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酉本石頭記?究竟是佚名的古人還是隱姓埋名的今人所作?

最近捧了一本《癸酉本石頭記後28回》粗看了幾回,感覺與《紅樓夢》相去甚遠,比起一百二十行通行本《紅樓夢》高鶚所續的後四十回還要難讀。

高鶚所續後四十回雖然比不上原著前八十回,但總體而言大致還有個原著的“章法”在,故事情節皆在“規矩”之內,能讓人窺見幾分原著的影子,還是古人所作。這《癸酉本石頭記後28回》,無論是行文風格,還是內容,看上去都不像是古人所作,我甚至覺得它就是今人所作。

我讀書不多,尤其對古典名著接觸甚少,也並非嚴格的中文專業出身,對文學理論等常識更是一無所知。但幸運的是,我讀完的第一本古典文學名著就是《紅樓夢》。正所謂“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讀名著也是如此,讀過了好的,自然能哪些分辨出不好的。

《紅樓夢》行文給我的最大感觸就是作者曹雪芹寫書,不僅站在“上帝的視角”,像一臺攝像機一樣,用文字將所有的故事、情景、人物徐徐鋪開並呈現在看官面前,而且幾乎不帶一點主觀看法,雖偶有議論或感慨,但即發即止,來去自如,收放有度,像極了新聞傳播學理論裡對新聞撰寫中的“客觀公正”的要求。不誇張地說,《紅樓夢》全書就像一個記者在用文字記錄那個時代裡一個富貴家族的新聞,並讓它真實地成為了歷史,而且引入回味。再看看《癸酉本石頭記後28回》這本續書,枯燥乾澀,除了乾巴巴的人物和情節,再找不到其他內涵片段可供揣摩品讀。

癸酉本石頭記?究竟是佚名的古人還是隱姓埋名的今人所作?

一、敘事手法乾癟無味

從敘事手法來看,《紅樓夢》原書故事節奏張弛有度、鬆緊得當、動靜結合。有寶玉被打的緊張情節,就有玉釧兒親嘗蓮葉羹的平靜時刻。另一方面,曹公敘事,至少在我看來,一向是一種不緊不慢的口吻在描述。讀書時,我似乎能感到曹公在那氣定神閒地坐著寫書,無論是寶玉被打,還是湘蓮治薛蟠的情節,不但寶玉害怕,薛蟠心急,就連看官這兒都急得不行,可那邊曹公永遠一副不緊不慢的樣子,似乎在書後說“看官莫急,待我慢慢道來”,於是,曹公給寶玉安排了個又聾又糊塗的老姆姆,生生把寶玉的SOS級別求救訊號“要緊”聽成了“跳井”,把“小廝”聽成了“了事”,急煞了書中的寶玉,卻樂壞了書外我等幸災樂禍的看客。這就是曹公在疾風驟雨節奏下耍的一把“黑色幽默”。非但如此,曹公一向慣會取笑那“阿呆兄”,動不動就拿他耍幾個笑話,寫到薛蟠騎馬找湘蓮那段,薛蟠找不到湘蓮,於是“張著嘴,瞪著眼,頭似潑浪鼓一般,不住左右亂瞧”,文字也是好看極了。

不僅如此,整部書草蛇灰線伏脈千里,曹公似乎是在書中佈下一張天羅地網,各種線索都有跡可循,無論是對書中人物命運的安排,還是對大小事件的敘述,抑或是書中隨處可見的暗示了人物命運或去向的燈謎、判詞、詩詞等,都耐人尋味。而曹公藏於幕後,如同一個偵探一般,在書里布下天羅地網,更吸引了無數讀者品讀、探討、考證。

反觀續書,無論是通行本後四十回,還是這癸酉本石頭記,沒了這些迷不說,就連故事情節都乾巴巴地只有人物表情、言語、動作,如此推進情節發展而已,少了懸念、少了點綴、少了鋪排。讀高鶚所續通行本時,我只覺得敘事的節奏一直是緊鑼密鼓,“咚咚咚咚”響個不聽,一時半會也停不下來,完全沒有以前那股氣定神閒、忙中作樂的感覺,似乎只是在倉促趕情節的進度。

二、人物形象頓然失色

續書人物形象少了許多光彩和韻味,也在情理之中。王熙鳳在原書中是角色最為飽滿的一個角色,光彩照人,立體豐滿。但到了幾部續書中,王熙鳳的形象似乎從彩色變成灰白,失了顏色。從立體化變成扁平化,成了一個如同木雕泥塑的木偶般的人物。

不獨王熙鳳遇事會慌張著急,在這邊續書裡,王夫人、邢夫人等人也失了體統,沒有一點貴婦的矜持和端莊。賈政也變得粗聲歪氣的,比如碰到前來請安的趙姨娘,會“皺眉發躁”地說“我煩著呢”。在《紅樓夢》原著前八十回裡,細讀會發現,無論是貴族階層還是奴僕階層、平民階層,幾乎無人有這樣煩躁的行為舉止、聲調言論。我印象中也就只有描述王夫人在幫鳳姐找人參而找不到時,焦躁過一次。

癸酉本石頭記?究竟是佚名的古人還是隱姓埋名的今人所作?

