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忠實自卑,賈平凹幼稚…在文學的黃金時代,他們為何在信件中袒露內心?

陳忠實自卑,賈平凹幼稚…在文學的黃金時代,他們為何在信件中袒露內心?

在手寫的書信越來越稀罕的今天,與書信有關的著述顯得愈發可貴。與社會的快節奏相比,書信是慢條斯理的,要寫、要等、要讀、要品,它雖是充滿個性的行為,卻需要一個又一個步驟有條不紊地推進,否則便是唐突了寫信人的心意與情感。故而,窺探寫信人與收信人的內心世界,領略他們的精神氣度,是閱讀《文學的榮光:陳忠實、賈平凹、鄒志安與李禾的書信往來》(以下簡稱《文學的榮光》)最深遠的意義。

首先是坦誠。在談要給《飛天》投稿中篇還是短篇時,陳忠實在1984年1月23日給李禾的信中寫道:“您大約知我的情況,虎氣不足,而自卑太多,從來不敢斗膽說大話,這是沒有辦法的,唯其一點,我倒是重情義,而您又結結實實是我所尊崇的朋友,我至不能給您瞎編的。”隨著寫作之路的日漸開闊、寫作聲名的日益顯赫,坦誠會漸漸收縮至逼仄之地。如此變化,非作家有意作為,而是與所處環境的變化有關。由今視昔,當初的坦誠實在是可貴得很。

陳忠實自卑,賈平凹幼稚…在文學的黃金時代,他們為何在信件中袒露內心?

陳忠實參加“尋訪半坡人的鄰居”文化活動。2008年11月 攝

在1977年9月24日寫給李禾的信中,賈平凹說:“您的意見,提得很好,我做了修改,不知是否可以,你們看後,若還要修改,再來信吧,我是不煩刪改的。”在下一段文字中,賈先生繼續寫道:“非常感謝你們對我的關懷,我雖經常寫些小文章,但的確在各方面幼稚得很,衷心希望你們往後多加指導,使自己進步得大些。”這時的賈平凹正值二十幾歲的青春時光,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和激情。這分明有一股傲骨在,可是又謙虛得很,自知有明顯不足。史鵬釗的評述準確地抓住了青年賈平凹的寫作熱情。“他寫作最初,並沒有強烈的成名的慾望,但是他就是想發表,想讓自己一筆一畫寫下的文字變成鉛字。雖然稿件如雪片般寄出去,退稿信也似雪片般飛來。”

與坦誠相伴相隨的是自剖,不怯於把自己的弱點告知朋友,寫作的得與失、進與退,皆一五一十地流露於筆端。寫信是一種傾訴,傾訴源於信任甚至依賴。以情感為基礎的編寫往來,人與人之間的緣分方能持久。

巴金感激葉聖陶慧眼識珠刊發《滅亡》、曹禺感謝巴金對《雷雨》的賞識、徐志摩對沈從文作品的喜愛、韋君宜對馮驥才小說的關注都是編寫往來中值得回望的片段,編輯的鼓勵與關懷讓年輕作者銘感於心,也至今為人們津津樂道。整個現當代文學史,實可被視為編輯與作家之間的交流史。持續多年為讀者奉上精神盛宴的文學雜誌或報紙背後,必定有一段段作者與編輯之間互相支援、相互成全的佳話。編輯與作者之間的信任從來不止於作品,把彼此緊緊牽繫乃至成為志同道合之人的,更多是人品。對對方人品的信任、敬仰、珍惜,才是讓友誼之花長開不凋的根本原因。

陳忠實自卑,賈平凹幼稚…在文學的黃金時代,他們為何在信件中袒露內心?

曹禺工作之餘看書。1979年 攝

這是1979年拍攝的與當下快節奏的通訊手段,如郵箱、微信相比,書信之最大的不同在於溫度。它是手寫漢字的載體,是情感流通的依託,是心聲傳遞的橋樑。因為求快,寫不來信。因為心虛,寫不得信。信是一種不欺不騙的文體,坦誠不足者是沒有資格寫的。這種認識雖未免一廂情願,甚至帶著幾分天真,尤其是在世故成風的當下。然而,恰是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中,當一個人願意鄭重地為某件事、某一份情誼而提筆寫信時,其坦誠是不應被懷疑的。

透過這部特殊的書信集,文學的光芒從紙頁間發散出來。“讓更多的人感受到20世紀80年代文學的黃金時代,因為那個時候,無論是陳忠實、賈平凹還是鄒志安,都剛剛叩開文壇的大門,就是他們對文學這個神聖事業的不懈堅持,才留給了這個時代最豐富的精神食糧。”

持續多年的書信往來是文學輝煌的一份憑證。那個時候,文學的影響力巨大,文學的魅力罕有它者可比。文學可以點燃一個人的生命之光,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軌跡,可以讓素不相識的一些人彼此共鳴、深深牽繫甚至成為終生好友。個人簡介中“熱愛文學”或是“喜歡寫作”的敘述,是內心充滿幸福感的洋溢。時移勢易,如今,文學不必成為人們身上顯赫的標籤,抑或自我介紹時的誇耀,而是悄悄地透過一部部作品、一冊冊好書浸潤著人心。

史鵬釗的寫作是對前輩的一份遙想與敬意,也是對文學當下處境的一次反思。經過反思,他要明確告訴讀者的是,幾十年前就是有這麼一群可算是為文學而活的人,文學是他們生存的原因、價值、意義,文學與他們同呼吸、共命運。他還想告訴讀者的是,他們因文學而收穫的生命之光至今依然熠熠生輝,影響了一代又一代讀者。

陳忠實自卑,賈平凹幼稚…在文學的黃金時代,他們為何在信件中袒露內心?

《文學的榮光:陳忠實、賈平凹、鄒志安與李禾的書信往來》

史鵬釗 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頂部