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與《詩經》相媲美的五言古詩《古詩十九首》,暢想古人詩意生活

《古詩十九首》是南朝梁蕭統編《文選》時,從傳世的古詩中選錄出的。這十九首五言抒情短詩出現後,得到了詩論家的廣泛讚譽,比如劉勰在《文心雕龍》中稱其為“五言之冠冕”,鍾嶸在《詩品》中贊其“一字千金”,張戒在《歲寒堂詩話》中推其為“古詩第一”,並做出“其情真,其味長,其氣勝”這樣的評價,呂本中在《呂氏童蒙訓》中則說“詩皆思遠而有餘意,言有盡而意無窮也”。可以說,《古詩十九首》是中國文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後人往往將其與《詩經》相提並論。

可與《詩經》相媲美的五言古詩《古詩十九首》,暢想古人詩意生活

《古詩十九首》的作者及創作年代

談到詩詞,首先要說的就是作者和創作時間,然而《古詩十九首》中的詩歌在這兩點上卻是模糊甚至存在爭議的。

當初蕭統編選這十九首詩的時候,就是由於無法考證清楚詩的作者和創作年代,因而總題為“古詩”,並以詩的首句為題,列入“雜詩”一類。稍晚於蕭統的南朝梁陳間的徐陵編纂了一部詩集叫《玉臺新詠》,他將《古詩十九首》中的《西北有高樓》《東城高且長》《行行重行行》《涉江採芙蓉》《青青河畔草》《庭中有奇樹》《迢迢牽牛星》《明月何皎皎》八篇題為“枚乘雜詩”,後來甚至有人認為這十九首詩都是枚乘的作品。

對於這個觀點,學者在研究後給予了否定。鍾嶸《詩品序》中說:“逮漢李陵,始著五言之目矣。古詩眇邈,人世難詳,推其文體,固是炎漢之制,非衰周之倡也。自王(褒)、揚(雄)、枚(乘)、馬(司馬相如)之徒,詞賦競爽,而吟詠靡聞。”說的是五言詩起自李陵,而枚乘的生活時代在李陵之前,那時還沒有五言詩出現;而且枚乘是“吟詠靡聞”,就是說他沒有從事過詩的創作。

另外,《文選》中有陸機《擬古詩》十二首,凡是《玉臺新詠》中認為是枚乘的作品,均已擬及,如《擬行行重行行》《擬迢迢牽牛星》等;又劉鑠《擬古詩》二首,也在《玉臺新詠》枚乘詩之內。但陸、劉稱其為“擬古詩”,而不是“擬枚乘詩”。陸機和劉鑠生活的時代要早於徐陵,其說法應該是可信的。

正如鍾嶸所說“古詩眇邈,人世難詳”,《古詩十九首》中每首詩的作者如今已難知其詳。當今學界一般認為,這些詩為中下層文人的作品,非一時一人之作。

至於這十九首詩的創作年代,從西晉陸機的擬作我們可以得知,這一類的詩在西晉初期已經在社會上廣泛流傳,肯定是西晉以前的作品。從《文選》的排序看,是認為這些詩創作於漢代,但不確定是西漢還是東漢。當今學者研究認為,從文學發展的角度並綜合現存的漢代詩歌來看,不到東漢末期,沒有而且也不可能出現像《古詩十九首》這樣成熟的五言詩,這十九首詩雖然不是成於一人之手,但卻是同時代的產物。

《古詩十九首》的詩歌淵源

清初詩人、文學家王士禎在其《漁洋詩話》中說:“《風》《雅》後有《楚辭》,《楚辭》後有《十九首》,風會變遷,非緣人力,然其源流,則一而已矣。”這段話告訴我們一個文學現象,就是《古詩十九首》與《詩經》《楚辭》乃至樂府詩有著一個繼承和發展的關係,弄清這個關係,對我們理解這十九首詩是很有幫助的。

可與《詩經》相媲美的五言古詩《古詩十九首》,暢想古人詩意生活

有學者提出:《古詩十九首》可以興感人之情意,可以考見得失,觀察流俗。其辭溫柔敦厚,和而不流,言情怨而不怒,哀而不傷,寫家庭之情感,陳政治之得失,刺人倫之道,無不賅括,其中多託物比興,用鳥獸草木為譬,足以資多識。凡詩之性情、倚托、比興三者,莫不包涵,其所以能獨高千古,蓋得助於《三百篇》之遺意。《三百篇》指的就是《詩經》,這段話高度概括了《古詩十九首》與《詩經》的繼承關係,無論是題材內容、情感抒發、詩歌風格還是寫作手法都有《詩經》的遺風。

