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春年”?我們從這個方面說說什麼是“書法”

書法是什麼?書法學什麼?學書法為什麼?在“書法”成為高頻詞的今天,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卻並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無春年”?我們從這個方面說說什麼是“書法”

《祭侄文稿》

一般來講,書法是書寫的藝術,

但問題恰恰是一旦上升到“藝術”,往往更使人一頭霧水,神秘感又會油然而生。

那麼,書法到底是什麼,應該如何把握呢?釐清這個問題,才可能找到書法教育的立足點。

書法首先是書寫,也就是寫字。

漢字是古代中國文明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至少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甲骨文。書寫在甲骨上的文字是書法嗎?我們的回答是“不是”,至少當時不是。因為它僅僅是書寫,即記錄、傳遞資訊。古人發明文字的作用也是這樣,無論後來漢字如何演變,這個基本功能沒有變。

“無春年”?我們從這個方面說說什麼是“書法”

隨著文明程度的提高,漢字也在不斷適應時代的要求而不斷髮展變化。

特別是由篆書向隸書的變化,可以說是漢字為適應生產力水平的提高、適應更快節奏的工作、生活方式而產生的一種質的變化目的就是讓書寫更加便捷、更加普及。漢字書寫的變革在當時是一種客觀需求,古人並沒有認為書寫是一種藝術形式,即使現在我們看來一些甲骨文的片段、青銅器銘文以及漢簡等都具有很強的藝術性,但在當時僅僅具有書寫的基本功能。

當書寫具有了審美功能,特別是自覺地增強審美功能的時候,書法才漸漸地成為一種藝術。

這時,人們研究書法,才在書寫之上有了更多的含義,即書寫的方法、法則和法度。

方法、法則和法度三者是一個遞進的關係。

方法是書的基本技巧,基本技法法則是方法的總和,是一般的方法,是書寫的基本規律,是帶有普遍意義的理論總結。法度則是在法則的基礎上把握“度”,這裡的“度”實際上更強調書寫者的創新。書法是最講法則的一種藝術形式,學習書法的人大都有描紅、臨摹的經歷,這是學習遵循法則的過程,也是一個漫長甚至是枯燥的過程,但這是每一位藝術家的必由之路。

“無春年”?我們從這個方面說說什麼是“書法”

在“寫得像”的基礎上,要想成為一位書法家,定要有自己的個性,也就是對“度”的把握。這個“度”就是創新,就是藝術的個性,但並不是無原則的“度”,而是以法為基礎的度,在“法”之上的自由的個性的發揮。

到這裡,可以總結一下,

書法的本質是什麼?是“書寫+法則自由度”的綜合體,缺一不可。

書寫是基礎,而書寫的內容又是基礎中的基礎,沒有內容還寫什麼呢?書寫的最基本意義體現在內容上。《蘭亭序》《祭侄文稿》之所以能成為千古名帖,當初更重要的意義恰恰在於內容。當時誰會去研究它們的筆法、結構、筆畫呢?恰恰是強調書寫內容的重要性,無內容的書寫(即無意義內容的書寫)不是書法,只能是技法,而對內容的選擇大多數時候並不是書法家有意為之,而是一定情境下的信手拈來,也體現著書寫者的人文底蘊和個人修養。

“無春年”?我們從這個方面說說什麼是“書法”

王獻之《中秋帖》

蔡元培先生說:“中國畫與書法為緣,而多含文學之趣味。”

一位書法家絕不是靠所謂的筆法混混人氣,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內涵。

這種內涵由毛筆表現出來,有法有度,才稱得上藝術。除了無文人不書法,還要加上有“度(自由)”無法。連書寫都算不上,何談書法?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