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漢隸,就學這隸書十大名碑

我們通常所說的漢隸,主要是指東漢碑刻上的隸書。它們的特點是用筆技巧更為豐富,點畫的俯仰呼應、筆勢的提按頓挫、筆畫的一波二折和蠶頭燕尾及結構的重濁輕清、參差錯落,令人歎為觀止。風格多樣且法度完備,或雄強、或雋秀、或瀟灑、或飄逸、或朴茂、或嚴謹,如群星燦爛,達到了藝術的高峰。《乙瑛碑》、《石門頌》、《禮器碑》、《孔廟碑》、《華山碑》、《韓仁銘》、《曹全碑》、《張遷碑》等東漢碑刻,足成熟和典範的標誌。

我們學習書法,應當從隸書入手,學習隸書則應以於正端莊、規矩嚴謹的漢隸碑刻為範本,打下紮實的基礎,然後再旁及其它,穩步發展。如初學時入手,《漢簡》,便易流於行筆浮飄、隨意油滑,如入手《清隸》,則徒有其形而不得其神,更不要以現代的一新隸書字帖作範本,這隻會走入歧途。我們學隸書想找捷徑的話,這捷徑就是從漢碑入手,只有腳踏實地地學,寫好隸書,再上溯大小篆、甲骨文,下追正、行、草書,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乙瑛碑

學漢隸,就學這隸書十大名碑

《乙瑛碑》,東漢永興元年(公元153年)刻,原石現存山東曲阜孔廟。與《禮器》、《史晨》並稱“孔廟三碑”,歷為書家所重。

清楊守敬評:“是碑隸法實佳,翁覃溪(翁方綱)雲:‘骨肉勻適,情文流暢。’誠非溢美,但其波磔已開唐人庸俗一路。”這正講出了該碑的微妙處。臨寫此碑要特別注意波畫的“逆入平出”,尤其是起筆處的逆勢不能形跡外露。如“蠶頭”的逆勢形跡向上作側鋒外露,就流於了唐隸“蠶頭”起筆側露的庸俗風氣。

禮器碑

學漢隸,就學這隸書十大名碑

《禮器碑》漢永壽二年(156年)刻,藏山東曲阜孔廟。碑陽十六行,行三十六字,文後有韓勑等九人題名。碑陰及兩側皆題名。收於《金石萃編》卷9。

此碑自宋至今著錄最多,是一件書法藝術性很高的作品,歷來被推為隸書極則。書風細勁雄健,端嚴而峻逸,方整秀麗兼而有之。碑之後半部及碑陰是其最精彩部分。藝術價值極高。一向被認為是漢碑中經典之作。

曹全碑

學漢隸,就學這隸書十大名碑

曹全碑(國寶級文物)漢中平二年(公元185)高272釐米,寬95釐米。明萬曆初合陽縣莘裡村出土,1956年入藏西安碑林博物館。

東漢中平二年(185年)十月立,明萬曆初年在陝西省郃縣舊城萃裡村出土,現在西安碑林。內容為王敞記述曹全生平。此碑是漢碑代表作品之一,是秀美一派的典型。其結體,筆法都已達到十分完美的境地。清萬經評此碑:“秀美生動,不束縛,不馳驟,洵神品也。”

石門頌

學漢隸,就學這隸書十大名碑

石門頌,著名摩崖石刻。東漢建和二年(148年)十一月刻,漢中太守王升撰文,為順帝初年的司隸校尉楊孟文所寫的一篇頌詞。

全面、詳細地記述了東漢順帝時期司隸校尉楊孟文上疏請求修褒斜道及修通褒斜道的經過。摩崖漢隸,是“石門十三品”之第五品,屬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門頌》的藝術成就,歷來評價很高。其結字極為放縱舒展,體勢瘦勁開張,意態飄逸自然。多用圓筆,起筆逆鋒,收筆回鋒,中間運筆道勁沉著,故筆畫古厚含蓄而富有彈性。通篇看來,字隨石勢,參差錯落,縱橫開闔,灑脫自如,逸趣橫生。《石門頌》為漢隸中奇縱恣肆一路的代表,素有“隸中草書”之稱。文中“命”、“升”、‘誦”等字垂筆特長,亦為漢隸刻石中所罕見。《石門頌》對後世影響很大。