三、人情世故內容盡失

《紅樓夢》是一部人情小說,而人情世故也是原著裡極為濃墨重彩的一筆,幾乎貫穿全書,從大事件到小細節,無不浸潤著耐人品味世事人情。但在這個續本里,幾乎看不到這部分內容,連人物的語言都顯得極為蒼白無力,更不符合人物本來的角色和身份,甚至一句話出來,都不像是這個人物口中講出來的。

這部分內容的缺失,讓原本那麼流光溢彩的《紅樓夢》頓然失色,沒有可讀性,也沒有思考和回味的餘地。

四、人物稱呼有誤

前八十回裡,賈府女孩彼此都沒對家裡姐妹直呼其名,即使是長輩,多半也不會直呼晚輩名字。賈母、王夫人對他們姊妹,一般也只稱呼林丫頭、寶丫頭、雲丫頭、探丫頭,從未喊過她們的名字。即使是姐妹間相處,也是顰兒、寶姐姐、雲兒、三姑娘、二姐姐、四妹妹地叫。

在古代,一般不對他人直呼其名,朋友間交往,多半是稱呼對方的表字或號。續書裡,無論是賈政王夫人稱呼黛玉,還是賈璉稱呼探春,都直接是“黛玉”、“探春”,而不是林丫頭、三丫頭。稍微把原著看習慣了的讀者,看到了續書裡這樣的稱呼,想必都會覺得陌生而可笑吧。

五、禮數規矩盡失

《癸酉本石頭記後28回》的作者只怕都沒仔細讀過《紅樓夢》。

按照原書賈府的規矩,小廝們,哪怕是寶玉再親近的小廝茗煙,都不曾進過園子。按賈璉的小廝興兒的說法,即便是遠遠地看見了家裡的小姐,都是要避開的,這是“正經大禮”。這些小廝們,平常都是在二門上候著,有什麼事要傳,也都是託了婆子丫頭帶進去。一般情況下,他們也進不了園子。也只有在極為特殊的情況下,比如寶玉鳳姐被魘魔法那次,家宅混亂,賈珍、薛蟠這些家裡的爺們才得以進園。

至於外男如太醫等人,一進了賈府,給賈母看病,府裡的太太奶奶和小姐們,都躲在碧紗櫥裡,外男瞧不見,太醫就是在外頭,也只敢低著頭,不敢多看。外面侍候的除了賈璉等男人,就是老婆子或者未留頭的極小的小丫頭。這才是古代世家大族的規矩。

而在癸酉本第八十三回裡,王夫人掉進湖裡,兩個小丫頭哭喊著救人,還“一邊折樹枝救人”,“剛好有幾個小廝經過,跳身入湖把王夫人救了上來”,這情節也是腦洞開出天際了,不符合現實不說,簡直像是糊弄小孩子的動畫片情節。第八十四回裡,麝月說“寶二爺聽茗煙說在園子裡看見寶姑娘了”,寶釵還“帶了算命的進了大觀園”,別說幹算命的行當的人連賈府的門都進不了,怎麼可能進大觀園。寶釵那麼個女夫子,博學多識,怎麼可能會相信算命的人,又怎麼可能會接觸並認識算命的人呢?套用賈母批謊時講的話十分合適:“可知那編書的是自己塞了自己的嘴”、“可是前言不答後語”,這書也是續得“荒唐又可悲”。

六、常識性錯誤

第八十四回裡,寫出鳳姐陪著婆子的話來,原文寫道:“忽見遠遠路上走著幾個婆子,由鳳姐陪著有說有笑往這邊來。”古代尊卑有別,也沒有主子陪著奴才的,這樣的描述也是令人咋舌。

再者,賈府的規矩和習俗,服侍了祖父、父親的奴才,比年輕的主子都有體面,還有訓斥教導年輕一輩主子的權利。就連賈母,對她們尚且禮讓三分。但在第八十七回,賴嬤嬤因事指著賈政罵,而賈政公然怒責賴嬤嬤倚老賣老,這亂了套的情節,簡直跟粗製濫造、沒邏輯沒條理的古裝電視劇沒區別了。

癸酉本石頭記?究竟是佚名的古人還是隱姓埋名的今人所作?

七、細節處照貓畫虎,反有東施效顰之嫌

在續書第八十六回裡,有這樣一個情節,說是平兒見賈璉臉上“似有淚痕,因好奇歪著頭瞧了半天”,然後鳳姐笑道:“你不認得他?要不趴臉上仔細瞧瞧。”

這段情節是不是很熟悉?原著裡個細節正是賈母大壽時,鳳姐受了婆婆邢夫人的氣,哭過之後,鴛鴦覷著眼看鳳姐,賈母就問鴛鴦,你不認得她?這個續書這麼寫,看著也是醉了。

同樣是這一回,也有這樣一句:“一徑來家,剛至院門就聽見屋裡有談笑聲,卻有賈璉的聲音。”這句話也是眼熟,在“送宮花賈璉戲熙鳳”裡也是這樣一句:“正說著,只聽那邊一陣笑聲,卻有賈璉的聲音。”一模一樣的幾個字。

曹公本就不喜歡人東施效顰,偏偏這個作者就是要這樣做,也真是讓人醉了。

這樣的續書,和原著對比讀來可以試著“找茬兒”,看看哪些內容不符情理。其實也不用太認真,這本書的故事情節大可當做小孩看的動畫片一樣對待,因為情節經不起推敲,看得太認真了是無法讀下去的。這類續書和原著對比一讀,更能領會到原著的精彩,也能感受到曹雪芹的高明過人之處。

此外,這本續書不時提示“此處藏本破損,詩詞殘缺”、“原文空缺”等字樣,像是要極力製造書是佚名的清人所寫的假象一般。殊不知,此地無銀三百兩,怎麼好幾處殘缺的反而是詩詞,而正文部分描寫故事情節的倒都比較流暢呢,這難道不令人生疑嗎?

忽然想起好幾年前聽說有這麼個《紅樓夢》的真續書時,也曾欣喜若狂,想要知道後四十回到底有哪些故事內容。也曾在網上看到一些帖子,其中就有一些帖子是抨擊這續書造假的,而且說出了某些真相,揭示了書的來源的假象。具體內容已經不記得了,但我想,作者的意思,應該也是想說,這書並非古人所作,是今人造假而已。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