就題材內容來說,《古詩十九首》是以遊子懷鄉和思婦懷人為基本內容的,這類題材的作品在《詩經》中多有反映。如《詩經·小雅·采薇》就是一首典型的思鄉詩,“曰歸曰歸,歲亦莫止”,唱出了從軍將士的艱辛生活和思歸情懷。《古詩十九首》還反映了士人對生命意義的探索以及人生觀的轉變。這類詩歌在繼承《詩經》傳統的同時,又融入了漢代士人階層的生命意識,是因時代背景不同而產生的思想改變。

就情感表現方式來說,《古詩十九首》語言質樸凝練,有《詩經》之遺風。詩的作者還擅長引用和化用《詩經》中的詩句和典故。比如《迢迢牽牛星》中“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提到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在《詩經·小雅·大東》中就出現了:“跂彼織女,終日七襄”,“睆彼牽牛,不以服箱”。

就敘事和抒情手法來說,《古詩十九首》繼承了《詩經》的“賦”“比”“興”,像“思為雙飛燕,銜泥巢君屋”,“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就是託物比興。

就詩體來說,《詩經》以四言為主,《古詩十九首》對此有所突破,以五言為體。這是由於隨著社會生活的豐富,人們情感的增加,四言的形式已經不能承載所要表達的內容了,於是必然要產生新的形式。這反映了文學表達形式和情感內容的辯證統一。

再說《古詩十九首》與《楚辭》的關係。《楚辭》以屈原的《離騷》《九章》《九歌》等為代表,從主題來看,主要反映了被流放之人的失意、求索、悵然,以及去國離鄉的悲傷苦悶之情。《古詩十九首》同樣是漢末失意文人的抒情作品,同樣反映了去國懷鄉的流離之苦以及被時代貽誤的哀怨苦悶。這是與東漢末年的社會狀況相符合的。當時,宦官、外戚把持朝政,社會動盪不安,賣官鬻爵之風盛行,一些有理想有抱負的文人由於沒有門路,只能遊宦於世,用詩歌將自己的失意、憤懣表達出來。

以《古詩十九首》中《涉江採芙蓉》為例。第一句“涉江採芙蓉”中的“涉江”就是《楚辭·九章·涉江》的題目,同時也活用了《涉江》的本意,即詩人起早貪黑在江畔求索,採鮮花和芳草,以寄託所思。後面的“採之慾遺誰?所思在遠道”,活用了《楚辭·九歌·山鬼》中的詩句“被石蘭兮帶杜衡,折芳馨兮遺所思”,句意相同,並且在詩中都起到了點明主旨的作用。

可與《詩經》相媲美的五言古詩《古詩十九首》,暢想古人詩意生活

《古詩十九首》與樂府詩的關係。

這裡有必要先解釋一下什麼是“樂府詩”。樂府初設於秦,是當時“少府”下轄的一個專門管理樂舞演唱教習的機構。漢初,樂府並沒有保留下來。到了漢武帝時,重設樂府,職責是採集民間歌謠或文人的詩來配樂,以備朝廷祭祀或宴會時演奏之用。樂府蒐集整理的詩歌,就叫“樂府詩”,簡稱“樂府”。

《古詩十九首》在語言上繼承了樂府詩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平淺自然的特點,如“客從遠方來,遺我一端綺”,“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等句,親切而又樸素,淺近而又真切,無需註釋,今人也能知道它所描述的意境和內容。同時,《古詩十九首》的語言還具有凝練和蘊藉的特點,契合了古代文人創作的習慣,其凝練來源於典故的運用,其蘊藉來自於真情實感的流露。

《古詩十九首》還繼承了樂府詩的質樸之風。明代鍾惺、譚元春合編的《古詩歸》中則說“蘇(武)李(陵)、《十九首》與樂府微異,工拙淺深之外,別有其妙。樂府能著奇想,著奧辭,而古詩以雍穆平遠為貴。樂府之妙,在能使人驚;古詩之妙,在能使人思。然其性情光焰,同有一段千古常新、不可磨滅處”。這是道出了《古詩十九首》與樂府詩在格調、境界上的差異。

從詩的寫作手法上來看,樂府詩長於敘事,《古詩十九首》長於抒情。前者多采用鋪敘的手法,其人物形象比較鮮明;後者側重融情於事,人物形象帶有普遍性。前者多以事情本身的發展脈絡和走向為結構,後者側重以情感的起伏轉換為線索。

