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地風情】一把蜀郡鐵鍤,“挖開”涼山千年農耕文明(上)

【蜀地風情】一把蜀郡鐵鍤,“挖開”涼山千年農耕文明(上)

華夏文明是從農耕開始的。

原始農業時代,

採集

漁獵

佔據重要地位,人類先民使用木棒、石塊、獸骨,陸續創造出最原始的農具,到原始社會末期,農具已初具形態。

夏商周直到春秋前期的奴隸社會,農具發展緩慢,縱然青銅鑄造技術已經相當發達,但限於青銅的珍貴,僅用於製造兵器和禮器。

【蜀地風情】一把蜀郡鐵鍤,“挖開”涼山千年農耕文明(上)

▲ 成都鐵鍤,長13釐米,寬12釐米,厚2。9釐米

西周晚期,

冶鐵

技術的出現讓大面積的農耕成為可能,這個階段的農具從數量和種類都有了較大發展。而到了漢代,由於冶鐵業的空前發達,漢代社會經濟的發展速度和發展水平,是前朝所不能比擬的。

兩漢在臨邛等地設有鐵官監造,專門管理鐵器的生產和銷售,鍤面“

蜀郡千萬

”“

成都千萬

”的銘文就是漢代鐵器官營制度的象徵。涼山是“南方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蜀郡鐵鍤的發現,為成都鐵器及其鑄造技術沿南方絲綢之路向西南傳播提供了重要實證。

然而,當時的漢中央政府嚴格控制鐵器向西南夷地區輸送,這類中央嚴格控制,又帶有官營標識的鐵農具源源不斷地出現在西南夷境並不尋常。不同於其他的文物,農具文物體現的是古人的勞動智慧,無聲地訴說著遙遠時代裡農業文明的進步。

涼山出土的漢代蜀郡鐵鍤意義不僅止於文物本身,更重要的是鐵鍤背後的“故事”。

【蜀地風情】一把蜀郡鐵鍤,“挖開”涼山千年農耕文明(上)

▲ 東漢陶水牛

一年四季,春種,夏長,秋收,冬藏;一日三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農耕,代代相傳於中華五千年,早已融入我們的血脈,根深蒂固。

涼山出土的漢代蜀郡鐵鍤把我們帶回了那個遠古的農耕時代。

據《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記載:

“邛都夷者,武帝所開,以為邛都縣。無幾而地陷為汙澤,因名為邛池。南人以為邛河。後復反叛,元鼎六年,漢兵自越水伐之,以為越檣郡。其土地平原,有稻田。”

涼山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600年前,隨著鹽源盆地皈家堡遺址的發現,成為了目前川西南最早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而在遺址內出土的大量農耕、漁獵用具,以及馬、豬、鹿等動物遺存,揭示了涼山先民經濟形態的複雜性:既有旱作農業經濟,同時兼有發達的漁獵經濟。

然而,土地總是有限的,人力也是有限的,讓土地創造出更多的價值,需要“精耕細作”。鐵製農具的出現,很大程度上解放了生產力,讓“

精耕細作

”成為了可能。漢代在涼山設定越嶲郡,郡治邛都(今西昌),作為漢代最主要的農耕器具,蜀郡鐵鍤的背後,是涼山數千年農耕文化的歷史傳承和發展。

隨著漢代冶鐵和鍊鋼技術的進步、生產率的提高,鐵器的質量提升,成本降低,鐵農具在漢代越發普及。《鹽鐵論·水早》指出“鐵器,民之大用也。”《鹽鐵論·農耕》又指出“鐵器者,農夫之死生也。”可見鐵農具在當時農業生產中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蜀地風情】一把蜀郡鐵鍤,“挖開”涼山千年農耕文明(上)

▲ 東漢陶井欄(西昌經久出土)

鐵鍤

是戰國至秦漢時期常用的一種農具,用來翻土和興修水利。我們的先祖曾經手握著鐵鍤,耕耘出了涼山千年農耕文明。

把目光迴轉到涼山出土的漢代蜀郡鐵鍤:“凹”形銎口,底邊扁薄微弧並出翼形刃口,刃口右上方有殘缺口,背面鑄平,正面隆起,兩面中空成槽以裝木柄;鍤面鑄有“蜀郡千萬”“成都千萬”字樣的銘文。

以出土蜀郡鐵鍤較多的西昌為例,西昌所處的安寧河平原,由於其平坦的地勢、適宜的氣候、肥沃的土壤,為農耕創造了有利的先天條件,自古便是僅次於成都平原的四川第二大平原。這裡是古代蜀和滇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交通孔道之一,在西昌發現鐵製農具實物,有助於解決雲南古代社會何時由銅製農具進入鐵製農具的重大研究課題。

未完待續

編輯:南波萬

監製:毛聲文

稽核:趙秋玥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