已經把中國傳統哲學精髓發揮得淋漓盡致,入木三分。

編輯看名家|大巧若拙賈平凹

在當今文壇,賈平凹無疑是非常勤奮的作家。他筆耕不輟,步履不停,即使在開會、做客、住院時,也會隨時記下突然閃現的情節或句子,充實自己的素材庫。不管世事如何變化,他都以驚人的執著與耐心,日復一日地在自己的文學領地深耕著,鍥而不捨地雕琢著自己的精品力作。

“它沉而不糜,厚而簡約,用意直白,下筆肯定,以真準震撼,以尖銳敲擊。”

這是賈平凹對兩漢時期文章風格的評價,也可以看作他自己持之以恆的文學追求。

作者簡介

鍾振奮,浙江鄞縣人,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曾任《中國文學》(雙語版)執行主編。新世界出版社編審。所編輯的圖書曾獲魯迅文學獎、優秀外宣圖書獎等。曾獲中央國家機關青年優秀論文獎等獎項,部分作品被《散文選刊》《讀者》《青年文摘》等刊物轉載並在北京文藝臺播出。譯著有長篇小說《星遊人》(傑克·倫敦著)等。

一審、二審:龔紅雅 三審:湯丹文 終審:王存政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