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小楷簡簡單單,為何獨得晉人神韻?

他的小楷簡簡單單,為何獨得晉人神韻?

明代書法史上,祝允明、文徵明、陳淳與王寵被稱為“吳門四家”。他們雖同在一地,時或往還談論藝事,但是對照四家的書法,我們會發現他們的書風差別很大:

祝允明與陳淳皆以草書見長,前者喜將筆畫簡化至點,騰跳感強烈,後者喜歡連綿不斷,大小輕重對比懸殊,有排山倒海之勢;

文徵明與王寵則以小楷與行書見長,前者溫雅、謹嚴,後者簡淡、空靈。

如果我們再把王寵書法與祝允明、陳淳、文徵明這三家相比,王寵的書法似乎顯得有些“另類”,因為

祝、 陳、文三家的書法呈現的是豐贍,王寵呈現的是簡淡

;祝、陳、文三家的書法是此世的,他們可謂人間俊傑,而王寵的書法,則如莊子筆下“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穀”的出塵之仙。

他的小楷簡簡單單,為何獨得晉人神韻?

明代王寵 《石湖八絕句錄呈子傳尊兄郢政》

波士頓美術館藏

#1

如果閱讀《王寵書法集》就會發現,

王寵書法自始至終都以“簡淡”為基調

,也就是說,簡淡美貫穿了其一生。這在很大程度上與他的

師承

人生經歷

有關。

正德五年(1510),17歲的王寵與其兄王守從學於蔡羽,歷三年。蔡羽是一位自視甚高的飽學之士,人品文章俱佳,書法直接晉人。王寵隨蔡羽讀書,“窮六經之奧,於屈、宋、遷、固諸書無所不研討,為文駸駸似之”。從蔡羽處薰染三年,王寵得以入書法門徑。可以說,

王寵對晉人書法的認識與體會,是從跟隨蔡羽讀書開始的

晉人的書法,自唐以後被視為最高的境地與準繩,所以有“書不入晉,便入野道”一說。

晉人的書法以韻勝

,宋代書法家蔡襄說過:

“晉人書雖非名家,亦自奕奕,有一種風流蘊藉之氣。緣當時人物,以清簡相尚,虛曠為懷,修容發語,以韻相勝,落華散藻,自然可觀。可以精神解領,不可以言語求覓也。”

他的小楷簡簡單單,為何獨得晉人神韻?

明代王寵楷書《雪賦》手卷

23×107。5釐米 1526年作

韻是什麼?是一種精神氣質,是一種境界,其內涵主要有簡、淡、虛、逸。此種藝術質素,源自晉人清簡相尚、虛曠為懷的心靈與胸襟。與王寵同時代的許多文人在評價王寵的書法時,一般都會說,“以‘韻’勝”。這自然與早期蔡羽的指導,與後來王寵對晉人書法的用功臨習分不開。

不過,吳門四家的另兩位書法家祝允明與文徵明對晉人書法也用力甚多,為什麼他們的書法不是以韻勝?原因有多種,根本在於

王寵個人的精神氣質與晉人有暗合之處

他的小楷簡簡單單,為何獨得晉人神韻?

明代王寵楷書《月賦》手卷

23×107。5釐米 1526年作

王寵的一生,從容淡泊,高潔清純,與太湖、石湖一直相伴相隨。

侍讀蔡師時,日日面對煙波浩渺、淡遠空闊的太湖;離開蔡師後,王寵居住石湖20年,直到嘉靖十二年(1533)40歲病故。除了偶爾出遊,他一直住在石湖,臨湖而讀,讀古讀今,讀書讀畫,讀一湖的天光雲影,誠如文徵明所說:“讀書石湖之上二十年,非歲時省侍不數數入城。遇佳山水輒聽然忘去,或時偃息於長林豐草間,含醺賦詩,倚席而歌。邈然有千載之思。”稍後的蘇州書畫家陳元素對王寵在石湖的美好歲月也有記載:

“築草堂石湖之陰,岡回徑轉,藤竹交蔭,每入其室,筆硯靜好,酒美茶香,主人出而揖客,則長身玉立,姿態秀朗揮塵,雅言竟日,絕無猥俗。恍如朗風玄圃間也。”

