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小楷賞析

宋濂(1310-1381),初名壽,字景濂,號潛溪,祖籍金華潛溪(今浙江義烏),後遷居金華浦江(今浙江浦江)。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貧寒,但他聰敏好學,號稱“神童”。明初時受朱元璋禮聘,被尊為“五經”師,為太子朱標講經。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時朝廷禮儀多為其制定。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章溢、劉基、葉琛並稱為“浙東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其為太史公、宋龍門。

被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小楷賞析

宋濂小楷題歐陽修譜圖序,遼寧省博物館藏。

釋文:歐陽文忠公《譜圖序》,作於至和二年乙未,後一百三十一年,平園周文忠公得公所具檢槁一段並嘉祐八年癸卯夜宿中書東閣詩八句,聯為一卷,詩陰有中書所錄裕陵出閣旨揮兩行,亦不棄去,而附見之,且各題其左,而識以中書省印者三,卷首又識以益國之章,其慎重之意可謂至矣……

被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小楷賞析

被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小楷賞析

被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小楷賞析

金華宋濂再拜謹記

想知道宋濂早年求學的經歷,我們要多虧一位名叫馬君則的明朝太學生,他是宋濂的同鄉,在有人將他引薦給宋濂時,他才思敏捷、能言善辯,給宋濂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為了勉勵這位同鄉,宋濂將自己年少求學的經歷寫成《送東陽馬生序》來贈予馬君則,這樣我們才能夠讀到這篇宋濂的“自傳”。

宋濂在文中開門見山地寫道:“餘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年幼的宋濂雖然熱愛學習,無奈家中根本買不起書,於是宋濂便從有書的人家借來看。可是借來的書往往來不及仔細琢磨便要還回去,於是宋濂便自己抄寫,計算著日子,如約把書奉還。

“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餘因得遍觀群書。”天氣很寒冷,以至於硯臺都結冰了,非常堅硬,宋濂的手指甚至凍僵到無法彎曲伸直,但他還是不懈怠於讀書抄書。抄完後,宋濂便跑著去還書,一點也不敢耽誤期限。正因宋濂的守信和好學,人們都願意把書借給他。

“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為了得到水平更高的老師的指導,宋濂奔波百里,去找附近有名望的老先生。宋濂恭敬地提出問題,俯身側耳向老師請教,有時候老師生氣大罵,宋濂就更加恭敬禮貌,等到老師高興了,他才再度提出問題。

“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到來學舍,宋濂四肢都已經凍僵無法活動了,僕人拿熱水浸泡,又用被子蓋住,過了很久,他才恢復過來。在學舍裡,宋濂居住的條件最為艱苦,一天只有兩頓飯。而其他學生則衣冠錦繡、光彩照人,宋濂穿著破衣服在其中,一點兒也不羨慕他人,也不覺得自己比不上他們。

用他自己的話說:“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因為從讀書中就獲得了足夠的快樂,就不覺得吃的、穿的不如別人。筆者認為,正是他對讀書的喜愛和痴迷成就了一位偉大的文學家,而他的頑強意志也讓他最終有所成就。

“當餘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後來宋濂前往更加遙遠的地方學習,他揹著書箱,拖著鞋子在深山跋涉,那時冬風刺骨,雪積得很深,腳上的皮被凍裂了,但宋濂已經失去了知覺,不感到痛。

沒有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凡是有所成就都是下過一番苦功夫的,你說呢?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