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詩人李商隱,他的人生就是一首無題詩

(本文約8500字,閱讀大概需要15分鐘)

記得在我的學生時代,學校似乎跟白牆有仇,只要空出一塊就必用寫有各種名人名言的條幅覆蓋之。當然這些名言都是鼓勵我們苦學上進的,比如“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什麼的,曾經讓我大發過感慨。當然,在公開場合的感慨都是正面的,比如深受鼓舞啦,瞅一眼乾勁十足、念一句熱血沸騰啦,說這些玩意簡直是督促我輩學子發憤圖強的不二法寶啦。不過在私下裡,卻沒少大罵在那些條幅上署名的傢伙都是些混賬玩意,簡直是為虎作倀,幫著老師欺負我們這些祖國的花朵。

晚唐詩人李商隱,他的人生就是一首無題詩

這些玩意是不是看起來很眼熟?反正我瞅一眼晚上都得做噩夢……

後來長大了,不再是無知的傻孩紙了,才發現當年上了老師的當,還曾冤枉過人。比如當年被掛在牆上的那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其實在《莊子·內篇·養生主》第三節中的原文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 翻譯成大白話的意思就是“生命有限而知識無限。 以有限去求無限,必然傷害有限的身體,既然如此還在不停地追求知識,那可真是十分危險的啊!”

莊子本來是在教我們養生或者偷懶,結果卻被篡改得面目全非。類似的例子還有愛迪生關於天才的那個著名的定義等等,簡直數不勝數。反正當年的孩子傻,還沒有網路,老師們簡直可以為所欲為,結果培養出我這麼個大坑貨。

還有一句著名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當年也在牆上。每當老師感慨自己的不易和辛勞,尤其是在痛斥我們這幫白眼狼時,通常都愛引用這句話以自喻,往往還令我慚愧萬分。可後來看到這首當年翻爛語文課本也找不到的原詩時,才發現自己又上了當: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哪怕是我這樣的學渣,也能一眼看出這首詩壓根跟師德師恩沒有半毛錢關係,而且還是首讓傻孩紙都感到羞羞的戀情詩……當時的感覺真是此詩一現毀童年啊!

晚唐詩人李商隱,他的人生就是一首無題詩

圖中的妹紙看起來像老師?不知道李商隱泉下有知會做何感慨

這首詩的作者是李商隱,詩名沒有,所以只能叫《無題》。這個無題的來由,可能是因為年久失傳,當然也可能是老李患有文人中常見的一種職業病——起名困難症。在李商隱現存的詩作中,以《無題》命名的大概就有30多首,我們耳熟能詳的“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豈知一夜秦樓客,偷看吳王苑內花”、“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等名句,要是有人問起出處,“無題”二字便可以統統打發。

哪怕是被譽為李商隱最難以被解讀的代表作、著名到了老李因此詩被稱為“迷蝶詩人”的《錦瑟》,其實也不過是按古詩的慣例以篇首二字為題,實是借瑟以隱題的一首無題詩。

所謂無題詩,是指作者不便於或不想直接用題目來顯露主旨的詩歌,李商隱便是這種詩歌型別開山鼻祖和最著名的代表人物:

“自來解無題諸詩者,或謂其皆屬寓言,或謂其盡賦本事。各持偏見,互持莫決。餘細讀(李商隱)全集,乃至實有寄託者多,直做豔情者少,夾在不分,令人迷亂耳。”(《玉溪生詩集箋註》清·馮浩)

而李商隱的一生,如果摘掉詩人這個標籤,剩下的似乎也只能用“無題”二字來概而括之了。

先來簡單說說李商隱的生平。

李商隱,生於唐元和八年,字義山,號玉溪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 ,晚唐著名詩人,和杜牧合稱“小李杜”。他曾反覆在詩文中自稱李唐宗親,事實上好像也是這麼回事——不過劉備能被舉世公認為中山靖王之後,還被尊稱為“皇叔”,那是因為人家手中有權有兵。李商隱不過一介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哪怕是當今皇帝的私生兒子,也不能給他帶來任何好處。

