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說|你整這出“高大上”但又看不懂的戲,用意何在?

咱們以前討論過秦腔的“俗”是哪種俗,得出的結論是秦腔通俗而不庸俗。

當然,這並不是說秦腔所有的唱詞都是膚淺的大白話。適度使用典故和比喻,特別是群眾耳熟能詳的典故,以及貼近生活的比喻,也是傳統地方戲最常用的寫法。

用典故最多的只怕就是《斬李廣》裡的N個“哭”,皇帝大人不管是真心悔過誤殺忠良,還是被困之後幡然悔悟,總之是用了他能想起來的所有典故。讓老戲迷來聽,幾乎每個典故都有對應的劇目,層層疊疊排山倒海,跟人物心情也很貼合。

想說|你整這出“高大上”但又看不懂的戲,用意何在?

秦腔《斬李廣》雕塑

《金沙灘》裡宋王有兩句唱詞“金磚玉瓦兩相撞,金梁倒又把玉柱傷”,就這麼簡單的比喻句,宋王已經對前因後果和當前局勢有了準確的基本判斷,那就是楊家將死傷慘重,擔心楊老將因此而生出叛逆的心思,所以接下來就好言安慰。

所以,這麼看來,

秦腔等地方戲善用典故和比喻,不但增加了劇本的文學性,也符合劇中人的情緒發展

,但凡有點歷史知識的戲迷,或者常常聽戲的普通群眾,總是能夠理解這種雅緻的文學表達方式。

經典劇目的編劇們若不是學富五車,就不可能寫出既有文學價值又能廣泛傳唱的好詞。然而當下確實也有一些新編劇目片面追求“高雅”。舞臺一定要美輪美奐、燈光一定要撲朔迷離、唱詞一定要佶屈聱牙、旋律一定要曲高和寡、表演一定要獨樹一幟——注意,這裡使用的成語都不要從正面理解。

也就是說,道具一定要堆積如山的華麗浮誇,燈光一定要眼花繚亂乃至讓人看不清楚,唱詞一定要高雅文藝讓人如墜雲裡霧裡,音樂一定要甩開傳統板式完全重新構建,表演一定要丟開規矩程式而另找新穎手法。

想說|你整這出“高大上”但又看不懂的戲,用意何在?

要是有上述一兩種“追求個性自由”的“創作”,還可以歸咎為個別人的“頭腦發熱”,那麼,全盤“追求高雅”的創作理念,基本就可以歸因於該劇團的管理者意識不清、思維混亂。

我就當面聽到過這樣一種言論,“

秦腔是藝術,藝術就要高雅,就要走到觀眾前頭。

”這話其實沒有錯,藝術來源於生活也要高於生活,只有“高於生活”才能引領觀眾審美品味不斷提高,才能充分發揮戲曲“高臺教化”的引領作用。

事實也證明,有些劇目在創作之初確實比較超前,也引發了不小爭議,但經過數十年的舞臺實踐,最終還是獲得觀眾的充分認可、“立”在舞臺上。秦腔名家馬藍魚的“鬼怨”披紗上場,一開始也被質疑,現在卻成為舞臺範本;秦腔名家肖玉玲的“探窯”就是小心摸索、大膽改動,唱詞被觀眾接受之後,老版本反而較少被傳唱。

想說|你整這出“高大上”但又看不懂的戲,用意何在?

馬藍魚主演《鬼怨》劇照

但我真是不能苟現在某些新編劇目的做法。當“創新”完全拋棄了當下觀眾既有的審美品味,只顧著凸顯創作者個人的藝術才華,一味以“高雅”為終極目標,潛臺詞就是“我故意讓你看不懂,你要是都能看懂,咋能體現我比你高明呢?”

一副“玩弄觀眾於股掌之間”的面貌,一副“我知道你看不慣我但你能拿我怎麼樣”的面貌,居然還都是打著“提高品味”“引領藝術”“引導觀眾”的旗號。

“普及”和“提高”的關係問題不用贅述,然而,扯著“提高觀眾”的虎皮,實則是舉著“展示自我”的大旗“故作高雅”,真是不應該。

作者:李想

編輯/稽核:妍薇

終審:王梅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