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毛筆行書,其產生與特點,你有了解過嗎?

眾所周知,篆、隸、楷、行、草是漢字的五體書,行書是其中最常用的一種字型。自它產生之日起,因為便捷、流美等特點,而使它成為最實用、最快捷的字型。

劉熙載《藝概》雲:“書凡兩種:篆、分、正一種,皆詳而靜者也;行草為一種,皆簡而動者也。”(其大致意思是:書法總共可以分為兩種類,第一種是篆書、隸書和楷書,這類字型詳盡繁複,具有穩重的靜態美,另一種是行書和草書,這類字型簡省便捷,具有靈動的動態美),這大體概括出字型的基本特點。行書不像篆書、隸書和楷書那樣中規中矩,拘於守正,而是縱任奔逸,舒捲開合,瀟灑靈動,隨機應變。清代的張潮在《幽夢影》中說:“楷書須如文人,草書須如名將,行書介於二者之間。如羊叔子緩帶輕裘,正是佳處。”正是因為行書的書寫具有隨意性,所以給書家留下了廣闊的書寫空間,成為書法創作中看起來容易其實是最難也最具魅力的字型。

請欣賞中國歷史上公認的三大行書,第一行書王羲之的《蘭亭序》、第二行書顏真卿的《祭侄文稿》、第三行書蘇軾的《黃州寒食帖》。

中國毛筆行書,其產生與特點,你有了解過嗎?

王羲之的《蘭亭序》

中國毛筆行書,其產生與特點,你有了解過嗎?

顏真卿的《祭侄文稿》

中國毛筆行書,其產生與特點,你有了解過嗎?

蘇軾的《黃州寒食帖》

大家看到圖片,有什麼感受呢?雖然三大行書藝術的藝術價值非常之高,已經得到後世的承認,但是對於初學者來說,可能會產生許多疑問。比如:文中有很多塗抹,有些筆畫寫得很亂,有些字形看起來並不美觀,為何還能稱得上經典的三大行書?到底我們該怎麼欣賞?行書何時出現?歷經了怎樣的發展,各個時代都有什麼特點?有哪些代表書家?學習行書又該從哪裡入手?如何循序漸進?如何創作一件滿意的行書作品?如何從書法藝術的角度評判一件行書作品?雖然有這些許多疑問,但是請你不要迷茫,我會對行書發展進行簡要地梳理。在後面的更新中,會選取古代經典行書法帖,對其藝術特點及技法要素作以分析;在微信影片號中也會更新教學影片,帶領大家達到從理論到實踐循序漸進地學習行書的目的,提高對古代經典行書的欣賞水平,學好行書,創作出有一定水平的行書作品。

接下來我們要知道,行書概念、產生與特點,做到知根知底,方能得心應手!

一、行書的概念

行書是介乎真書、草書之間的字型。它兼有楷、草兩體的某些特色。行書不像楷書那樣中規中矩,森嚴工整,也不像草書那樣點畫勾連,結體省減,放縱不拘。行書點畫書寫靈活,可以將各種筆法融為一爐,方筆、圓筆,中鋒、側鋒,藏鋒、露鋒錯綜使用;結體比較自由,收放開合變化豐富,靈活化用篆、隸、楷、草諸體。總的來說,行書所包含的楷書和草書的筆法、結體特點多一些,故其概念也就比照著楷、草二體來描述。

唐·虞世南《筆髓論·釋行》雲:“行書之體,略同於真。”

唐·張懷瓘《書斷》:“即正書之小偽。務從簡易,相間流行,故謂之行書。”

唐·張懷瓘《書議》雲:“夫行書,非草非真,離方遁圓,在乎季孟之間。”

唐·韋續《五十六種書並序》雲:“行書,正之小偽也。鍾繇謂之行狎(xia)書。”

清·劉熙載《藝概·書概》雲:“蓋行者,真之捷而草之詳。”

……等等。

中國毛筆行書,其產生與特點,你有了解過嗎?