晚唐詩人李商隱,他的人生就是一首無題詩

李商隱的一生,在學問成就上是一場勵志劇,除此之外都是悲劇

不過老李卻把書生這個的身份做到了極致,那就是中了進士。不僅如此,他的爺爺李叔洪、父親李嗣也是進士,這就是著名的“一門三進士”。這種事情要是發生在兩宋以後,將是一段必在青史中大書特書的佳話,比如北宋的蘇洵、蘇軾、蘇轍,明朝的楊春、楊廷和、楊慎。然而在科舉制度還不完善、也不受重視的唐朝,李氏祖孫三人能得到的結果卻只有“然並卵”。

與兩宋以後一次科舉錄取數百人、上榜即可授官不同,唐朝的科舉不但錄取人數少——唐朝289年間舉辦科舉考試268次,共錄取進士7448人,平均每榜只有28人,而且更大的不同在於行卷的風氣和吏部的釋褐複試。

行卷之風源於當時的科舉考試並不糊名,而且有權勢、有文名或與考官關係密切者都能參與到閱卷定榜中去,稱之為“通榜”。因此應試的考生為了擴大名氣、增加及第的可能性,多將自己的詩文寫在卷軸上獻給這類人物,以求推薦,稱之為“行卷”,並蔚然成風:

“ 薛保遜好行(即行卷)巨編,自號‘金剛杵’。太和中,貢士不下千餘人,公卿之門,卷軸填委,率為閽媼脂燭之費,因之平易者曰:‘若薛保遜卷,即所得倍於常也。’劉允章侍郎主文年,榜南院曰:‘進士納卷,不得過三軸。’劉子振聞之,故納四十軸。”(《唐摭言·卷十二·自負》五代·王定保)

既有行卷,就避免不了舞弊和徇私,所以在唐朝即便透過科舉考試成了進士也不授官,而是要參加吏部的釋褐試,再次考中才行——這次考試可是要糊名的。

晚唐詩人李商隱,他的人生就是一首無題詩

有統計稱從隋唐到清末,科舉共錄取進士16萬人之多,而唐朝取士數量不過是其中的零頭而已

李商隱一生的悲劇,就源於這行卷之風,從此被捲入了黨爭。當時被唐文宗嘆為“去河北賊易,去朝中朋黨難”的牛李黨爭不但你死我活,而且壁壘分明,但凡是個當官的都得挑邊站,非牛即李,唯獨還是個芝麻綠豆官的李商隱成了個異類——有人說他是牛黨,有人看他像李黨,還有人覺得這傢伙兩邊不靠是個牆頭草。於是這個異類就成了千人捶、萬人打的物件,並從此在官場中隨波逐流,蹉跎了一輩子,最終以“副處級科員”的身份了此殘生。

一場愛情毀終生——再來說說李商隱是怎樣捲入牛李黨爭的。

在新舊兩唐書的李商隱傳中,關於他的品行都用了一個非常明確的貶義詞——“無行”:

“時令狐楚已卒,子綯為員外郎,以商隱背恩,尤惡其無行。”(《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下·列傳第一百四十》)

“茂元善李德裕,而牛、李黨人蚩謫商隱,以為詭薄無行,共排笮之。”(《新唐書·卷二百三·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所謂無行,就是指行為惡劣。在唐朝那個潮流開放、魏晉遺風猶存的年代,像李白那樣狂放不羈的傢伙都能令人讚賞,哪怕是當街裸奔也只會被認為有狂士之風。因此,在這樣的時代被指責為“無行”,後果恐怕尤為嚴重,一定是犯下了惹得天怒人怨、世所不容的大錯才至於此。

晚唐詩人李商隱,他的人生就是一首無題詩

李白可以“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也可以讓高力士脫靴,這在唐人看來是狂士之風,而非品行問題

