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義:岷州先賢楊昶

岷州先賢楊昶

文|楊海義

岷縣位於甘肅南部,在洮河中游地區,人傑地靈,出過很多歷史名人。如明代進士王鐸、劉世綸、郭成巍,清代舉人陳如平、王懋德等,不勝列舉。古人考取功名不僅重視學問,還特別重視孝道。因為孝和道兩者之間是息息相關、形影難離的。人道,天道,道法自然,萬法同源。飽讀詩書、功成名就,以造一方為己任謂之賢者。然而,到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岷縣又出了幾位先賢。

梅川的樊鈞,十里的陳光虞和清水的楊昶,被後人稱為岷縣教育界三傑!是岷縣文化教育的奠基者,令後世所敬仰。其中楊昶先生的事蹟更是廣為流傳。

楊海義:岷州先賢楊昶

楊昶,字叔明,岷縣清水鄉人,出生於書香門弟,天資聰穎,勤奮好學,九歲就能作詩。1928年畢業於甘肅省第一師範學校,又進修於蘭州中山大學教育行政班。之後,從事地方教育事業達40餘年。先後任清水區第四小學校長、岷縣教育局局長、肅政街完全小學校長、岷縣中學教師。解放後任省立岷縣中學校長、岷縣人民政府建設科科長、文教科科長、岷縣文化館館長、《岷縣誌》編輯和岷縣第三、四屆人民代表。

上學的時候,楊昶讀書十分刻苦,胸有鴻鵠之志。從岷縣本地學校畢業後,不甘落後,繼續去蘭州高等學府深造。那時出門讀書,再遠的路都是步行。從岷縣到蘭州五百多里路,腳力好的人,得走整整七天。一般人就得走個八、九天,甚至是十天才能到蘭州。為了生計的人通常得揹著東西步行前往蘭州,賣麻布,賣黃煙,掙個養家餬口的錢。

岷縣有東、南、西、北四大區域,大西路古稱河陽鄉。清水鄉的鴉烏溝翻低山樑,到北路中寨,一直往北走,便是通往省城蘭州的道路。去蘭州的路上,據說要經過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方,人們稱那是“殺人門炕,煮人鍋”的鬼地方,山路崎嶇,人煙稀少。

楊海義:岷州先賢楊昶

俗話說:“是兵不是兵,隨帶40斤”,對一個讀書人來說,背上乾糧和生活所需的物品,上路已經是汗流浹背了,那麼遠的路程按當時的時代背景,腳不起泡是不可能的,每年都至少得往返兩次。在那種條件下供一個大學生,對普通農民來說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正是這種堅韌的歷練,讓先生的命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練就了與眾不同的毅力,歷練出了卓爾不凡的才華和一身浩然正氣。那時供養一個大學生並不容易,但先生並沒有辜負家人的期待。他勤奮好學,苦讀深造,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蘭州大學,實現了自己的夙願,報答了父母的辛苦栽培與支援。

過去文化人才相當缺乏,何況是一個大學生,按理是分配在其它地方工作的,但他為了回饋家鄉,向組織提出申請,徵得組織同意,楊昶按原籍分配在岷縣從事教育工作。後因成績突出,幾年後擔任岷縣教育局長、西川區區長等職務。為官清廉,兩袖清風,楊昶處處為民眾利益著想,以造福一方為己任,深受廣大人民的擁護和愛戴。

過去在岷縣城區的洮河岸上沒有橋樑,人們走親戚、進城等,都需要用木頭筏子或羊皮筏子過河。雖說後來有英國洋人設點放洋船擺渡,但在那個年代普通人哪有那麼多錢,洋人收費又很高。一個秋天的下午,在洋人設點的渡口上,因乘船行人較多,洋人便對上船行人隨帶之物,另外收費起票,十分過分。那天楊昶因工事回家,返程就遇上這事。由於楊昶衣著樸素,問了洋人,他們理都不理,楊昶有些驚訝,但又豈能袖手旁觀,便加重語氣挺身而出,慷慨陳詞道:請回答一個問題,洋船是你們洋人帶來的,但洮河水絕對不你們洋人從英國帶來的,請你們立刻將拖欠岷縣人民的水費和地皮費等所有費用交清,一切再作定論?

