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名篇《清明》,到底哪裡有問題,為何明朝大詩人認為廢話太多

晚唐大詩人杜牧的《清明》一詩,家喻戶曉,它曾經在1990年被香港文化機構評選為“十佳唐詩”第二名。不過從古至今,一直有人認為:這首詩寫得非常糟糕。

明代《四溟詩話》的作者謝榛認為:這首詩“宛然入畫,但氣格不高”。

現代學者黃永玉也認為它寫得疊床架屋,十分拖沓。

杜牧名篇《清明》,到底哪裡有問題,為何明朝大詩人認為廢話太多

還有一些人說,這首詩根本不像是杜牧的作品,甚至都不像是唐朝的作品,而更像是宋代的詩作。追溯《清明》這首詩最早的源頭,是來自南宋末年的《錦繡萬花谷》。

後來,這首詩被收入了《千家詩》,因此流傳非常廣泛

。其真實的作者,不能確定是不是杜牧。

但是,詩作本身影響卻很大,通常認為作者就是杜牧。

儘管這首詩按某些人的標準來說,的確存在一些“瑕疵”,但貴在章法自然,清新不造作。因此

它的遣詞造句,完全無損其美學價值。因此歷代詩評家“熱心”修改,只能是浪費表情了

一、《清明》詩的“囉嗦”之處

《清明》——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杜牧的這一首七絕,如今儼然已經成為了清明這個節氣,最具代表性的一首詩作。每年清明節臨近的時候,都有人把它翻出來,作一番爭論。

有的是爭論“杏花村”的具體地點在哪裡,有的則是爭論這首詩本身的含義。因為第二句中有一個“欲斷魂”,就有人提出:“斷魂”是一種酒的名字,而不是寫作者當時的情感狀態。

杜牧名篇《清明》,到底哪裡有問題,為何明朝大詩人認為廢話太多

還有一些人,則對這首詩的創作水平提出了疑問。比如明代大詩人、詩評家謝榛就認為:這首詩寫得不好,“氣格不高”。同時,他還認為這首詩的廢話太多、太囉嗦。

當然,謝榛並不是第一個質疑這首詩的人。早在他之前,其實就已經有人提出《清明》這首詩的行文很囉嗦了。

第一句的開頭“清明”二字,

在標題已經叫“清明”的情況下,再寫“清明”就重複了。

一首絕句攏共就28個字,頭兩個字就浪費掉了,這種說法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接著,質疑的人又指出:

“行人”已經說明人在路上了,那麼為什麼在第二句的開頭還要寫一個“路上”呢?

同理,在第三句裡,既然已經問出了“酒家何處有?”何故還要廢話“借問”呢?

第四句“遙指杏花村”,還規定讓牧童來指,更加沒有必要了。

因為在中國詩詞裡面,詩的意象越模糊,意境就越寬廣。於是,一些批評者就把這首詩給刪改成了:

時節雨紛紛,行人慾斷魂。

酒家何處有,遙指杏花村。

這麼一看,這首詩的確是非常地緊湊。同時,謝榛還提到了另外一首《清明》改詩,直接是將《清明》的後兩句改為

“酒家何處是,江上杏花村”。

杜牧名篇《清明》,到底哪裡有問題,為何明朝大詩人認為廢話太多

然後,他又親自挽著袖子下場,改成了:

“日斜人策馬,酒肆杏花西”

