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古論今說《論語》(199):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

孔子說:“國家有道,要正言正行;國家無道,還要正直,但說話要隨和謹慎。”

孔子特別欣賞南容這樣的人:國家有道時當官,有所作為;國家無道時也能明哲保身。在亂世,正直的品行是不能改的,但說話,就要多多注意了,以勉帶來殺身之禍。保全氣節,同時也要保全生命,這是最高原則。

談古論今說《論語》(199):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

生逢亂世,比如周厲王在位時,“腹誹”也會被問罪,就應“危行言孫”,明哲保身,不做沒有必要的犧牲,採取出世的態度。等有道的時代來臨,便可以入世體現自身的價值。

比如西漢末年的桓榮,年輕時在長安求學,拜博士九江人朱普為老師,學習《尚書》。他家裡很窮,無以為生,於是就靠做傭人來獲取生活的費用。他勤奮好學,孜孜不倦,求學十五年中都沒有回過一次家。

王莽篡位之後,桓榮回到家中。後來,他老師朱普去世,桓榮到九江奔喪,親自為朱普建造墳墓。之後,他留在那裡以教書為業,有幾百個學生聽他講課。

王莽死後天下大亂,桓榮抱著經書同弟子們一起逃避到山中去,他雖然經常忍飢挨餓,卻仍然不停地講述經書。

東漢光武帝劉秀建武十九年,桓榮被徵召到大司徒府中任職,那時,他已經六十多歲了。當時,劉莊剛剛被劉秀立為太子。劉秀在選取精通經書的人士時,任命桓榮的弟子豫章人何湯為虎賁中郎將,讓他負責教授太子劉莊《尚書》。劉秀曾問何湯的老師是哪一位,何湯回答說是桓榮。劉秀當即召見桓榮,讓他解說《尚書》。劉秀聽過桓榮的解說之後,非常滿意,任命他為議郎,賜給他錢十萬,讓他去教授太子讀書。

建武二十八年(53年),劉秀任命博士張佚為太子太傅,而任命桓榮為少傅,賜其輜車、乘馬。

劉莊即位為帝,即漢明帝。明帝尊桓榮以師禮,授任桓榮二子為郎。當時桓榮年過八十,自認為已經年邁多病,幾次上書請求辭職,每次明帝都多加賞賜。明帝曾經坐車到太常府,讓桓榮坐在東面,設定几杖,集合驃騎將軍、東平王劉蒼以下百官和桓榮的學生數百人,明帝親自執業,每次開口就說:“大師在這裡。”禮畢,把太官供具全部賜給桓榮家。

永平二年(59年),三雍(明堂、靈臺、辟雍)建成,明帝授桓榮為五更。每次舉行大射、養老禮畢,明帝引桓榮和弟子升堂,自己執經書講說。又封桓榮為關內侯,食邑五千戶。

桓榮每次生病,明帝都派使者慰問,太官、太醫絡繹不絕。後來桓榮病重,上疏謝恩,讓還爵土。明帝親自到他家問安,入街下車,捧著經書上前。桓榮死後,明帝親自為他變服,臨喪送葬,在首陽山之南賜桓榮冢塋。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