李商隱被人所詬病的,恰恰是在古人看來在道德品質上的十惡不赦之罪——背信棄義。

李家“一門三進士”,這要是在兩宋之後,妥妥的一個至少遺澤百年以上的大家豪族就此崛起。可在士大夫階層尚未與皇帝“共天下”的唐朝,李家卻連吃飽穿暖的小康生活都難以保證,尤其是在父親李嗣早逝之後,身為長子的李商隱不得不替人抄書以求養家餬口。

不過李商隱是個天才,“五歲誦經書,七歲弄筆硯”,十幾歲時就憑著秀麗的書法和漂亮的古文成名,並因此結識了白居易和令狐楚等前輩:

“(李商隱)初得大名,薄遊長安,尚希識面,因投宿逆旅,有眾客方酣飲,賦《木蘭花》詩就,呼與坐,不知為商隱也。後成一篇雲:‘洞庭波冷曉侵雲,日日征帆送遠人。幾度木蘭船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客問姓名,大驚稱罪。時白樂天老退,極喜商隱文章,曰:‘我死後,得為爾兒足矣。’白死數年,生子,遂以‘白老’名之。”(《唐才子傳·卷七》元·辛文房)

時任東都留守的大儒令狐楚更是尤為青睞李商隱,不但將生活拮据的後者收為幕僚,還傾畢生所學授之,又讓兒子令狐綯與李商隱相交為友——在當時觀點看來,令狐楚對待李商隱簡直是以“半子”視之。尤其是在小李科舉不順時,老令狐不惜以權勢向考官施壓,李商隱才得以中了進士。而在令狐楚臨終之際,也是讓小李代筆向皇帝進遺表,在某種程度將此舉視作把李商隱當成了自己的政治接班人也不為過。

晚唐詩人李商隱,他的人生就是一首無題詩

有人質疑令狐楚的牛黨身份,可他的兒子令狐綯卻是貨真價實的牛黨干將

在所有人看來,令狐楚對於李商隱用“恩重如山”來形容也毫不為過。而後者若是老老實實的按照前者的安排,憑藉令狐家的家世和影響,李商隱毫無疑問將在仕途上一帆風順,成為一顆政壇新星也不無可能。

可問題是李商隱是個詩人,而且還不是類似老杜的那種現實主義風格的,更偏向於浪漫主義——這類詩人最大的問題就是無組織無紀律,尤其是想一出是一出,完全無法按照常理度之。

所以在料理完了令狐楚的喪事、吏部釋褐試還沒開始這段時間裡,無所事事的李商隱接到了時任忠武軍節度使王茂元的邀請,去給老王做了一段時間的幕僚。

作為一個20多歲、還未踏入官場的年輕人,我不認為李商隱在做出這個決定前,曾經對王茂元做過什麼背景調查,更不可能對這一決定會給自己造成什麼影響做出過周密、老練的判斷。事實上,李商隱一生中在仕途上的表現都是幼稚的、直率的甚至是愚蠢的,比如他在任弘農(今河南靈寶)尉時,因為得罪了上官憤而辭職。辭職就辭職唄,弘農尉一職不過九品小吏也沒啥值得可惜的,可李商隱偏不,非得發揮特長寫下一首《任弘農尉獻州刺史乞假還京》——不發完牢騷、不把上官得罪死誓不罷休:

“黃昏封印點刑徒,愧負荊山入座隅。

卻羨卞和雙刖足,一生無覆沒階趨。”

要不是那個該死的上官被調走、接任的恰好是與他惺惺相惜的詩人姚合,李商隱肯定要倒大黴,被弄死了都沒處說理去。

晚唐詩人李商隱,他的人生就是一首無題詩

年輕氣盛的李商隱做出這種事情一點都不奇怪——誰年輕時沒認過死理、做過蠢事?