總之,《古詩十九首》從《詩經》《楚辭》、樂府詩中汲取了充沛的營養,同時又有所發展,從而使五言詩成為一種成熟的文人詩體。

《古詩十九首》的敘事內容

縱觀這十九首古詩,其敘事內容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關於生命價值的敘事。

《古詩十九首》中不乏對生命的描述,像《青青陵上柏》中“青青陵上柏,磊磊澗中石。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就描述了人生命的短暫。對前兩句詩,後人註解稱:“前者就顏色言之,後者就形體言之,都是永恆不變的。用以興起對生命短暫的感慨。”《回車駕言邁》中“盛衰各有時,立身苦不早。人生非金石,豈能長壽考。奄忽隨物化,榮名以為寶”,表達了作者見到花草樹木容易凋謝,感嘆人生易老,歲月易逝,而自己還不能功成名就。從中我們能夠看出詩人的生活狀態,以及他對生命的關注和思考。

此外,還有作者提出了不必因生命的長短而放棄人生樂趣的觀點。如《生年不滿百》中所說“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又如《驅車上東門》是詩人遊經北邙山時,遠遠望見一片墓地,突發的感嘆。詩中最後兩句“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表達了作者對求仙、追求長生不老之術的反對,和對及時享樂的贊同。應該指出,這是詩人在東漢末年黑暗動盪的社會環境下所反映出的人生態度,難免帶有消沉、消極的色彩,我們今天在讀這些詩的時候對此應當有所注意。

其次,是思婦懷夫的敘事。

《古詩十九首》中有各種離別情形,夾雜的也是不同的思念。以一個遭“棄捐”的女子的口吻寫的《行行重行行》一詩,“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一連四個“行”字,寫出了丈夫遠行的漫長,也意味著歸期未定。最後一句“棄捐勿複道,努力加餐飯”,將對丈夫的思念、埋怨統歸於切切的關懷,一片柔腸,令人動容。

思婦的情節在《古詩十九首》中往往呈現為內心的寂寞苦悶,對丈夫的無比思念。如《青青河畔草》一詩:“青青河畔草,鬱郁園中柳。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昔為娼家女,今為蕩子婦。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其中“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寫出了女主人內心的寂寞。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說:“無視為淫詞、鄙詞者,以其真也。”表明了詩歌的人格魅力和真實性。南宋詩論家嚴羽也說:“一連六句,皆用疊詞,今人必以為句法重複之甚。古詩正不當以錯論也。”六個疊詞,寫出了思念的不間斷性和延續性。其他像《客從遠方來》《凜凜歲雲暮》《孟冬寒氣至》也是關於思婦在家中思念遠行丈夫的詩,感人至深。

第三,是對遊子思歸的敘事。

對於每一個身處異鄉的遊子而言,回家往往成為一種奢侈。對家人的思念,對故鄉的眷戀,成了漂泊異鄉的遊子心中的期盼。《古詩十九首》中的《涉江採芙蓉》一詩:“涉江採芙蓉,蘭澤多芳草。採之慾遺誰,所思在遠道。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作者睹物思歸,看見路邊的一草一木都會勾起自己那份濃濃的思歸之情。

可與《詩經》相媲美的五言古詩《古詩十九首》,暢想古人詩意生活

第四,是對士人失意的敘事。

東漢末年,社會動盪,危機四伏,許多士人有能力卻沒有一展身手的機會,只能苦悶、憂鬱、彷徨、苦嘆,對社會的不公表示不滿。《西北有高樓》這首詩敘述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情形,其中的“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願為雙鴻鵠,奮翅起高飛”,表明詩人不苦恨自己的才華沒人賞識,而是恨朝廷不能給有志之士施展的舞臺,主人公的苦悶,恰恰反映了當時社會腐朽不堪的狀態。

《古詩十九首》在藝術方面的創新

1)在意境方面的繼承和發展

《古詩十九首》中所塑造的意境,大致具備了情景交融的表現特徵,虛實相生的結構特徵和韻味無窮的審美特徵,集中體現了華夏民族的審美理想,也為意境理論的成熟與完善提供了必要的根據。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行行重行行》)一句寫分別時的情景,直抒哀怨之起因,撫今而追昔,故能籠罩全篇。這一句明用《九歌·少司命》中“悲莫悲兮生別離”句意。生離與死別都是很悲痛的,強調悲痛莫過於生離,是由於重逢無期,情同死別,故這裡說“生別離”猶如說“永別離”,同樣是這一句,歐陽修《踏莎行》所寫的“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的名句,所創造的這種引人惆悵的意境,正是受了“行行重行行”這句詩的啟發;“道路阻且長”用《詩經·秦風·蒹葭》的“道阻且長”成語,而含意有別。《蒹葭》詩裡的“道阻且長”是刻畫相思者的心境,非實寫道路之遙遠。今用此成語加一“路”字而變為寫實,“阻”字即含有相隔千山萬水之意了。