華山碑

學漢隸,就學這隸書十大名碑

漢代隸書。全稱《西嶽華山廟碑》,延熹四年(公元161年)四月刻,此碑與《禮器碑》一樣被譽為漢隸中典範,結字堂堂正正,字、行距齊整,波磔秀美。

碑原在陝西華陰縣西嶽廟中,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毀於地震。隸書,二十二行,行三十八字。額篆書“西嶽華山廟碑”六字。末行有“郭香查書”字樣。《華山碑》是漢碑隸屬成熟時期的代表作之一。書風朴茂古拙又圓轉流動;用筆豐滿中和又波磔明顯,為書家所推重。

史晨碑

學漢隸,就學這隸書十大名碑

《漢史晨碑奏銘》,又稱《史晨碑》或《史晨前碑》、《漢史晨謁孔嚴後碑》、又稱《史晨後碑》,兩碑同刻一石兩面。《史晨碑》是孔廟珍品,與《禮器碑》《乙瑛碑》一起,並稱為孔廟三大名碑。

現代書家費聲騫評《史晨碑》:“此碑筆姿古厚朴實,端莊遒美,歷來評定為漢碑之逸品。磨滅處較少,是漢碑中比較清晰的一種。《前碑》結字似略拘謹,《後碑》的運筆及結字比較放縱拓展。總體而言,《史晨前後碑》的字型規正,屬漢隸中普通平正的書法,是當時官文書體的典型,宜於初學入門。”

張遷碑

學漢隸,就學這隸書十大名碑

《張遷碑》,碑石原在山東東平州(今山東東平縣),今置泰安岱廟炳靈門內。漢中平三年(公元186年)二月刻。明初出土。

碑主張遷,字公方,陳留己吾(今河南寧陵境內)人。曾任谷城(今河南洛陽市西北)長,迂蕩陰(今河南湯陰縣)令。碑文系故吏韋萌等為追念其功德而立。碑文書法多別體,未署書者姓名,刻石人為孫興,所以有人懷疑是摹刻品,但就端直朴茂之點而言,非漢人不能,所以決為當時之物。碑陰所刻人名,書亦雄厚多姿。

鮮于璜碑

學漢隸,就學這隸書十大名碑

《鮮于璜碑》書風古樸雄健,渾厚凝重。其用筆以方為主,方整內斂,遒勁端莊,渾厚有力,斬截爽利,如佩刀貫甲的大漢將軍,頗具陽剛之壯美(尤其是碑陰)。《鮮于璜碑》的書法藝術地位,可謂是上乘秦漢,下啟魏晉,在漢隸中獨樹一幟,古樸、雄壯、稚拙於一爐,堪稱書蒹眾美。《鮮于璜碑》是建國以來所發現的最具價值,最具影響的名碑。對於書法的創作有著不可替代的啟示作用與廣闊的再創造空間。

衡方碑

學漢隸,就學這隸書十大名碑

《衡方碑》也是漢代隸書成熟時期的作品。用筆極為有力,筆畫豐潤,在轉折和撇、捺處尤見功力,形成外方內圓的效果。其結體方正,波、磔、撇、捺皆不張揚外露,字型方整嚴峻,有下緊上松之感。

整篇章法緊湊,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留白很少,但又毫無侷促壅塞之感。清翁方綱《兩漢金石記》說:“足碑書體寬綽,而闊密處不甚留隙地,似開後來顏魯公正書之漸矣。”清姚華《弗堂類稿》跋此碑說:“《景君》高古,惟勢甚嚴整,不若《衡方》之變化於平正,從嚴整中出險峻。”何紹基稱其“方古中有倔強氣”。此碑對後世的影響很大,楊守敬說它“古健豐腴,北齊人書多從此出,當不在《華山碑》之下”。

西狹頌

學漢隸,就學這隸書十大名碑

《西狹頌》摩崖石刻位於甘肅省成縣縣城西13公里處的天井山魚竅峽中,碑文全稱《漢武都太守漢陽阿陽李翕西狹頌》,又稱《惠安西表》,民間俗稱《李翕頌》《黃龍碑》。

頌文主要記載了東漢武都郡太守李翕率眾開天井道的歷史政跡。摩崖頌碑呈長方形,縱3。06米,橫3。75米,由額、圖、頌、題名四部分組成。上為篆額“惠安西表”四字,額右下方為《五瑞圖》,即黃龍、白鹿、嘉禾、木連理、甘露降及承露人,《五瑞圖》是對李翕德政的形象表述和對西狹碑文的生動補充,是瞭解和研究漢代繪畫雕刻藝術的寶貴遺蹟。其左是正文,後面是題名。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侵權必刪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