所以我認為他之所以接下王茂元的差使,除了閒著也是閒著這個理由以外,大概就是窮怕了想賺倆零花錢。有人覺得小李打算在牛李兩黨左右逢源、撈取政治好處,不僅是想多了,而且也太過於高估了李商隱的政治智商。

中國古典詩詞的黃金時代無過於唐宋,這並不奇怪,因為當時科舉考的就是以詩詞歌賦為主。等到了朱元璋改考八股,寫詩填詞成了不務正業,詩人們自然也就混得一代不如一代。但在李商隱那個時代,一名出色的詩人往往被視為傑出的人才、官場的種子選手,身為一介武夫的王茂元也不例外。何況小李的詩才連當時的文壇第一人白居易都羨慕不已,老王自然認為這是一個難得的投資物件,於是重倉押注把女兒嫁給了李商隱。

對於老王的這個閨女,李商隱顯然是極為滿意的,這可是有詩為證的——他的那首水準尚在《錦瑟》之上、堪稱一生詩作代表的《夜雨寄北》,就是寫給千里之外的妻子王氏的思念之作: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年輕人和文人、尤其是一腦袋“羅曼蒂克”的年輕文人一旦被愛情衝昏了頭腦,那是極其可怕而且不顧後果的。哪怕皇帝老子都不會放在眼裡——你跟我說什麼仕途、輿論和阻力?滾犢子!少拿這些庸俗不堪的玩意玷汙我們純潔無瑕的愛情!

晚唐詩人李商隱,他的人生就是一首無題詩

如此美好的詩句,必有如此美好的愛情

我也年輕過,吹口大氣也敢自詡是個半吊子的“文人”。所以按照同理心我不認為李商隱做了王茂元的女婿,有什麼與政治和官場相關的考量,這只是一個滿腦子風花雪月的25歲青年,按照自己的本心作出的選擇而已。

況且說王茂元是李黨,也多有牽強附會之嫌。

我們首先要明確老王的身份——先後歷任嶺南、涇原、忠武軍和河陽節度使,也就是我們熟悉的“藩鎮”。

如今一提起藩鎮就讓人想到軍閥、割據、內戰等負面的聯想,其實並非如此。唐朝設定藩鎮是為了保衛自身安全——東南藩鎮從財力上支撐朝廷,邊疆藩鎮用於對外作戰,中原藩鎮則具有鎮遏河朔、屏障關中、溝通江淮的作用。事實上,在唐朝中後期的大部分時期裡,藩鎮割據只是極個別的現象,絕大部分藩鎮都能遵守中央政府的命令:

“自用兵以來,河北三鎮每遣使者至京師,李德裕常面諭之曰:‘河朔兵力雖強,不能自立,須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軍情。’”(《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八·唐紀第六十四》)

因此,唐朝中央與藩鎮的關係非常複雜,所以才有“故唐之弱者,以河北之強也;唐之亡者,以河北之弱也。”(《日知錄·卷九》)的說法,但藩鎮制度確實維繫了國勢中衰的大唐王朝又相對穩定的延續國祚100多年。

而藩鎮的失控和大規模的割據是發生在黃巢起義之後,這時候王茂元和李商隱的墳頭都不知道長過多少遍草了。當時老王這個“藩鎮”其實日子並不好過——甘露之變後,他在朝中的靠山鄭注被宦官殺死,老王散盡家財拼命賄賂才保住性命,並改授忠武軍節度使。

在印象中唐朝的節度使都是世襲的,地方上就是土皇帝,這依然是黃巢起義之後的事情。看看可憐的老王這個節度使當的——先在廣東,然後被一竿子支到了甘肅,再被調回河南。別說作威作福了,簡直就是上官(比如牛、李)動動嘴,節度使就得跑斷腿。在這種情況下,老王非但不敢跋扈、自立,相反還得經常裝孫子——別說得罪了皇帝和朝中的權臣,哪怕朝堂上的風向一變,他都可能小命不保。

