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談: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祭祀禮儀,你還知道多少

《史記·禮書》記載:“

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

”。中國曆代各民族的祭祀是一門歷史文化。民族的不同,構成各具風格的祭祀文化。

祭的上半部分,左邊是牲肉,右邊是一隻手,下面是神。祀,左邊是神,右邊是巳。巳也,四月,陽氣巳出,陰氣巳藏,萬物見,成文章,故巳為蛇,象形。

春節、端午節、清明節、中元節、重陽節等是由原始信仰形成祭祀天地神靈、祖先的節日。

文化漫談: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祭祀禮儀,你還知道多少

祭祖制度

祭祀,中國神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獻《周禮 天官 大府》記載:“邦都之賦,以待祭祀”,《左傳 文公二年》中也提出:“祀,國之大事也。”也就是說,國家所徵的稅賦,就是用於祭祀的,因為這是一個國家的大事。祭祀是敬天地,不忘先祖的重要表現。

在古老的氏族部落時期就有了對祖先的崇拜。祭祖儀式也是於周朝時形成定製的。周朝確立了用人陶、麵點取代活人祭祀的方式,同時還制定了一系列的祭祀禮節,如上香、讀祝文、奉獻飯羹、奉茶、獻帛、獻酒等。儀式十分隆重、莊嚴。此時,人們對祖先的感覺是驕傲和敬畏。

文化漫談: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祭祀禮儀,你還知道多少

春秋時期,隨著儒家倫理觀念的深入人心,祭祖又增加了緬懷和追憶的意味。

等到秦漢,祭祖不再侷限於大的氏族,普通家庭也可以將自家的長輩放在供桌上進行禮拜,且不限時間,可以隨時祭祀。

祭祀禮儀

中國古代祭祀十分講求禮儀,有完整細緻的流程。一場盛大的祭祀活動舉行前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首先是確定祭祀場所。在古代,最早的祭祀場所就是一塊平整的土地,稱之為“墠”。

《禮記 禮器》曾記載,最早先祖們向神靈表達敬意時,不會設壇,只是掃出一塊平整乾淨的地即可。“

封土設壇”是後來才形成的禮節。根據神靈的不同,壇的規格和樣式也不同。如祭天時,壇依照天的形狀修成圓形,稱為“圓丘”;祭地時,壇修成方狀,稱為“方丘”。

後來,在壇的基礎上建起房屋,稱之為“宮廟”。宮廟最初只是為祭祀祖先而建造的,後來很多神靈也有了廟,如土地廟、龍王廟、城隍廟等。

其次是確定參加祭祀的人。一場大的祭祀活動常常有幾千人參加,包括主祭、祭司、觀禮者、樂舞表演者和服務人員,等等。其中,主祭作為與神溝通向神靈禱告的人,必須在祭祀日的前幾天就開始齋戒,祭祀當天還要沐浴更衣。

文化漫談: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祭祀禮儀,你還知道多少

祭司負責主持整個祭祀儀式,同時一面代表人向神獻祭,一面代表神向人傳諭。

最後是準備祭品。等這一切工作準備就緒後,祭祀儀式就正式開始了。以清朝祭祀地壇為例,整個儀式共分九個儀程,即迎神、奠玉帛、進俎、初獻、亞獻、終獻、撒饌、送神、望瘞等。每進行一項儀程要奏不同的樂章,還要跳“八佾”舞(由六十四人組成的古代天子專用的舞蹈)。

祭祀對人類來說,是相信神的存在,是對神的信仰和真誠的崇拜。也正因為人類有了這些善念和善行,神才降慈悲與我們,我們才有安定的休養生息的環境。否則,人類就會走向反面,種種讓人不寒而慄的災難便會接踵而至。

人們對神靈的歸順,可以跪拜叩頭,可以焚香燃紙,但對神靈來說最實惠的祭祀方式還是獻上祭品。人有七情六慾,神靈也是如此。我們瞭解了祭祀的物件、祭品、場所等要素,但要全面認識祭祀文化,還必須瞭解祭祀的儀式和禮制,瞭解古代祀典和民間習俗,對於這些,我們將做進一步探討。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