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教坊是個什麼機構?白居易《琵琶行》的教坊女,是風月女子嗎

唐代教坊是個什麼機構?白居易《琵琶行》的教坊女,是風月女子嗎

唐代歌舞壁畫

教坊是唐代的宮廷樂舞機構,在文化繁榮、風氣開放的社會環境中,教坊兼收幷蓄,廣泛吸收民間及周邊少數民族歌舞的精髓,不僅創造了許多驚豔的作品,同時也成了詩人重要的創作主題,大詩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就描寫了一位精通琵琶、卻不幸淪落他鄉的教坊歌女。今天文史君就帶領大家看一看唐代的教坊。

一、教坊的設立與發展

教坊,顧名思義就是教導傳授技能的場所,首次出現於唐代。唐高祖武德年間,在宮內設內教坊,隸屬於太常寺,以培養樂工、傳授雅樂為主。唐玄宗時期,教坊才作為一個獨立的機構正式出現,蓬萊宮中有內教坊,宮外有左、右教坊,其中左教坊以舞蹈為主,右教坊以音樂為主。洛陽也設定教坊,地點位於明義坊。

除了中央教坊外,地方上也有教坊。唐玄宗曾經在洛陽五鳳樓設宴,下令附近州縣前來獻樂,並依據質量高低進行賞罰。這一時期,太常掌雅樂,教坊掌俗樂,分工明確,極大地促進了樂舞的繁榮,推動了歌舞盛世的局面的出現。

唐代教坊是個什麼機構?白居易《琵琶行》的教坊女,是風月女子嗎

唐代樂舞圖

安史之亂後爆發後,教坊受到重創,為了躲避戰亂,樂人也只好四處奔逃,教坊機構殘破。戰亂結束後,出於縮減開支、發展經濟的需要,教坊人員被大量放還,教坊一度陷入凋敝。到晚唐時,宦官專政日益嚴重,皇帝也大都昏庸,貪圖享樂,教坊又重新發展起來。

二、教坊的人員構成

教坊由教坊使負責,教坊使全稱“總監教坊內作使”,由宦官出任,第一任教坊使是範安及。其下還有教坊判官、音聲博士等。其餘的就是樂工和樂伎。

教坊使由皇帝直接任命,負責管理樂人、樂舞選拔和表演,與個人音樂才能並無直接關係。中唐以後,朝政逐漸混亂,教坊使權力也開始膨脹。在唐憲宗時期,甚至出現了教坊使假借皇帝名義“取良家仕女及衣冠別第伎人”的事件。到了晚唐,宦官勢力更加猖狂,皇帝無力約束,只能任由其行事,教坊使也更加肆無忌憚。

唐代教坊是個什麼機構?白居易《琵琶行》的教坊女,是風月女子嗎

晚唐宦官代表仇士良(出自《與君歌》)

內人是教坊的重要構成人員。“妓女入宜春院,謂之內人。”她們本身居住在教坊內,經常在皇帝面前表演,因此也被稱為“前頭人”。內人人數不多,但都相貌出眾,舞藝精湛,是精英中的精英。她們享有俸祿,其家人還有每月前來探視的特權,還可以陪同過生日,待遇不可謂不高。

唐代教坊是個什麼機構?白居易《琵琶行》的教坊女,是風月女子嗎

唐代樂人

此外還有優伶。優伶有男有女,甚至還有一些兒童。優伶往往都身懷絕技,有著旁人無法企及的特長,或善歌,或善舞,或善雜技。他們依憑自身技藝,有的可常伴皇帝左右,比如許小客、黃幡綽等。黃幡綽還得到了玄宗賞賜的緋衣,而緋衣是唐代的官服,可見其受寵程度。但優伶自身地位並不高,即便能得到皇帝恩寵,仍然是上層社會的取樂工具。