晚唐詩人李商隱,他的人生就是一首無題詩

看看王茂元幹過節度使的地方(紅圈處),就知道那時候的藩鎮跟我們想象的完全不同

所以結交一下朝中的權臣,送送禮、拍拍馬屁什麼的對於王茂元這樣的藩鎮來說,其實與結黨營私、排斥異己、升官發財什麼的沒有半毛錢的關係,純粹是為了自保——不管朝中當權的是李德裕還是牛僧孺,哪怕是張三李四上了位,老王該結交的一樣得去結交。比如牛黨的骨幹楊嗣復拜相時,掛著李黨標籤的老王也得忙不迭的跑去敬獻賀狀,另一位牛黨代表人物李宗閔倒黴的時候,他還得趕緊寫信去慰問一下。

只不過在王茂元比較出風頭的那段時間,朝中得勢的是李德裕。王茂元只要腦子沒進水,肯定沒少去拍老李的馬屁——在那個被嚴格區分陣營、非此即彼的朝堂,老王就成了李黨。

於是正跟老王的閨女好得蜜裡調油的李商隱,理所當然的也就成了李黨。

可問題是對李商隱恩重如山的令狐楚,卻是個貨真價實而且分量極重的牛黨,他的兒子令狐綯更是牛黨後期的領袖人物:

“彭陽奇章(令狐楚受封彭陽郡公,牛僧孺的族祖牛弘為前隋奇章郡公),起徒步而升臺鼎。觀其人文彪炳,潤色邦典,射策命中,橫絕一時,誠俊賢也。而峨冠曳組,論道於皋、夔之伍,孰曰不然?如能蹈道匪躬,中立無黨,則其善盡矣……嗚呼楚、孺,道喪曲全!”(《舊唐書·卷一百七十二·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所以,牛黨視李商隱為忘恩負義、“詭薄無行”的叛徒就不奇怪了。至於李黨一方面因為令狐楚的關係不會把他當成自己人,另一方面李商隱雖是王茂元的女婿,可王茂元是誰——把這貨當成李黨的外圍、跟班小弟恐怕都嫌不夠資格,更何況他的女婿?

於是李商隱就成了這場黨爭之中姥姥不親、舅舅不愛的貨色,誰想起他來都忍不住踹上一腳,這還有個好?

當一個官場萬人嫌混到了無人理睬的地步,這算是一種成功還是失敗?

與李商隱大致同期的晚唐著名詩人燦若繁星,比如白居易、劉禹錫、杜牧、元稹、韓愈、柳宗元等等,其中前三人或多或少的也捲入了牛李黨爭。

此時的白居易已經步入暮年,久經仕途考驗的老白自然不乏老練的政治智慧和手腕,所以他秉持“執兩用中”的原則,持中立、調和的騎牆態度超然於黨爭之外,而決不捲入朋黨傾軋的漩渦,因此得以善終;而另一個老傢伙劉禹錫因為年輕時吃過“八司馬事件”的大虧,所以學了乖,一方面他與李德裕堪稱忘年之交,同時也能與牛僧孺詩作唱和、閒來共遊。雖然劉禹錫晚年不甚得志,但也未在這場歷時40多年的慘烈黨爭中遭過罪。

晚唐詩人李商隱,他的人生就是一首無題詩

相比於白、劉這兩個成了精的老傢伙,“小李杜”都狠狠的吃了一把年輕的大虧

可是後來並稱“小李杜”的李商隱和杜牧這兩個不諳世事的年輕人,卻倒了大黴。

杜牧是自作自受。他曾得牛僧孺賞識得授監察御史,自然得不到時任宰相的李德裕的好臉色。不過小杜就是有才華呀,詩文寫得天花亂墜,讓看他不順眼的老李都忍不住想提拔他。這下小杜就患上了“選擇障礙症”,一會兒倒向牛黨,一會兒又想跟著李黨混。這樣的人下場可想而知,杜牧不到50歲就鬱鬱而終。

小杜再怎麼慘,也當上過刺史,還曾讓牛李兩位大佬爭著想要當他的伯樂。而小李的仕途則是慘到讓人無話可說——他所擔任的最高官職秘書省校書郎不過是個正九品上的芝麻綠豆官,而且時間還不長。剩下的時間除了閒居,就是給人當幕僚。

李商隱在仕途上卑微到了除了開始時被牛李兩黨一起嫌棄以外,到了後期他幾乎被人無視到不值得在權力鬥爭中被排擠的地步,這能不能算是因禍得福?