2)在修辭方面的借鑑和創新

“昔我往兮,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小雅·采薇》),兩千多年前,詩人已知道用楊柳的融和春意反襯離思,以雨雪的悽清景象映照歸情。如果說《詩經》、《楚辭》中這類富於辯證意味的表現手法還只是萌芽,那麼到東漢末年《古詩十九首》出現,就已發展到成熟階段。

《行行重行行》詩中“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是引用古歌謠中的兩個比喻,詩人在這裡採取《詩經》中常見的比興藝術手法,以人應愛戀鄉土結束了上文的寫運,換韻而轉寫離別之久與思婦哀怨;《青青河畔草》採用第三人稱寫法,在詩的前半部分連用六個疊詞句勾畫出一幅精美的麗春少婦圖,六個疊字是同一手法在遣詞造句上的成功表現,且在音調上富於變化,看似單調的疊字卻形成了自然而又豐滿的音樂形象。

3)句平意遠,自然過人

《古詩十九首》的語言不假雕琢,淺近自然,但又異常精煉,含義豐富,十分耐人尋味。例如說:“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行行重行行》),“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涉江採芙蓉》),“置書懷袖中,三歲字不滅。一心抱區區,俱君不識察”(《孟冬寒氣至》),一種真摯深厚的感情可以想見。“洛中何鬱郁,冠帶自相索”(《青青陵水柏》),官僚們鑽營馳逐的情況可以想見。“不念攜手好,棄我如遺蹟”(《明月皎夜光》),失望的心情可以想見。寫景如“四顧何茫茫,東風搖百草”(《回車駕言邁》),“迴風動地起,秋草萋已綠”(《東城高且長》);雙關如:《客從遠方來》的“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都是語言方面的特點。

可與《詩經》相媲美的五言古詩《古詩十九首》,暢想古人詩意生活

4)汲取樂府民歌的營養

“古詩”與樂府民歌的關係最為密切,其間並無鴻溝。“古詩”形式原是學習模仿樂府民歌的,許多作品留有樂府四句一解的痕跡。有的“古詩”作品本屬樂府歌辭,如《生年不滿百》來自樂府《西門行》古辭。不少“古詩”作品有濃厚的民歌風味,如《行行重行行》迴環復沓、排比重疊,《青青陵上柏》曉喻同俗;《迢迢牽牛星》以民間傳說為題材;《客從遠方來》用雙關隱語表相思;《冉冉孤生竹》、《凜凜歲月暮》等抒情詩都採取敘事方式傾訴衷情,運用比興手法渲染烘托,使作品增強了民歌情,但“古詩”的形式、技巧較之樂府民歌更為細緻工整。

5)善於透過某種生活情結抒寫作者的內心活動

《西北有高樓》一首寫一個追求名利的失意者的心情,透過高樓聽曲這一具體事件的描繪,無意中流露了對那位歌者的同情:“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從而表明了主人公對那個聞聲而未見面的人是一個曠世知音,也表明了自己生不逢時的侘傺無聊,最後希望化為雙鴻鵠同她一起奮翅高飛,更表明了主人公是個如何奮發有為,而又四顧無慮的形象。另外“夢冬寒氣至”、“可從遠方來”等篇也是如此。

《古詩十九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從藝術形式來講,每個時代的作家總是自覺不自覺地繼承過去時代所形成的文學傳統和創作經驗,特別是進步的創作方法和高超的藝術技巧。《古詩十九首》在題材、語言、意境等方面繼承了《詩經》、《楚辭》的賦、比、興表現手法,在“古詩”中得到廣泛應用。《楚辭》的語韻,在“古詩”中亦有所體現,同時,《古詩十九首》的作者從樂府民歌中汲取營養,滋養自己的創作,使其具有渾然天成的藝術風格,這些都啟發了後世的詩歌創作。

總之,從手法,到形象,再到語言,《古詩十九首》都有著很高的藝術性,這使它成為流傳千古,至今仍被人們吟誦的經典。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