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事2019

倍受尊重的中國第一代企業領袖魯冠球說“一天做一件實事,一月做一件新事,一年做一件大事,一生做一件有意義的事”而對於我來說,似乎能做的只有一件事——書事。

並不是因為愛看書。當我還是一個放牛娃時,是如飢似渴痴迷於看書的,以致於牛把一塊田裡的玉米苗全吃了。可惜那麼大的一個山村,被折騰得統共也找不出幾本書。

書事2019

長久減肥會得厭食症,長期不讀書自然也會失去對閱讀的熱愛和習慣。到大學時圖書館有看不完的書,無奈已不再是那個熱愛讀書的小小少年。參加工作後,為了不誤人子弟,也由於人在異鄉,才開始慢慢看點書。

而現在,看書於我,主要是對抗時光和寂寞,當然也有點跟上時代腳步、擁有一點硬核、避免徹底淪為“無用階級”的奢望。

2018年有個好習慣,看完一本書,就會簡單寫個讀書筆記,到了年底盤整起來,眉清目秀。2019不知為何沒有堅持,結果不要說書裡的內容忘了,連書名都忘了。不過,雖然暑期基本沒看過什麼書,全年1000萬字的閱讀量應該是有的。

主要讀的是四個方面的書。一是看了新舊兩套良渚叢書,舊的那套是6本,新的那套11本。二是看了10來本名人傳記,以外國名人為主,最長的是美國開國元勳之一漢密爾頓的傳記。三是看了幾本西方文化歷史哲學方面的書,《西方自由主義的興衰》《極簡歐洲史》等。四是翻了幾本小說,《蘇菲的世界》《追風箏的人》《白牙》等等。

小說可以說是久違了,重新拿起手來,覺得分外輕鬆,一天就能看掉一本20萬字左右的。而同樣的用功程度,學術方面的書能看到5萬字就相當了不起了。以前認為一年能看1000萬字還是有點牛的,現在想想,如果是小說,簡直就是如同兒戲。讀書時世界名著看得少,《蘇菲的世界》《追風箏的人》本身就是當代的名著。最近相信大家更加關注伊斯蘭文明瞭,《追風箏的人》讓我瞭解了阿富汗的一個歷史斷面和風土人情,這是我極其陌生的東西,感覺大開眼界,當然內心也不乏沉重。

看西方的學術專著,總是讓人清醒和自卑。2019之所以看書較少,很重要一個原因就是無數次拿起放下休謨的《人性論》。作為經驗主義的代表作,這本書很重要,可人家幾百年前寫的東西,自己愣是讀不懂,明顯影響了讀書做人的信心。如果你想很自信,真的不能多看書。

對美國建國前後那段歷史和那些開國元勳極感興趣,《漢密爾頓傳》完全滿足了我。以前我們也許過分誇大了那段歷程的偉大,而書中告訴我們那段歷史、那些元勳的很多陰暗之處,恰恰是這些陰暗襯出了光明,更顯真實,平添敬意。

隨著這些年考古成就的不斷湧現,良渚文明不僅讓中華文明坐穩了5000年文明古國的第四把交椅,而且大大豐滿了遙遠歷史的曼妙背影。作為浙江這塊土地上的後人,深深為良渚這些先人自豪。而良渚文明熄滅後,浙江重現輝煌回到中華文明的中心,已經是幾千年後的南宋了。文明有時堅韌,但本質上永遠是脆弱的。

很不喜歡羅胖跨年第一金句“直面挑戰,躬身入局,皆為我輩”。這簡直是近些年來最大的一碗雞湯,必須用雞場最大的雞、周朝最大的鼎和項羽點起的大火,才能散發如此濃香。爆了那麼多的雷,飛了那麼多黑天鵝,聽聞了那麼多請君入甕的傳銷圈套,膽小如“我輩中人”,真的是心有餘悸,絕不敢再輕易入局啊。

不過,胖子那個“基本盤”的說法還好。作為一個讀書人,2020年的基本盤是爭取讀50本書(1000萬字以上),寫50篇文章。祈願自己,祈願大家的生活和事業,祝願我們的時代和未來,都能牢牢把握住、維護好這個基本盤,然後再去尋找詩意,尋找遠方前程。

我們真的已經失去了很多。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