晚唐詩人李商隱,他的人生就是一首無題詩

在李商隱的一生中,這樣的笑容應不多見,不禁讓人有些心酸

開成三年,剛剛經歷了“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的李商隱參加了吏部的釋褐試——這貨的腦門上剛剛貼上“詭薄無行”、背主忘恩的金字招牌,能被錄取就有鬼了。所以他理所當然的被除了名,官是甭想當了。

次年,不屈不撓的李商隱再次參加考試。可能是去年的事情熱度有所降低,也可能是他的才華實在是過於出眾,當然我覺得更大的可能性是因為吏部釋褐試是糊名的,所以考官一不小心看走了眼,居然讓李商隱僥倖過了關。

李商隱從此步入官場,而且開局即巔峰——被授職秘書省校書郎,這是個正九品上的小官,卻是他一生中擔任過的最大的官職:

“(秘書省著作局)郎二人,從五品上;著作佐郎二人,從六品上;校書郎二人,正九品上;正字二人,正九品下。”(《新唐書·卷四十七·志第三十七》)

可是李校書郎的屁股還沒坐熱,“詭薄無行”的報應就來了:他被踢出京師,改任弘農縣尉。按唐制,縣尉只是個卑微的俗吏,低於縣令、縣丞和主簿,負責地方治安。本就因此憋了一肚子氣的李商隱,更是因為與上官發生衝突,發生了前文提過的《任弘農尉獻州刺史乞假還京》事件,雖經姚合調節,但是他不久後還是辭職了。

會昌二年,李商隱以書判拔萃復入秘書省為正字。不過他的黴運還沒完,很快又因母親病故而丁憂三年——這對於李商隱的打擊是致命的,因為這3年李德裕正處於仕途巔峰,本是他可能青雲直上的唯一機會(哪怕他並非真正的李黨)。而等到頭上掛著李黨標籤的李商隱回京時,李德裕已經失勢,牛黨重新上臺,自然沒他的好日子過。

晚唐詩人李商隱,他的人生就是一首無題詩

對於高高在上的李德裕來說,恐怕連正眼都沒瞅過李商隱這個“李黨”

雪上加霜的是,他在家守孝的時候王茂元也死了。李商隱的老泰山活著的時候沒少坑他,好不容易能幫他一把的時候,卻迫不及待的掛掉了——誰見過這麼坑女婿的老丈人?

會昌五年,李商隱結束守孝回京繼續擔任秘書省正字。此時的牛黨炙手可熱,李黨成員紛紛倒黴,不過李商隱太過於位卑職微了,以至於牛黨即便想打擊報復,都想不起這個小蝦米。大中元年,給事中鄭亞被貶為桂林刺史,李商隱受邀作為他的幕僚南下,可不到一年鄭亞又被貶至循州,這回他沒法跟去了,只能失業。

此後的李商隱窮困潦倒,甚至不得不求助於令狐楚的兒子令狐綯,然後理所當然的遭到了拒絕,最後只好費盡周折找到了一個盩厔縣尉的差使——這正是跟10年前他棄之如敝履的弘農尉一樣的職位啊!

次年,他又受到武寧軍節度使盧弘正的邀請,前往徐州任職。不過黴運似乎具有傳染性,老盧很快又掛掉,於是李商隱第二次失業。

大中五年,李商隱的妻子王氏病故,這給了他致命的打擊,再也無心追求仕途。同年,他受西川節度使柳仲郢邀請擔任幕僚,在此期間李商隱一直鬱鬱寡歡,開始對佛教產生了興趣,甚至打算出家為僧。