。完了謝榛還補充了一句:這個叫不問自答,情景自現。言下之意,頗為自得。

但是,讀慣了《千家詩》的小朋友們紛紛表示,你寫的我們根本看不懂,我們還是喜歡原來的那一首《清明》。

二、《清明》不像是唐詩

關於清明這首詩的作者,其實已經有很多人研究過了。得出的結論是,這首詩沒有被收錄進杜牧自己的《樊川集》中,而且在《全唐詩》裡也找不到它的遺蹟。

八十年代的時候,有學者發表文章說,這首《清明》事實上最早見於掛名劉克莊的一本《分門纂類唐宋時賢千家詩選》。但是它並非劉克莊之作,而是一個南宋福建書商弄出來的。

學者再往上溯源,就發現了

它真正的出處,是一本叫《錦繡萬花谷》的類書。最開始是沒有作者名字的

,後來它被福建書商加上了杜牧的名字。

然後,又被收進了謝枋得的《重訂千家詩》。因為這本詩集是蒙童讀物,所以在民間影響力特別大,在宋朝以後的傳播非常廣,於是就“走紅”了。

杜牧名篇《清明》,到底哪裡有問題,為何明朝大詩人認為廢話太多

《清明》的詩風,表達方式完全不像是杜牧的風格,更像是白居易的作品。明代的謝榛認為它“氣格不高”,也是實話。

但是,詩歌的審美是多樣化的。尤其是在民間,對於詩歌的審美,並不會按照文人的那一套理論來判斷。普通人只會根據自己的理解,來評價一首詩。

古代文學理論中的“氣”,大概是曹丕所講的那類“氣”,以及劉勰在《文心雕龍》裡講的“風骨”。這就是一首詩所反映出來的,詩人本身的格調。

詩歌意象折射出來的,是一種精神力量。

“風骨”就是劉勰所推崇的“建安風骨”,那是一種灑脫豪邁,象罡風一般的氣韻。

謝榛認為詩必定要有這種感覺,所以他才弄出了一個“日斜人策馬”,非要無中生有地給《清明》這首詩安上一派英雄氣概。但是,他改寫的這個詩,明顯有些強行“拼湊”的感覺。

杜牧名篇《清明》,到底哪裡有問題,為何明朝大詩人認為廢話太多

但是,事實上

這種“陽剛”的詩學的審美,的確是漢唐時代才有的,和《清明》這首詩本身所追求的細膩的個人情感,完全是兩種東西

所以,不能說《清明》這首詩寫得不好,只是當中沒有謝榛喜歡的那種東西罷了。至於明朝人嫌棄《清明》寫得囉嗦,也是有原因的。

明代的文人寫詩不太行,但是詩學理論卻很發達。他們在研究前人詩歌之後,總結出來了一套寫作方法,對於行文重複雜沓的容忍度極低。

白居易寫的《賦得古原草送別》,裡面第五、六句的“古道”、“荒城”也因為“合掌”被罵成“詩家大忌”。何況是《清明》詩這種,四句詩中每一句都有“囉嗦”的用詞呢!

不過,這些嚴格的理論,基本上是明代以後形成的。

對於藝術創作而言,理論並不是不能夠被打破的金科玉律。

明代文人很喜歡改前代的詩,所以改《清明》自然也就不在話下。而且,他們還改過詩仙李白的《靜夜思》、《將近酒》等等,以及一些別的唐宋詩詞。

杜牧名篇《清明》,到底哪裡有問題,為何明朝大詩人認為廢話太多

有一些詩詞改了,也就被後世接受了,但是

個別詩人對《清明》的這種改動,最終還是沒能和後世的讀者達成共識。

大家喜歡的,依然還是原來那一首署名杜牧的《清明》。

結語

明代的詩人和學者認為《清明》這首詩寫得不好,主要還是因為在他們心裡已經有了一個“好詩”的標準,他們把這個標準強行加到了前人的詩上面。

謝榛以“氣格”的高低來判斷一首詩的優劣

,他認為寫得好的詩,就應該是像唐詩一樣格局宏大,氣象萬千。非要有橫刀立馬,揚威天下的豪邁的氣格,才能算得上好詩。

但是,《清明》這首詩中所表現出來的,只是個人的小苦悶和小煩惱而已。這些東西在謝榛看來,顯然是微不足道的。

至於還有人所說的,《清明》這首詩存在用語重複,疊床架屋的問題,其實在民歌類的詩詞與《詩經》裡面,這些根本就不是問題。

杜牧名篇《清明》,到底哪裡有問題,為何明朝大詩人認為廢話太多

所以,不是《清明》這首詩寫得不好,而是它不符合這些人的“審美”罷了。同時,這些人還在用後世的“審美”標準,去審查前人的作品。

《清明》這首詩經過《千家詩》的傳播之後,擁有了極廣泛的群眾基礎。讀慣了它的人,再來看明代理論家的修改,反而覺得可笑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