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讀一遍論語(第41周)

半解《論語》

“一知半解”的“半解”。

作者解一半,讀者解一半;現在解一半,將來解一半。

陽貨第十七

17.1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饋)孔子豚。孔子時(待)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於塗(途)。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曰:“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曰:“不可。”“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智)乎?”曰:“不可。”“日月逝矣,歲不我與。”孔子曰:“諾,吾將仕矣。”

陽貨,即陽虎。貨是字,虎是名。他是季氏的家臣,是個吃主子、喝主子,又叛主子的小人。

歸孔子豚,歸,《古論》作“饋”,贈送的意思。

時其亡也,時,讀“待”。也可以讀“時”,看準時機。

懷其寶,寶指“道”,指孔子身懷的本領。

亟,qi4聲,屢次。

陽貨欲召孔子出仕。想見孔子,但是孔子不想見他。陽貨便贈送孔子一隻烤乳豬,按當時的禮節,孔子應該到陽貨家回拜。孔子故意找了一個陽貨不在家的時候去拜會他,沒想到,被陽貨堵在了半路上。

陽貨知道孔子喜歡談仁談智,故意問他,你一身本事,有高尚的道德和過人的本領,卻不肯出仕,聽任國家迷亂也不管,能算仁嗎?不能。這個“不能”是陽貨自問自答,不是孔子說的。又問他,你想出來做事,卻老是錯過機會,能算智嗎?不能。這個“不能”也是陽貨自問自答。古書“有一人之言而自為問答,則加曰字以別之”。

最後一句是感慨,時光飛逝,年齡不饒人呀。陽貨這話還是說到孔子心裡去了,所以“孔子曰”是孔子說的話,他說好好,我會出來做官的。你說什麼是什麼,誰讓你是官呢!但我說的是我會出來做官,但沒說我立馬出來做官。

前509年,魯定公即位,前505年,季桓子執政,陽貨執季桓子。此年,他往見孔子,欲其出仕,從而有了以上對話。

前502年,陽貨勾結三桓的家臣,欲除去三桓,不克。前501年,先奔齊,後奔晉,最後投靠了趙簡子。孔子出仕是在陽貨奔晉以後。

17.2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孔子認為,人和人在本性是相近的,只是由於後天習染不同,而漸漸地相差很遠了。

性和生字有關,是生而具有的東西。生而具有,人曰潛質、天賦。

17.3 子曰:“唯上知(智)與下愚不移。”

接上段。上段說的是一般情況,這一段說的是特殊情況。

上知,即上智,是生而知之,絕頂聰明。生而知之,也不是說生下來就什麼都知道,是相對於學而知之的一種說法。就是說某一件事或某一項技能,他不用去學,不必非得學了才能知道,而是想一想,推導一下就可以知道。大道相通,一通百通。

下愚是困而不學,絕頂愚蠢。

介於二者之間,是所謂中人。

上智和下愚都是極少數,我們絕大多數的普通人都屬於中人,而中人是性相近、習相遠的。

上智和下愚是性相遠,後天教化也無法改變的。

17.4 子之武城,聞絃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

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武城,在今山東費縣西南,是魯都曲阜附近的小邑。

絃歌之聲,孔門習禮樂,有鼓瑟歌詩之教。

莞爾:微笑的樣子。

子游當時做武城宰,在當地推行教化。

孔子到武城參觀,大概覺得武城是個小地方,不是推行教化的理想地點,子游有點小題大做,所以跟他說“割雞焉用牛刀”。

子游說,我曾聽過您教導,君子學道,懂得了愛人的道理,推己及人,施惠於人;小人學道,心有敬畏,變得馴順,易於治理。

孔子聽後,哈哈一笑,說同學們呀,子游的話是對的,做的也是對的。我剛才說的是玩笑話,我收回。

勇於承認錯誤值得表揚,但為什麼不直接承認呢,非要推託“開玩笑”。你說那句話的時候真的是在開玩笑嗎?現在很多領導都把孔子的這個伎倆學到手併發揚光大了。

17.5 公山弗擾以費畔(叛),召,子欲往。子路不說(悅),曰:“末(蔑)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豈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

公山弗擾是一個人,也是個大壞蛋,又叫公山不擾、公山不狃。

前505年,公山弗擾是季氏的費邑宰。他曾參與陽虎廢黜三桓的政變,陽虎奔晉後,他仍留在魯國。

前498年,孔子派仲由為季氏宰,奉命墮三都,公山不狃、叔孫輒率費人襲魯,阻止墮費。

魯定公退守於季氏之宮的武子之臺,孔子保護他,命申句須、樂頎下臺反擊,打敗公山不狃、叔孫輒,二子奔齊,後奔吳。

末之也已,末通“蔑”,無的意思;“之”是往的意思。末之,無處去。已,算了。

公山弗擾據守費邑發動叛亂,召任孔子,孔子準備前往。子路不高興,他說您沒地方去也就算了,何必要到公山氏那裡去呢?孔子說,召用我的人,他豈能是平白無故地徵召我?如果有人真正能夠任用我,我將使周朝的道德禮儀重新復興起來。

聖人以天下無不可有為之人,亦無不可改過之人,故欲往。然而終不往者,知其必不能改故也。

在一個沒有好人的世界裡,我們總得挑一個壞蛋當好人。就像一個無路可走的人,任何一條路都是他的出路。

17.6 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

恭、寬、信、敏、惠

。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子張問什麼是仁,孔子說能在天下實行五種品德就是仁了。哪五種呢?答以恭敬、寬恕、誠信、勤敏、慈惠。

恭敬則不致受到侮辱,寬恕就能夠得到眾人擁戴,誠信就能使人們信任,勤敏就能取得成功,慈惠就能夠讓別人聽你號令。

17.7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親於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叛),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

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

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

可忽略17。6段,直接連著17。5段讀。

佛肸,bi4聲xi1聲,也寫作茀肸,晉卿趙簡子的家臣。

中牟,mu4聲,晉國的中牟邑,約在今河北邢臺、邯鄲之間。佛肸為中牟邑宰。

磨而不磷,磷,是薄的意思。這裡是說,磨而不薄。

涅而不緇,涅,是一種黑色染料;緇,是黑色的帛。這裡是說染而不黑。

匏瓜,pao2聲,葫蘆的一種,味苦不能吃。

佛肸為趙氏的中牟宰,以中牟叛趙。佛肸召孔子,孔子也動心了。子路說,您不是教導我們說“親自做壞事的人那裡君子是決不能去的”。現在佛肸叛亂,你要去,這算怎麼回事?孔子說,是的,我講過這樣的話。但我不是還說過真正堅硬的東西,磨也磨不薄;真正潔白的東西,染也染不黑。我總不能像掛在牆上的苦葫蘆,只中看不中吃吧?

磨不磷,涅不緇,而後無可無不可。堅白不足,而欲自試於磨涅,其不磷緇也者,幾希。

子路昔者之所聞,君子守身之常法。夫子今日之所言,聖人體道之大權也。

夫子為人厚道心腸好,認為天下無不可變之人,無不可為之事,但凡有一線希望,也要想方設法試一試,應召是為了勸他們改正。其卒不往者,知其人之終不可變而事之終不可為耳。一則生物之仁,一則知人之智也。

公山弗擾、佛肸這兩個傢伙雖然都不是好東西,但所叛者大夫,所張者公室,於存魯、存晉有功,自有大快人心之處。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