數年後,李商隱回鄉閒居,於大中末年病逝。

最後總結一下。

李商隱留存至今的詩作約有600首,其中的詠史詩成就很高,但無題詩才是他獨具一格的創造——這些詩作大多以男女愛情相思為題材,情調幽美,善於把心靈世界的朦朧影象,以比興、象徵、用典、暗示等隱約曲折的方式化為恍惚迷離的詩的意象,表現出朦朧多義的特點,千百年來吸引著無數讀者,令人百讀不厭:

“商隱工詩,為文瑰邁奇古,辭難事隱。及従楚學,儷偶長短,而繁縟過之。每屬綴,多檢閱書冊,左右鱗次,號‘獺祭魚’。而旨能感人,人謂其橫絕前後……後評者謂其詩‘如百寶流蘇,千絲鐵網,綺密瑰妍,要非適用之具’。斯言信哉……商隱文自成一格,後學者重之,謂‘西昆體’也。”(《唐才子傳·卷七》元·辛文房)

同時李商隱出眾的才華加上易於感傷、內向型的性格,使得他的部分詩作(尤其是無題詩)詞義隱晦,令人難以索解,似乎無論如何箋解都難以服眾。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那首被人冠以《錦瑟》之名的無題詩: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關於這首詩的解讀,有人說是寫給一個叫“錦瑟”的侍女的愛情詩,有人說是寫給亡妻王氏的悼亡詩,還有人認為單純就是寫瑟的詠物詩。此外還有影射政治、對自己的人生自傷自憐等說法,反正是眾說紛紜,其中以“悼亡”說和“自傷”說附和者為多。

晚唐詩人李商隱,他的人生就是一首無題詩

《錦瑟》之美,可謂字字珠璣,可下酒,可入夢

金末文學家元好問曾作《論詩三十首》,這是繼杜甫的《戲為六絕句》之後用絕句形式比較系統地闡發詩歌理論的又一著名組詩,其中的第12首說的就是李商隱:

“望帝春心託杜鵑,佳人錦瑟怨華年。

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

後人稱李商隱的詩體為“西昆體”,漢朝鄭玄為古書所作箋註極受後人重視。元好問感慨的是李商隱的詩大多晦澀難解,所以一般人只愛他詩句中瑰麗的文字和深邃的意境,卻沒有人為他的作品像鄭玄注古書那樣作出完美註解。

我卻認為,元大家想多了。

這世上有太多的人,才智平平,一生庸碌,生平多有不如意之事,喝口涼水都經常塞牙……想想我們的周邊,甚至我自己,其實大概也就是這樣的人。

李商隱就詩才文華而言,即便稱不上世間皇者,也為王者。可是在為人處世,尤其是官場仕途上,他其實跟大多數的普通人一樣,經常會做錯事、蠢事。他的一生坎坷不斷,其實並非天生黴運,只不過是在某些當時並未在意、其實非常關鍵的選擇上,作出了錯誤的決定,併產生了一系列負面效應而已。

要是這麼想,其實我這半輩子,即便沒有李商隱那麼倒黴,也差不了太遠……

我倒黴了大不了罵罵街,可是李大詩人動動筆頭子就能流傳千古——其實《錦瑟》也許跟今早我罵的那趟街並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差別,只不過在形式上升華了而已……

之所以晦澀難懂,就像我不知道罵誰好所以只能亂罵一氣一樣,李商隱對自己人生感慨或許也是一頭霧水,或者說他想表達的情感,只有他自己才懂吧。

晚唐詩人李商隱,他的人生就是一首無題詩

就像學生時代語文課上老師總結出的那些“中心思想”,大多是後人想多了

大部分人的一生,都平凡到幾乎無法用語言及文字來概括歸納出什麼,恰似李商隱除了詩才文華以外的人生。也許正是看透了這一點,也許是一生經歷的坎坷悲涼,使得他甚至懶於用華美的文字來給自己的詩文命名,所以李商隱最具代表性的詩歌作品,幾乎都以《無題》為名。

畢竟李商隱的一生,也像極了一首無題詩啊。

(如果您覺得我寫得還算入眼,麻煩點個關注唄~~)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