三、教坊的表演內容

教坊主要表演俗樂,俗樂與雅樂相對,是流行之樂,是供人娛樂的樂舞。教坊表演內容包括歌舞和散樂,但歌舞比重更高。教坊表演深受王公貴族的喜愛。

唐代樂曲數目很多,包括前代的清樂、融合周邊國家和民族特色的燕樂,以及許多民間音樂。樂可以無舞,但舞不可無樂。許多舞蹈都要搭配曲子進行演出,便形成了歌舞。

唐代舞蹈主要分為軟舞和健舞。前者動作緩慢柔美,樂曲舒緩,後者恰恰相反,樂曲節奏明快,舞蹈動作矯健有力。軟舞與健舞並沒有嚴格區分,有些舞蹈就介於兩者之間,剛柔並濟。唐代歌舞表演人員眾多,比如著名的《秦王破陣樂》就需要120人,是典型的健舞,在唐代地位崇高,相當於國樂。

唐代教坊是個什麼機構?白居易《琵琶行》的教坊女,是風月女子嗎

《秦王破陣樂》

唐代散樂分為百戲和戲劇。百戲類似於現代雜技,突出的是表演者的高超技藝,並沒有特定內容。而戲劇主要是指歌舞戲。隨著歌舞藝術的發展,歌舞也有了劇情和旁白,便成了歌舞戲,這便是戲劇的雛形。很多人習慣將戲劇與梨園掛鉤,這實際上是錯誤的。在唐代,梨園主要是教習樂曲,而教坊表演內容更廣,不能等同。

唐代教坊是個什麼機構?白居易《琵琶行》的教坊女,是風月女子嗎

唐代梨園

四、教坊人員的來源和去向

教坊樂人眾多,個個身懷絕技,名動天下,其來源有哪些呢?

第一,樂戶。樂戶主要由官戶和官奴婢構成,官戶地位相對官奴婢稍高,官奴婢主要由罪人後代充任。一旦成為樂戶,就要世代相承。樂戶是教坊人員的主要來源,樂戶家庭的子孫都從小學習聲樂,到了年紀就會被選入宮中,在教坊服務。如果有原因不能履行的,則要繳納銀兩。

第二,民間藝人。唐代經常選取民間藝人進入教坊,除了大臣們投皇帝所好進獻民間藝人給皇帝以及外邦來訪進獻胡伎之外,朝廷也會定期釋出詔書選取民間優秀藝人入教坊。大曆年間的張紅紅本是民間藝人,與父親在街頭賣藝,被將軍韋青看重,獻入教坊,深得皇帝歡心,先後被封為才人、昭儀。

唐代教坊是個什麼機構?白居易《琵琶行》的教坊女,是風月女子嗎

唐代彩繪樂舞俑

選入教坊,並不意味著能一輩子都在這裡,他們的去向基本分為三種。

第一,被朝廷遣散。朝廷主動遣散樂人是皇帝節省開支、展示勵精圖治的一種方式,主要出現在安史之亂後。在這種情況下,朝廷遣散樂人規模往往很大。

第二,年老退休。人總是難敵歲月,教坊樂人也不例外,尤其是女性在年老色衰之後,往往就會離開皇宮,到民間謀生。這些樂人雖然不比在宮中榮耀,但 依靠往日名聲與一技之長也大都能得善終。

第三,流落民間。這主要發生在安史之亂時期,戰亂對教坊樂人而言同樣也是災難。長安、洛陽相繼淪陷,皇帝倉皇出逃,當然無暇顧及教坊樂人,他們或是落入叛軍之手,不得已為其表演,或是顛沛流離,淪落民間,靠賣藝為生,日子異常淒涼。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就反映了這一社會現象:“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文史君說:

輕歌曼舞一曲盡,歌罷盛唐百十年。唐代教坊的繁榮既是大唐文化發展的縮影,也是樂藝進步的一大里程碑。教坊的榮辱興衰,也伴隨著唐王朝的命運在歷史中跌宕起伏,一歌一舞總關情。

參考文獻

1、吳迪:《唐代教坊研究》,山東師範大學2018年碩士學位論文。

2、柏紅秀、王定勇:《唐代第一任教坊使考》,《戲曲藝術》2005年第2期。

3、王楚蒙:《唐代樂舞機構與唐代樂舞發展考證》,《舞蹈》2021年第5期。

(作者:浩然文史·河南師大春秋學社)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路搜尋,如有侵權煩請聯絡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援!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