楊海義:岷州先賢楊昶

先生有理有據的提問使洋人頓時語塞。洋人見對方非等閒之輩,再也不敢坐地起價,胡亂收取費用。即日起,對隨帶物免費,船票適當降價,互相尊重,方便過往行人。如此振奮人心的訊息數日內成為轟動一時家喻戶曉的熱聞。那時的幾文錢,按物價相當於現在的幾十元不止,是岷縣人來之不易的口糧。先生為岷縣人民挺身而出,先禮而後兵,據說事後洋人親自登門拜訪,對其敬佩有加。凡事和為貴,這是一種睿智的體現,先生不失為飽學之士,以誠待人、以理服人、以德服人,這是一種大智慧。

民國中頁,駐岷軍閥魯大昌身為地方武裝力量的長官,面對民生等問題若無其事,楊昶憂心如焚,和幾位同仁協商,擬表到省上揭發魯大昌。慶幸的是,省長不是別人,恰是赫赫有名的鄧寶珊。因情況特殊,事關重大,鄧寶珊即回電:速解不得有誤!魯聞驚呼:誰競敢破天荒和本司令過不去,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吃了熊心豹子膽!知情後原是。。。。。即致涵,因公事多有衝撞,某月某日臨寒舍,略備薄酒,向諸君陪情道歉!殊不知在緊要關頭,幾位同仁膽小怕事驚慌失措,怕魯大昌不會善罷甘休,故而擺下鴻門宴發洩報復。即便是去也是飛蛾撲火自投羅網。惟楊昶沉著冷靜,無所畏懼,總之是為民請命,便昂首挺胸獨自一人前往。經稟,魯聞只來一人,其他。。。。。心裡打了個大大的問號,暗自佩服,自語:本司令戎馬一生,什麼樣的人物沒見過。未曾想到岷縣一彈丸之地競有如此捨己為人不怕死之輩,令其震撼。

楊海義:岷州先賢楊昶

不愧是戎馬一生的英雄,魯大昌親自出門迎接。赴宴後,先生非但毫髮未損,並且使魯大昌心悅誠服、五體投地。席間你推我讓稱兄道弟,言談舉止令魯汗顏,聲稱吾輩才疏德薄,望君海涵,往事一筆勾銷,一切以大局為重,握手言和。楊昶因工務纏身便起身告辭,魯親送府門,望著遠去的身影,內心對先生欽佩不已。

先生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憑勇氣和果敢解決了許多問題。一次次臨危不懼,總是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為民請命。一位教育工作者能讓叱吒風雲的軍閥司令佩服得五體投地。大行其道,不為個人得失,在他和古人心中,孝敬父母是小孝,為國為民是大孝。

如民族英雄林則徐所言:“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先生憂國憂民的家國精懷,恰恰與古人的精神意志相吻合。有好多人評價先生說,如先生生在古代,無疑是運籌帷幄的民族英雄。

“賢才不備,不足以為治。”他擔任岷縣第一中學校長,培養出許多優秀人才。先生對岷縣文化教育事業的貢獻功不可沒,他德高望重,故稱為賢者。先生不僅學識淵博,還擅長書法。晚年他寫了幾部經卷,部分墨寶被官方收藏。

1968年,先生走完了他光榮的一生。事蹟彪柄,德範常存。一首詩至今被人們廣為傳頌。“喧囂鬧市原非家,一任風雲亂似麻。人事已同秋意薄,是誰猶說錦天花。”全詩僅僅用了廿八個字,深刻的含意道盡了人世滄桑。有關先生的許多事蹟,被載入岷縣文史資料,給古岷州文化歷史增添了厚重的一頁!

先賢哲輩們的崇高精神是一座座不朽的豐碑!激勵著、鼓舞著一代又一代的人。直到今天,在許多場合人們依舊談論著先生許多感人的故事,他的靈魂和精神就像一棵挺拔的松柏,萬古長青!

作者簡介

楊海義:岷州先賢楊昶

楊海義

60後,農民,小學文化,甘肅岷縣人,愛好文學,2017年忙裡偷閒的開始學寫作,有作品發表《岷州文學》等刊物及微信平臺。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