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勤微信論學錄(十)

伯勤微信論學錄(十)

伯勤按:餘自問道中西文化十餘年來,因職業所限,從未與任何人士進行過切磋交流,可謂閉門造車,孤陋寡聞。丁酉以來先後進入各類學術討論微信群,與海內外專家學者論學議道,受各位師友問難啟發之賜,得以一表心跡而不能自已。自視在群中所發陋言,雖有斷章取義、忽輕忽重之嫌,然皆為自家日夜體悟所得,一概棄之頗覺可惜,遂錄之以備反省檢點之用。現略事修改後予以公佈,懇請天下博雅之君子不吝賜教。凡餘言論有損聖學旨義者,其罪責亦只在餘一己之身,與參加論學之群友無關。

心性篇

性是形而上者,情是形而下者,心統性情,故言心則兼形上與形下為一體。此是中國文化之偉大特點!

性是心之理、之體,當然心性不離,但不可以性等同於心;情是心之用、之表現,當然心情亦不離,但不可以情等同於心。是以心統性情,兼理氣,合上下,一內外,雖能自做主宰,但亦易陷雜染。

情合性時,心便稱為道心真心(此心正是孟子所言人之本心);情違性時,心便稱為人心妄心。真妄違合之幾,取決於心之願否自做主宰而立其誠,君子小人之別於此便見。此中大有功夫在,茲不贅言!

心能感能知能思能誠能良,此能便是其性而已。但心乃統能所、兼理氣、一主客、合上下、具內外之主體,所謂形上之心、先天之心只是言說之方便。心性之辨,於此明瞭,多言無益。

若將本心等同於性,只成言詮邊事,便是死學!明得心性實相,便知功夫如何下手,此是活學!此事關乎聖學存亡,是以在下叨叨如此!

朱子之誤,已為學界公認,不必糾纏。心之能,便是心之性,便是心之理,便是心之體,因言者側重點不同而有異。體認至此,大致不差!

性是心之本性,而非屬性。本性自內在而言,屬性自外在而言。

儒門正義自始便是情理一源,體用不二,未嘗如今人空言哲理。須知心性情有分有合,合而言之曰心,分而言之曰性情,非是性情之外別有一個心。合言時側重其主宰性、能動性;分言時側重其狀態性、功能性。會得時,橫說豎說都是;不會時,橫說豎說都不是。

老子之道乃兼氣而言者也,道氣不二,故不必以理氣分開來解。理氣乃一物之二名,非二物合一體。此是關鍵!

性純良善,心有真妄。心者,我也!

天人篇

太極只是理,仁則兼體用。

太極純是理,自是道體,但仁則兼體用,故孔子言仁體用不二,真切圓潤,未聞其單言性與天道也。

太極不能完全等同於仁。古人文字少,說理甚是不易。在論語中,同是一仁字,但有時側重指仁性仁理,有時側重指仁愛仁慈,實則仁字兼具情理體用,此乃中國文字之特點。仁性仁理是體,乃自形上言,自與太極道體異名同指。但仁愛仁慈是用是情,乃自形下言,便不能與太極道體等同。是以在下說太極道體不完全等同於仁,或者說以太極等同於仁之說法不夠精準,僅此而已。此非在下玩文字遊戲,實是說理時一字之誤,恰如天壤倒懸!

嚴格來講,道體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仁則可隨處指點,然道體自在其中矣!

良知亦是即體即用,良為體,知為用。若視良知純為道體,致良知便易陷入佛老法門。護持儒門真義,端在此微妙差別也!是以吾乃叨叨如此!

三教之異,不惟文字說法有異,更在功夫路徑有異。儒家之所以能參贊天地,承載現實,正在孔孟仁義之道上見之!此是佛老所不及也!

易道自是仁道,不必自限限人!

《西遊記》裡有一句話:天生萬物皆為善。這是從人眼中看出來的。故可以說,人之心靈可將其仁性顯現出來,人是一種高貴之存在;其他萬物不具備人之心靈,更無仁性之可言。須知仁性只是人心之特點。這個世界是一個價值立體的世界,不是一個扁平的世界。

天之意義在中國思想中有演變!這些思想並存而不悖,這是中國文化之偉大特點。中國古人所謂的昊天上帝和基督徒信奉的上帝具有很大不同!主要是創生程式不同,天與萬物之間的關係也不同。

(終)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