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萬里的這首詩,離題萬里,為何還是成了千古名作?

眾所周知,“文不對題”是寫作的一大忌諱。

就說語文考試吧,若是題目和內容對不上,就算寫得再好,也難得高分。

可是南宋詩人楊萬里有一首詩,離題萬里,卻依然成了千古名作。

這首詩是

楊萬里的《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楊萬里的這首詩,離題萬里,為何還是成了千古名作?

按照標題來看,這是一首“送別詩”。

從先秦時期《詩經》中的

“燕燕于飛,差池其羽”

到民國李叔同的

“長亭外,古道邊”

,送別是個永恆的話題。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唐詩宋詞中的“送別佳作”真的是太多了。

而楊萬里的這首詩,若是不看標題的話,根本沒人想到這會是一首“送別詩”。

楊萬里的這首詩,離題萬里,為何還是成了千古名作?

不說別的體裁,單就七言絕句而言,看看唐人都是如何寫送別的就知道了。

例如

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

,是典型的前兩句寫景,後兩句敘事抒情;再比如

王昌齡的《送柴侍御》

,開頭一句寫景,中間敘事抒情,結尾兩句又是寫景;還有

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前兩句敘事,後兩句寫景。

無論是王維還是王昌齡的亦或是李白的詩,都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但是楊萬里的這首詩,除了西湖之景,幾乎讀不出任何送別之情。

按如今的寫作標準來看,楊萬里的這首詩絕對是脫離標題了,但是為什麼它還是成了千古名作呢?

楊萬里的這首詩,離題萬里,為何還是成了千古名作?

我覺得有兩個原因。

第一楊萬里的《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其實是組詩,前面還有一首詩,

“出得西湖月尚殘,荷花蕩裡柳行間。紅香世界清涼國,行了南山卻北山”

,其一雖然也是偏寫景,但是至少它點明瞭時間,而且從“出、”“行”這些字眼,可以想象詩人送別友人的情景。

他和友人走出西湖的時候,天邊還掛著一輪殘月,他們穿過了荷香陣陣的池塘,走過了楊柳依依的林間小路,穿過了南山又繞到了北山。

所以第二首“畢竟西湖六月中”,可以看作是他們一路所看到的風景。

第二隻要詩歌內容寫得好,標題其實真的無所謂,像

李商隱的《無題》

,就是沒有題目,但是依然千古流傳,還有

虛的《闕題》

,在流傳的過程中,遺失了題目,但它依然入選《唐詩三百首》。

楊萬里的這首詩,離題萬里,為何還是成了千古名作?

而楊萬里的這首詩從寫景的角度上來說,真的是太經典了。

前兩句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很直白,這樣寫有兩個好處,一是開門見山,二是引人入勝,西湖的六月到底有多美?

接著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 前一句用誇張的手法極寫荷葉的碧綠,後一句用烘托手法將荷花的嬌豔寫到了極致。

短短14字,描繪了一幅極其絢麗的盛夏美景 ,令人心醉。

楊萬里的這首詩,離題萬里,為何還是成了千古名作?

所以即使這首詩看上去離題萬里,它依然成了千古名作,無論是說到西湖,還是荷花都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楊萬里的這首送別詩。

這應該算是古代最不像送別的“送別詩”,短短28字,驚豔了整個夏天。

注: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絡作者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就點個關注哦。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