二、行書的相關名稱

古人把行書又稱為行狎書。

羊欣《採古來能書人名》:“鍾有三體:一曰銘石之書,最妙者也;二曰章程書,傳秘書、教小學者也;三曰行押書,相聞者也。三法皆世人所善。”

蔣善國解釋說:“行書最初叫行狎書,也叫押書,押書就是署名的書。……署名古作亞亞後假作押或狎,押是俗字。……行書又叫行押書,就是因為名書家鍾鍾繇行書給人寫信,自署名字的緣故。”

張懷瓘《書議》雲:“兼真者,謂之真行;帶草者,謂之行草。”項穆《書法雅言》雲:“似真而兼乎草者,行真也;似草而兼乎真者,行草也。”

劉熙載《藝概·書概》雲:“行書有真行,有草行,真行近真而縱於真,草行近草而斂於草。”

因此,現在對於行書的稱呼一般分為兩種:行楷(或稱真行)和行草(或稱草行),這是根據書寫速度及簡易程度來分的。

三、行書的產生

從文字的發展來看,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演進的脈絡比較清晰。從隸書到草、行、楷書之間的關係則比較複雜。根據目前出土的大量簡牘資料考察,行書萌芽可以追溯到西漢,正式產生大體在漢末、魏晉之際。

史料上關於行書的記載,最早見於晉衛恆的《四體書勢》:“魏初有鍾(繇)、胡(昭)二家為行書法,俱學之劉德升,而鍾氏小異。”

南朝羊欣《採古來能書人名》:“劉德升善為行書,不詳何許人也。潁川鍾鍾繇魏魏尉,同郡胡昭,公車徵。二子俱學於德升,而胡書肥,鍾書瘦。”衛恆、羊欣以及其它的早期期籍的記述只是說明劉德升善寫行書,並未將行書創造之功盡歸於劉德升一人。

劉熙載《藝概》指出:“世言漢劉德升造行書。而晉《衛恆傳》但謂‘魏初有鍾胡二家為行書法,俱學之於劉德升’,初不謂行書自劉德升造也。”

唐以後的書論將行書的濫觴歸功於劉德升。

唐張懷瓘《書斷·行書》:“案行書者,後漢潁川劉德升所造也,即正書之小偽。”“昔鍾元常善行狎書也,爾後王羲之、王獻之並造其極焉。”“贊曰:非草非真,發揮柔翰,……劉子濫觴,鍾胡瀰漫。”

鄭杓、劉有定《衍極並注》雲:“曰行書,正之小變也,後漢劉德升所作。”

其實,將行書的發明歸功於一人,如同將小篆歸功於李斯、隸書歸功於程邈、楷書歸功於王次仲、章草歸功於杜度、草書歸功於張芝一樣,顯然是不當的。王國維就認為:“文字之形與勢,皆以漸變,凡既有文字之國,未有能以一人之力創造一體者。” 但是可以說,劉德升在當時對於行書這種新新興字型,進行了歸納總結並普及運用。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早期行書包括在廣泛意義上的“隸書”概念中。古書記載通常把這裡的“隸書”理解為楷書,根據史料的描述我們把其理解為楷、行更為合適。

《晉書·列傳第五十》謂王羲之:“及長,辯贍,以骨鯁稱,尤善隸書。為古今之冠,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 這段話描述的顯然是更適合行書的特點。宋代仍然把楷、行共同歸入”隸書“之內,將“真、行之法”統統於“隸”內。

《宋史·選舉三》:“書學生,習篆、隸、草三體;隸以二王、歐、虞、顏、柳真、行為法。”這裡所說的隸顯然是指楷書或者行書。

呂思勉《文字學四種》中認為:“凡事皆合眾力成之,本無創制之人,亦無創制之時可指指。” 根據今天的研究發現,行書的出現非一朝一夕,更非某一個人所能獨創,而是到了一定時期,有人集中地做一些歸納整理工作,劉德升可能是主要代表。

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在隸變的過程中逐漸萌芽出行書的筆法,在快速的的寫中萌芽出行書和楷書的基本筆畫和結體。

中國毛筆行書,其產生與特點,你有了解過嗎?

四、行書的特點

行書用筆靈活多變,方筆圓筆、中鋒側鋒、藏鋒露鋒並用,點畫之間連筆較多,篆、隸、楷、草諸體筆法皆可用之於行書。行書結體不像楷書那樣森嚴工整,也不象草書那樣點畫勾連、結體省減、放縱不拘,其連寫筆畫可多可少,往往一字有多少種寫法,瀟灑靈活。行書章法安排較為自然隨意,主要隨著作者的性情,作品的內容等方面來安排章法,體現作品形式的豐富性。明項穆《書法雅言》雲:“真則端楷為本,作者不易速工;草則簡縱居多,見者亦難便曉。不真不草,行書出焉。”

中國毛筆行書,其產生與特點,你有了解過嗎?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