可以看出,

王寵是個容不得絲毫汙濁的高士

。唐代書論家張懷瓘說,

“書則一字已見其心”,書法是最能直接表達心靈的藝術,有什麼樣的心靈就會有什麼樣的書法格調、情趣與意境

。王寵書法簡淡高逸,迥異流俗,正是其超乎塵世的晶瑩透亮的心靈的映現。所以他學習晉人能學到晉人的“韻”。

當然,祝允明與文徵明的書法雖不是以韻勝,但是他們在書法上的成就也絲毫不遜於王寵。

王寵的書法,是晉人以後極少數幾位能被稱譽為有“韻”者之一

。這可能是由於其書法的簡淡恰與晉人書法有相契之處。

#2

書法的簡淡美,從形相、筆墨方面來說,往往會趨向於簡、省。

他的小楷簡簡單單,為何獨得晉人神韻?

趙孟頫《汲黯傳》(左)

王寵《遊包山詩》(中)

文徵明《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右)

以小楷為例,與其他書法家的小楷相比,

王寵小楷在形質方面(點畫、結構)的特別之處在於它似乎少了點什麼

趙孟頫、文徵明與王寵三家小楷,在書法史上成就都很高,面對趙、文二家小楷,我們首先感受到的是它們點畫與字之體態的舒展飄逸、剛健婀娜,如果再細看一下筆鋒:

鋒勢全備,往來清晰

。再看王寵的小楷,首先感受到的是“白”的部分,是它的空白與虛處。它把筆鋒往來、牽絲引帶都隱藏了,許多筆畫也簡化成了點(如“歲”的撇畫,“集”的四個橫,“勝”的撇、捺),把筆畫省簡到了最省簡的地步。

再看其章法,字與字、行與行之間比趙、文二家要疏朗得多。王寵此種手法,造成了“白多黑少”、“虛過於實”的視覺效果,這便是藝術之“簡”。但這“簡”並不意味著藝術內涵的省簡或空洞。清代畫家惲南田雲,“簡之入微,則洗盡塵滓,獨存孤迥,煙鬟翠黛,斂容而退矣。”

王寵書法的“簡”,不是要將書法簡單或淺薄化,似乎是要洗盡塵滓,去除那些外在的浮華與人世的紛擾,唯存其高潔心靈,傲然獨立

由形式上的簡,造成了虛與空,由虛與空產生了遠。

讀趙孟頫與文徵明的小楷,我們可能會隨著它們筆勢的流走,隨著它們點畫線條的飄逸,精神為之振奮,這主要是由“實”處 —— 精緻、充實、飽滿的筆畫體態引發而來;讀王寵的小楷,我們的視線主要不在“實”處,而在“虛”處,“虛“與”白”,讓我們的視線似乎可以穿越書法作品,延伸得很遠,一直到無限。伴隨著無限的延伸,我們的心靈也處於若有若無的飄渺之間。

他的小楷簡簡單單,為何獨得晉人神韻?

王獻之行草書(左)

王寵行草書(右)

除了小楷,

王寵還擅長行書與草書混雜在一起的“行草書”

。這種非草非行,行與草並用的行草書,東晉王獻之對它的推進之功極大,他本人也因在行草書上的巨大成就而得以與其父王羲之並稱“二王”。對於王獻之的行草書,唐代書論家張懷瓘給予高度評價:“子敬(王獻之)之法,非草非行,流便於草,開張於行,草又處其中間。無藉因循,寧拘制則;挺然秀出,務於簡易。情馳神縱,超逸優遊;臨事制宜,從意適便。有若風行雨散,潤色開花,筆法體勢之中,最為風流者也。”

張懷瓘在這裡,提到了王獻之行草書的特徵是“務於簡易”,王獻之在書寫行草書時的情狀是“情馳神縱,超逸優遊,臨事制宜,從意適便”。

王寵的行草書主要師法的是王獻之,尤其是字的結體,受獻之影響很大。

獻之在結體以“簡”為尚,王寵不僅也以“簡”為特色,而且似乎比獻之更“簡”。不過二人揮毫書寫的狀態,卻大不一樣:

獻之是帶著一股狂勁,豪爽縱逸;王寵則是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王寵的書寫情態,其實與王羲之接近。

他的小楷簡簡單單,為何獨得晉人神韻?

明代王寵 《王雅宜詩卷——李太白古風詩九首》

故宮博物院藏

圖文源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