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松:白頭進士的流浪人生

曹松:白頭進士的流浪人生

說起經典的邊塞詩,相信很多人都會想到“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這千古名句,它表達出的無奈與悲傷似乎可以穿越歷史,將讀者帶入那個刀光劍影的慘痛年代。然而,雖然這句詩家喻戶曉,卻鮮有人知道它的出處。也許在很多人心中,邊塞詩大多來自長期擔任相關官職的詩人,而偏偏這句詩的作者——曹松,在文學史上算不上鼎鼎有名,在一生中也只做了兩年官。

曹松一直不得做官的原因很簡單,他出身於底層,進入仕途的唯一途徑便是科考,然而生於唐朝末年的他正趕上腐敗盛行的時代,官場的不良風氣直接影響到了科考,不少有才學子名落孫山,曹松一直也是其中一員。

他從年輕時便四處求學和流浪,同行相伴的只有一頭毛驢和厚重的書籍,足跡主要遍佈在今廣東、福建一帶,他走走停停,穿越過不知多少山峰和村莊,遇到過不知多少嘲笑與失意,就這樣度過了幾十年的人生。這幾十年裡,他每日都在為溫飽和生計發愁,卻從未忘記讀書和學習,一如從未忘記渴望建功立業的初心理想。

不知是幸運還是不幸,他終於還是考取了進士,然而那時的他,已經是71歲的高齡,這也是為何後人稱他為“白髮進士”。彼時的他,入仕報國的心願雖未減少,但風燭殘年的身體早已不具備實現理想的能力,因此只做了兩年官就與世長辭,留下了百餘首詩。

風吹歲月白了頭,依舊記得夢中的家

曹松是今安徽人,因多年未中進士,不得不持續流浪求學,因而一直不得返回家鄉,同所有漂泊在外的人一樣,曹松對故土的思念之情從未停下,表達思鄉的感情也是他的主要創作方向之一。

憶歸休上越王臺,歸思臨高不易裁。

為客正當無雁處,故園誰道有書來。

城頭早角吹霜盡,郭裡殘潮蕩月回。

心似百花開未得,年年爭發被春催。

——曹松《南海旅次》

登高,大雁,書箋,明月,都是自古詩人描寫思鄉的主要寄託,曹松在這一首詩中集合了所有的元素,只渴望表達自己強烈的思緒。開頭點明自己是在登上越王臺後作此詩篇,雖然對故鄉思念不已,但曹松深知再多的思念也不敢有返回家鄉的奢望,便只好說“憶歸休上越王臺”,若是滿心思念,還是根本不要踏上越王臺的好,那一望無際的風景,那漫無目的視野,更讓人只想得到遠方的家鄉,這樣的風景,換來的只有更加沉重的心情。

曹松:白頭進士的流浪人生

對於曹松來說,流浪的地方和家鄉的距離足夠遙遠,遠得讓他看不到家鄉的鴻雁,收不到親人的書信,他便是這樣站在高處,一點一點看著晨霜在城頭的角聲中慢慢消失,再看著夜晚的退潮帶出了新的明月,他知道一天便是如此過去,歲月就是在不知多少次的角聲和潮水中流逝,而他離開家的日子,也是一天天地積累增加。

終於,曹松帶著日復一日不斷折磨的思鄉情誼,迎來送往了一個又一個春天,他形容自己的懷鄉之心彷彿含苞欲放的花蕾,每到春日都提醒著他夢裡的家鄉仍在遠方。春天是大多數詩人描寫欣欣向榮、萬物復甦的季節,卻成了曹松心中最難以釋懷的思鄉寄託,他認為,也許並不是每一朵花都想要開放,甚至總有花苞渴望沉寂的生活和機會,然而春風一過,所有花兒都必須競相燦爛,看似五彩美麗,不知這背後又有多少情不得已。

這樣的花朵和春日一如曹松的思鄉之情,他也許希望自己的情感能是一朵不必被迫綻放的花,可以深埋心底,可以不去常常想起。畢竟,對於離家太久的人來說,歲月中不斷增長的不止是白髮,還有對夢中家鄉的思念。

思鄉是詩詞中的常見題材,然而曹松這首《南海旅次》別出心裁,從時間的流逝和季節的更替中表現自己離家之久,又從花朵綻放這看起來本該美好的景色中看出不一樣的情感,讓讀者更真切得感受得到他的這份鄉愁,是多麼身不由己。

