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懂的書法就一定是“醜書”嗎?

文/王呈祥

常聽人說:“某某的書法是醜書,我連一個字都看不懂!”這所謂的“某某”不但包含一般的寫字人,而且較為有名的書法家也在內,只要寫得讓人看不懂,統統是醜書!

值得思考的是,看不懂的書法就一定是“醜書”嗎?需要從三個方面來回答。

看不懂的書法就一定是“醜書”嗎?

圖一

一、書法解釋的回答

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書法。《辭海》:按照漢字特點及其含義,以其書體筆法、結構和章法書寫,使之成為富有美感的藝術作品,即是書法。廣義來說,書法是指漢字的書寫法則、是漢字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同時,書法又是中國獨創的漢字表現藝術。

看不懂的書法就一定是“醜書”嗎?

圖二

看不懂的書法就一定是“醜書”嗎?

圖三

其次,什麼是醜書。醜書是近年來的一個新名詞,有關書法和漢字的書籍中沒有這個詞,更無解釋。從字面來看,“醜”即是不好看的,“醜書”即是不好看的字。曾有位網友是這麼說的:“沒有法度,空談技巧、理念、內涵、高度、個性和創新的作品,即是醜書。”這個解釋正好與書法解釋相悖。是否可以這麼理解:

與書法解釋相悖的就是醜書呢?

原則上是這樣的。

那麼問題來了:圖三不是書法,它是醜書嗎?要說不是,它不具備書法的前提條件,也沒有使之成為富有美感的藝術作品,因而它是。要說是,一般審美來說,它並不那麼醜,因而它又不是。

所以,從書法解釋上來說,即便不具備書法特點,也不能將其劃歸到醜書之列,可作一般毛筆字對待

(如圖四)。

看不懂的書法就一定是“醜書”嗎?

圖四

二、看懂和看不懂的回答

就書法來說,當下有三種人:一種是深入學習過的,一種是還未深入但已學習的,另外一種是從未學習過的。如果把書法比作一隻瓶子,這三種人比作水,那麼第一種是將水裝滿的,第二種是隻裝半瓶的,第三種是一滴水也沒裝的。

然而,書法也有體式之別,大體可分為五種:篆書、隸書、行書、草書和楷書。其中篆書又分大篆和小篆,草書又分章草、今草和狂草——這些字型多用符號代替,一般人是看不懂的(以下,圖五為大篆,圖六為草書)。

看不懂的書法就一定是“醜書”嗎?

圖五

看不懂的書法就一定是“醜書”嗎?

圖六

如果讓第三種人欣賞,顯然欣賞不了,無法看懂,那是否意味著看不懂就是醜書呢?如果讓只學了某一種書體的第二種人,去欣賞另外一種未曾涉及的書體,顯然也是欣賞不了的,無法看懂,那是否意味著看不懂就是醜書呢?目前,我們還屬於這兩種人。所以,看不懂的書法還不能視作醜書。

但是,現在有一個例外,出現了第一種人也看不懂的書法——邵某的“射書”、張某的“盲書”、王某的“亂書”、等等(如圖一、圖七、圖八和圖九)。讓人詫異的是,這些人又都屬於第一種人——深入學習過書法的。由此便產生了第三個方面的回答——書法家的回答。

看不懂的書法就一定是“醜書”嗎?

圖七

看不懂的書法就一定是“醜書”嗎?

圖八

三、書法家的回答

就瓶子與水的比喻來說,這些人都是裝滿水的瓶子,裝水的過程他們門清,既然門清,怎麼還會將水灑在地上呢?就書法而論,這些人都是書法家,對於書法可謂門門清,既然門門清,怎麼還會寫出如此不堪的字呢?試想,一個種了半輩子地的農民,難道他會不知道一畝地要施多少肥、要播多少種?顯然說不通。

至於為什麼,我們儘量往好了想。是因為瓶子裝的太滿,再繼續裝水水便溢位,故而灑了一地;是因為書法知識已學到盡頭,再繼續則無知識可學,故而用個性來創新書法;是因為地裡年年都種一種莊稼收成少,改良一下或換一種農作物來提高收成,故而一時還搞不清施多少肥、播多少種。倘果真如此,作品不能被大眾接受,也有情可原,可並不是這樣的。從現實中他們的種種行為來看,此三條唯有後一條最為接近——收成少。

看不懂的書法就一定是“醜書”嗎?

圖九

寫傳統書法,即使出名也只是一般之名,一般之名作品就賣不上價,收成自然就少。然而,以創新的幌子迷惑大眾就不一樣了,讓你搞不清楚他到底有多深的水。如針管射書,人們從沒見過,沒見過必然稀奇,稀奇必然去圍觀,圍觀的人多了書寫者也就紅了。

憑心而論,之前誰知道邵某這個人,聽都沒聽說過,但在他表演完射書後,現在他的大名可謂婦孺皆知。如今再看他的書法價格,少則幾萬,多則幾十萬,難道還不能說明問題嗎?所以,作品之醜只浮於表面,而創作醜書之人的心之醜卻深不見底。

總結:不具備書法解釋的作品,不一定是醜書,或許它只是一般的毛筆字;具備書法解釋卻讓人看不懂的作品,也未必是醜書,或許作者寫的是草書或篆書,而我們又從未涉獵;能寫出具有書法解釋的作品,卻故意寫出書法家甚至連作者自己都看不懂的作品,那必然是醜書。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