看過世間的冷暖,不減內心憂民的熱忱

曹松生活於唐朝晚期,從安史之亂後,四處就從未停止過區域性戰爭,之後又接連發生農民起義,一時間狼煙四起,百姓民不聊生。雖然曹松也是個出身底層的人,連生活安定都達不到,但他的心思並不只是沉浸在尋找下一頓飽飯,他還是個憂國憂民的人,他和大多出身士族的文人學子一樣,擔憂著這個國家,同情著飽受戰火困擾的百姓們。

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曹松《己亥歲·其一》

傳聞一戰百神愁,兩岸強兵過未休。

誰道滄江總無事,近來長共血爭流。

——曹松《己亥歲·其二》

這兩首“己亥歲”是典型的描寫現實和政治題材的詩篇,其中的名句“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也是出自於此。詩篇的開頭,曹松將澤國和戰圖形成了對比,大唐曾經也是風光一時的鼎盛王朝,在周邊國度中享有很高聲望,然而曾經這些富庶的土地,現今已經一點一點被戰爭籠罩。

曹松:白頭進士的流浪人生

這樣的局勢下,最痛苦的莫過於百姓,過去那些出賣勞力勉強餬口的辛苦日子,在戰爭年代也成了奢望。有多少詩人批判過嚴苛的賦稅,有多少文人感慨過百姓的辛勞,然而他們的情感,在曹松的這篇“己亥歲”中甚至顯得不那麼強烈,因為在這首詩中,讀者明顯感受到,苟且偷生,也遠遠好過死於戰爭。

亂世造英雄,可是英雄又如何能憑一己之力成為英雄,榮華與聲望,均是踩在戰場將士們的屍首上一步步獲得。這便是這首詩的中心旨意,一名將領的成功下,有多少不知姓名的枯骨,枯骨背後,又有多少家庭的眼淚,命運的顛覆。

戰爭總是由人發起,它殘酷到連萬能的神靈都無法阻止,那些曾經海晏河清、歌舞昇平的地方,漸漸地失去繁盛與光輝,取而代之的是廝殺和死亡。曹松流浪四方,自然見多了這樣生離死別的場面,他悲從中來,寫下這流傳萬年的“己亥歲”,作詩時的他,聲淚俱下,寫出的作品,字字錐心,哪怕過了千百年,他對戰爭的獨特描寫,依舊讓每個時代的人觸目驚心。

他不是什麼戰場上的勇士,也不是有機會為民請願的忠臣,他一介布衣,貧困且有風骨,哪怕寒風凜冽,天地渾濁,他也要吟出這家國情懷的詩句。

生活充滿苦難,理想中的世界不曾暗淡

除戰爭詩外,曹松憂國憂民的思想也體現在其他情感的詩中,尤其在描寫節日時的詩句居多。中秋、除夕,這些中國人傳統的團圓節日,也是自古詩人常寫的主題之一,曹松在這些日子中,除了表達節日祝福和個人情感,也不乏對天下蒼生的美好願景。

無雲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盤上海涯。

直到天頭天盡處,不曾私照一人家。

——曹松《中秋對月》

殘臘即又盡,東風應漸聞。

一宵猶幾許,兩歲欲平分。

燎暗傾時鬥,春通綻處芬。

明朝遙捧酒,先合祝堯君。

——曹松《除夜》

同樣是描寫中秋的景色,曹松卻在風景後表達了自己的崇高理想,他希望天下平等,如月光那般,“不曾私照一人家”,無論貧窮富貴,男女老幼,皆可平等地享受這份美麗。又如一年一度的除夕之夜,曹松描寫著過年的景象,舉杯遙祝著自己未見的朋友,遙祝著歷史上帶來太平盛世的明君們,也遙祝著同在一片時空的天下眾生。

曹松:白頭進士的流浪人生

這便是曹松,他不是一個被命運眷顧的人,更不是一個輕鬆實現了理想的人,相反他的人生裡充滿著無休止的等待和幾十年如一日的貧窮,但他並沒有因為這些心胸狹窄,而是以更大的理想和情懷遊走于山川大河,他對戰爭和民生的看法,對天下大同的認知程度,甚至都超越了很多當時做官的文人們,這也是為何在中國的文學史上,即使邊塞詩、思鄉詩數量多不勝數,即便曹松並沒有太大名氣,但他依舊可以寫下流傳千古的經典名句。

曹松最終是在遺憾中走完了此生,大約是遺憾中進士後未有報效國家的機會。相信若是一切可以重來,他大概會祈求漂泊的日子可以短一些,祈求無論是路途還是仕途,能所求皆如願,所行皆坦途;更重要的是,他大概還是會希望自己如此生一般,無論什麼年紀入仕,都懷有熱血和風骨,一如剛踏上流浪時的少年與熱情,永遠未老。

作者:珮安歌,一個熱愛文字和火鍋的正經少女。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